“低眉信手丝弦语,东来海上有知音 ”
10月28日上午,在上海国际乐器展民乐馆的展厅中,一场有关古琴丝弦的“来自琵琶湖边的丝语/古琴丝弦品鉴”讲座,在众多琴友的期待下如期展开。本次活动是由上海古琴研究会携手日本丸三桥本丝弦株式会社和乐海乐器联合主办的。以古琴丝弦的制作历史、传承、创新为主题,为大家做了丰富的介绍,同时也有戴晓莲老师和倪诗韵老师作为资深用户来与大家分享品鉴。
讲座由琴会的副会长沈正国先生主持,来自日本的桥本英宗先生通过照片演示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丝弦制作的具体步骤与全过程。丸三家族从110年前就开始制作蚕丝乐器弦,历经四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丸三丝弦开始尝试制作中国的古琴弦,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亦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如《琴苑要录▪琴书》、《僧居月造弦法》等中国古代造弦典籍的记载,桥本家族基本遵循了中国最为传统的丝弦制造工艺,即,原蚕饲养、热釜生缫、拼头打捻、左搓右合、煮弦上胶和晒弦成形等六个过程。
丸三家族的琴弦制作工房坐落于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旁。近年来日本养蚕逐渐减少,现在大多数都集中于琵琶湖周边,制作琴弦所用的蚕蛹也是从这些周边地区获得的。桥本先生突出介绍了选用长纤维优良蚕种,还提到环境和桑叶会对蚕丝丝质有很大影响,这也正是中国的和日本的蚕蛹有很大区别的原因。做琴弦所用的丝由于其特殊性,对蛋白质含量的要求比较高,这也是做出弹性好的琴弦的基础。
想要做出品质优良的琴弦,除了对原材料的高要求,缫丝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热釜生缫,意为需要在蚕蛹未及化蛾之时使用100℃的沸水缫丝。由于水温高,对操作工人而言,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但因为这样缫的丝能够保留着一定的丝胶,目前仍是最佳的缫丝方法。现在能像丸三家族这样不使用任何机械保持全手工制作丝弦的工厂已经非常少了。
蚕茧缫取后,工人还要根据丝的重量不同,来重新拼组。不同的乐器、乐器上不同的琴弦粗细都各有不同,就要选择不同数量的蚕茧,例如古琴一弦到七弦的粗细不同,所选的蚕茧数量也会有差异,少则三茧,多则十余茧一组。捻在一起拉直后,再用工人用剪刀来加工表面的毛刺,来保证其光洁度,剪刀的深度完全靠工人使用剪刀时候的角度来控制,这对工人的要求非常高,一丝一毫要拿捏的非常准确,每一个琴弦都要像这样修剪过来。
琴弦修剪光滑之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左搓右合,这道工艺保留了传统的重锤法,即在蚕丝末端悬一重锤,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拉伸延展的同时将几股生丝向左搓紧,而后再向右打合,形成合弦,再以旧竹筒缠紧收弦。丝弦本身很弱,在这一过程中,力度和速度都非常重要,且同样全凭感觉控制。据桥本先生介绍,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也需要经十年的磨练,方能调和速度与力度,使其配比最佳。
接下来便是煮弦上胶,即把缠在旧竹筒上的丝弦,用文武火炖煮,在煮的同时加以弦胶。使用弦胶的目的是为了填补蚕丝之间的空隙,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以此增加琴弦的韧性和耐久度。在弦胶的选用上,桥本家族选用了本地的糯米胶,这与我国传统的鱼鳔胶有所不同。另外桥本先生也介绍了丝弦的上色。像日本的三味线所用的琴弦需要是黄色的,像这一类的都用一种自然的植物做的染料,因为对蚕丝弦来说,天然的材料才是最适合的。
最后一道过程为晒弦成形,晒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其拉长后不再回弹,使丝弦的“劲度”加大而利于弹奏。据说桥本家族有一个近百米的阴干房用于晾晒丝弦。桥本先生颇为自豪得说,这样的整体悬晾,通过控制琴弦的表面张力,可以保证琴弦一次成型,只需修除毛刺再次表面上胶,保证其手感光滑、表面光洁,而后按照琴弦需要的长度截断,就完成了丝弦的制作。
桥本先生对于琴弦制作过程的图文介绍内容丰富、讲解细致,使人大开眼界,而之后沈正国、戴晓莲和倪诗韵几位老师的品鉴分享同样令在座的琴友受益匪浅。
沈正国先生学识渊博,且曾亲临日本琵琶湖畔参观过桥本家的制弦厂,戴晓莲老师自幼随叔外公张子谦老先生习琴,对不同的丝弦均有亲身演奏体会,倪诗韵先生修琴、斫琴上弦无数,这三位行家对丝弦的品鉴评判各有侧重。
对于丝弦,戴老师的记忆一下子把大家带回来上个世纪,她的老师张子谦先生与丝弦渊源颇深。上世纪40年代,“老三泰”之一的回回堂丝弦因日本战乱停产后,张子谦、吴景略等先辈琴家,曾先后指导“振昌成”和“今虞琴弦”两家研制丝弦。70年代初,戴老师所弹奏的古琴均为“今虞琴弦”所制的丝弦。丝弦由于强度、硬度都较日后的钢丝弦为弱,因此,定弦未必都能在标准音高上,演奏的手感虽然不比钢丝弦顺滑,但油性和胶质适中,较今日某些丝弦的毛躁干涩磨手,还要趁手很多,并不需要过多“养弦”。
对于部分琴友坚称古琴只有用丝弦才能代表古琴的音色,戴老师认为,乐器本身就应该需要发出各种各样好听的声音。丝弦在音色上有其优点,其古朴,静美的音色是非常适合古琴的,但并不是说就不可替代。由于丝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丝弦不如钢弦来得顺滑,也不如钢弦稳定,需要反复调弦,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较大。在现如今剧场舞台环境中演奏,由于本身较钢丝弦声音更轻,用了扩音设备更容易将摩擦琴弦的噪音扩大掩盖了琴弦本身优美的乐音。所以具体选用何种琴弦,还是要根据具体的乐曲曲境来选择,才能将琴弦的优点发挥到最大。
倪诗韵老师斫琴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主要从琴体与琴弦的配合上为听众进行了讲解。他认为丝弦和钢丝弦的振动能量有很大差别,丝弦的振动能量小,钢弦的振动能量大。振动源不同,振动体也要不同。丝弦从理论上说对古琴的要求是漆胎薄而琴体空,但这并非是唯一法则。平衡,使弦与琴合,才是因琴选弦的法门。倪老师提到了他补修一张宋朝老琴的经历。宋朝所制的琴当时所用肯定是丝弦,木胎也是非常薄,仅有九毫米。但是修补完后,使用了钢丝弦一弹奏,却发现也是音色非常纯美,其契合度不亚于现在制作的新琴。制作古琴和选择琴弦,其实是一个相互平衡的过程,木胎与漆胎振动的平衡、琴弦与琴体振动的平衡,如何达到一种最佳平衡,才是斫琴师应该关注的。
此次活动主办方现场准备了三张琴供大家感受比较,分别选用了糯米胶制丝弦、鱼鳔胶制丝弦和合成纤维制仿丝弦。倪诗韵老师认为糯米胶质琴弦音色单调、干涩、余音不长、走手音不足,是适合和族乐器的琴弦,但是并不能呈现出古琴的特质。沈正国老师也认同淀粉类胶质跟古琴弦不太融合,同一种琴弦装在别的乐器上是优点,但装在古琴上却是缺点。相反鱼鳔胶制琴弦,与蚕丝弦更易融合,声音也更柔和纯正。合成纤维制仿丝弦是由多种材料进行合成。但是具体哪些材料日方并未透露。虽然几经改良,但声音仍然较为生硬,不过优点是音相比前两种更为稳定,琴弦各处比重均衡。而且价格便宜,仅有传统丝弦的一半,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生产,在音色上能达到弹奏者的期望,也将会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对于琴学审美,三位老师的观点又不约而同,认为应当用包容的态度允许存在多元化审美,但不要过分强调琴曲中的道德、形式,而是多感受一下古琴中的艺术内涵。
本次活动内容精彩纷呈,信息量极大,评价中肯,不偏不私。与会者既有机会深入了解到琴弦的具体制作过程,也有幸听到了琴弦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趣闻轶事。几位老师讲解细致、交流轻松,台下座无虚席,琴友们认真倾听。从几位老师的分享中,大家也感受到对于琴弦的选用上要持有包容的态度,不可过于偏激,要保持理性。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热情的讨论声中结束,参加的琴友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期待上海琴会将来提供更多类似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特别感谢袁奕雯、翟忻来供稿,戎霞、汪伟生、杨贻政提供图片支持!)
讲座由沈正国老师主持
桥本英宗先生讲解丸三制弦过程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沈正国、戴晓莲、倪诗韵老师的讨论和分享
倪诗韵和戴晓莲老师在现场试弹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