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弹挑是琵琶演奏最基本的手法。它是由弹和挑两个单独的动作组合变化发展而来。一来一往,形成无限反复的状态,又有力度速度和刚柔之美的万般变化。本章节中从弹和挑的技法、弹挑手形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论述,探讨弹挑方法的多种可能性。
第二节手指与手腕的关系
弹挑时,最直接的用力部位就是手指与手腕。
一、指腕并用
在弹挑过程中,手指以发力和触弦为主,手腕则通过其与手臂的连接,微妙调节,从而控制音色。弹挑运动是在手指手腕协调合力的作用下完成的。
指腕并用是演奏常态,但指和腕的运用不可能绝对均分,应根据音色分配比例,在合作协调的动作中各为主次。
如以手指动作为主、手腕其次,则声音颗粒感强。如手腕动作为主、手指其次,则声音柔,有粘性。
二、单用手指
此处单用手指意为以指关节的运动与用力为主,手腕放松但不做上下摇动。
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手指的灵活性和加强指关节的力度,力的控制都在指关节上,手指端触弦距离更近,有益于音色的统一。若力度小,则轻快活泼,与丝竹弹挑手法相近。若力度大,可以发出较强、较坚实的音色,但声音也容易呆板,缺乏圆润感。
如吕绍恩所作《》中(谱例2),转E调段弹挑位置靠近覆手,音色机械冷漠,体现敌人的凶暴残忍。
谱例2
三、手臂
弹挑时手臂成自然放松状,因而弹挑音色也会受到臂重的影响。手臂的运用通常是在乐曲情感需要处或强调音色变化处使用。与气息运用相结合,一般表现为提拉。
《大浪淘沙》(谱例3)是阿炳传谱演奏的琵琶独奏曲。全曲倾诉了他不幸的遭遇和不屈的精神。全曲前三个音已尽显气场,la音后手臂提起吸气,是为下面的do做准备,之后气息缓慢下沉,手臂也是随着气息慢慢落下。这里气息与手臂结合运用,一气呵成。
谱例3
又如琵琶传统武曲《十面埋伏》(谱例4)擂鼓段。此处如能将气息和手臂快速落下的力量相结合,则能增加手指在弦上的瞬间爆发力,表现出雷鸣般的战鼓夺人心弦的场面。
谱例4
由于对不同音色的要求,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也相应有着不同的侧重与选择。因而也就形成了变化的弹挑方法。
作者简介
刘芳,1974年生于云南昆明,现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市(Montreal),是活跃于欧美音乐舞台上的著名琵琶演奏家。
刘芳的多场音乐会被加拿大和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录音并在全国播放。 她被法文周刊·时报(L’Actualité,2001)誉为 "琵琶皇后" 和 "最伟大的琵琶演奏家之一" 。
刘芳两次获得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颁发的艺术家个人成就奖。2001年6月5日,刘芳荣获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颁发的 "青年艺术家千禧奖" 。
中国琵琶网
客服微信号:pipa2100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本网转载出于传播琵琶文化和分享学习之目的!如有投稿请联系微信号:pipa2100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