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赵聪的琵琶新世界

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赵聪的琵琶新世界

2022-07-15 21:22:56




赵聪,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首席琵琶演奏家。她在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中演奏《春江花月夜》和《采茶舞曲》,惊艳了世界!


很少有中国的晚会,用一把琵琶一个人开始,这次导演非常巧妙地用一把琵琶做一个开始,他想要我点亮西湖,弹一个音,然后亮一个亭子,弹一个音或者亮一座山,现场非常有意境。


赵聪出生于音乐世家,6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琵琶,琵琶于她,一直都是最好的陪伴。

我很庆幸,我找到了最适合我的一个乐器,从来没有因为练琴被母亲或者老师说过,就是心甘情愿特别幸福地弹,小的时候大家都在玩的时候,我会一个人在屋里弹八个小时。


2006 年,赵聪录制的个人琵琶现代作品专辑《聆听中国·月舞》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环球唱片历史上首张中国民族器乐独奏专辑。

当时想的就是做一个真正的世界音乐,就是把顶级的民乐大师和西方的爵士完全融合在一起。新编《十面埋伏》在里面是一个比较代表性的作品,因为它把最传统的东西时尚化了。

年轻的时候就是放任自己去创新,大学毕业人家都坐着弹的时候,我一定要站着,然后满场跑来跑去,因为那个音乐很嗨呀!

我觉得吉他和琵琶很像,吉他有古典吉他,后来有电吉他,因为这个时代到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包括像莫扎特时期就是宫廷的,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几个人的,但到了现在,一定是广场上几万人一起嗨的,所以只要音乐合适就合理,合理就行。


赵聪不仅演奏,还进行乐曲创作,她写的琵琶曲也颇具时尚潮流。

我希望琵琶跟各种乐器对话,比如说大提琴、小提琴,也会给它们写旋律。我有一张专辑特别有意思叫《经典永恒》,是琵琶跟钢琴,比如说《献给爱丽丝》、《小夜曲》,我会根据我对它的理解,写出一条全新的旋律,然后融合在一起,觉得是那样的合适,天衣无缝。

我写什么东西都非常非常容易,比如说睡觉梦到一个旋律,马上起来写下来。因为我太了解琵琶了,太熟悉它了。

我写东西先是看见了这个画面,我就是用音乐的这个语言,来描述我看见的这个东西或者情感,所以这个画面感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第一个大的琵琶协奏曲《丝路飞天》,去了敦煌采风,然后我想写一个能够完全把中国的旋律加里边,但是还要有现代的技术和手法的作品。


如今的赵聪更愿意静下来与观众一起感受传统音乐中丰富的精神内涵。

刚愤青的时候,做一些很实验性的尝试,比如说站着弹啊,发明个水晶琵琶呀,在外面跑很疯狂啊,到后来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觉得传统音乐的可贵。

从六岁开始就学《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一直长到现在还在弹,如果这个曲子,不是有极其的生命力,不是这么棒的话,那就传不到今天来,所以我想大浪淘沙,多年来老祖宗剩下的这么几个,一定要好好的把它继承保护下去。


民乐历经千年沧桑,被如今的现代化掩盖掉部分光彩,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成为每一位民乐家的神圣使命,赵聪,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执著游走,成为一位充满力量的音乐行者。


如果你不让它具备这个时代该有的生命力的话,它被遗忘那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没有奉献给现代的观众他喜欢的音乐,那是我们的错不是观众的错。说实话西方音乐有非常先进的东西。和声、肢体、节奏,确实是适合当代音乐文化而且非常丰富,那我们的文化是要整个理念的接受,比如说我们的禅意,我们的韵味的东西,大象无形的东西,这些东西让他们接受起来,真的不是那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就是非常非常意象化的东西,所以当你把这个文化输出给人家的时候,人家才能越来越喜欢你的文化,才能静下来听你的东西,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文化很接近大自然。

文/山西公共频道《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