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竹笛名曲《姑苏行》赏析(音乐+文章)

竹笛名曲《姑苏行》赏析(音乐+文章)

2022-05-07 01:04:32

《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先生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也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笛子名曲。此曲立足于江南文化,把南派竹笛技巧、江南丝竹、昆曲曲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描写了苏州园林风景,给人一种清新愉悦、流连忘返的感觉。根据个人的审美情趣,认为还有一些东西多少与此曲有关,比如诗词、山水画和书法。


一、引子


引子开始的第一个中音1呈现出一个清新迷人的江南画面:晨钟在山水间回荡、一阵微风吹来,吹动了杨柳,遍地绿荫,无不透露着一种清新爽朗的空气,身边都被一片绿荫包围。王维的一诗《山中》写到:“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处湿身的不是空翠,而是竹笛圆润透亮的音色。仿佛进入到山水画中,满怀兴致的在画中游离了一圈,脱离尘世、通透自然、清新爽朗。古人有大量的诗词描写山水之境,潘阆的《酒泉子》一诗写到“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每次读到此处,画面感油然而生,是雾是山早已分不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欧阳修把情致寄托在了山水之间。张孝祥一诗《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他把万象(世间万物)比作宾客,自己做东,忘记时间,在洞庭湖上扣舷独啸,更是给了我们一种震撼、感动的情怀。由此可见,这些诗词不仅蕴含着古代文人崇高的文学修养,更表达出古人对山水的迷恋之情。一只毛笔,绘画出万千山水;一种墨色,由浅入深展现天地之间。画中纤细的线条(虚)如竹笛弱奏的音色,在弱奏的基础加上微弱的虚指颤音,仿佛画中“动”起来的水波,又如思绪一般绵绵延长;画中的粗线条(实)如竹笛饱满演奏的音色,如同眼前所看到以及切身感受到的江南景色 。 


二、行板中的昆曲和书法

此段是在游玩苏州园林时那种轻松愉悦、顺畅自如的状态。游玩的同时陶醉在其中,仿佛哼着似醉非醉的腔调在享受自然之美,这种腔调就是“戏中极品”——昆曲。在昆曲中,最重要的不是人物,不是题材,不是剧本,而是唱腔。明清时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都曾为昆曲痴迷,可谓是红遍大街小巷,构成了一种庞大的文化现象。昆曲在演唱上讲究出声、运气、行腔、收声、归韵,音色追求“转音若丝”、“绵延起伏”的精妙效果。在我国书法中,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在正锋、侧锋、藏锋、露锋的自然流转、长短粗细的迅捷调度上与昆区的唱腔和南派竹笛的“颤”、“叠”、“赠”、“打”好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若与竹笛演奏相比,乐曲演奏的一个长音过程中,音头是起笔,音头的持续是行笔,长音中最后“赠”音的运用和书法中的收笔有着异曲同工之意。书法又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字体,此曲最合适用书法字体形容的就是行书。用“行云流水”、“流丽悠远”二词来形容乐曲的感觉再合适不过。乐曲的此段行板韵味让我想到了昆曲《牡丹亭》,最为贴切的一段是《牡丹亭》游园惊梦章节中刘梦梅唱的《山桃红》。这里描写了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会,“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么动人的一段相遇爱情故事。杜丽娘与柳梦梅一见钟情,柳梦梅的唱腔柔中带刚,特别体现在三度音程(姑苏行中音5音到中音3音的过程),这里有一种刚劲在里面。柔代表了柳梦梅对杜丽娘的爱惜之情,刚则代表非杜丽娘不娶的坚决意志。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每一个唱词十分讲究,韵味十足,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柳梦梅对杜丽娘的情感如同我们对江南风光和苏州园林的爱恋之情。恋爱中的时光总是让人心驰神往,陶醉其中。冥冥之中,书法与昆曲唱腔的奥妙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姑苏行》的此段中。


三、小快板

《兰亭序》帖中有一段:“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总以畅叙幽情。”乐曲演奏到此刻,有丝竹且在盛之时,我想更能畅叙幽情。行云流水的笔锋间如同清新葱郁的山水间。此时,仿佛看到“书圣”时光穿越至今,拂袖提笔,写下千古美贴《兰亭序》!思绪游离在笔墨中,游离在山水中,游离在愉悦中......


四、行板在韵味中结束

此段是乐曲的再现部分,表达出人们流连忘返之情。用“打”的技巧演奏出高音1,如缓缓荡起的晚钟在耳边回响。人们在回去的途中,那种山水一色,葱郁清新的画面又展现在脑海里。乐曲立足于南方文化特征,表现出江南的风貌,又巧妙的把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可谓是经典之作。全曲以中音1开始,结束又落在中音1上,声音渐弱,消失,意境却在延长。如同喝上一杯清新的龙井茶,从山水中来,到山水中去......



 • end • 

文章 | 李培坤

演奏丨李培坤

瑞鹿音乐

寻找心灵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