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乱谈琴——科普

乱谈琴——科普

2022-05-29 22:15:51

浅谈减字谱

 

一、绪论

“妹妹近日越发进益了,看起天书来了”[1]想必这是许多人看到琴谱的第一反应。琴谱对许多人来说十分陌生。有些人甚至会觉得中国古代没有记谱,或是近代才运用了西方舶来的五线谱。这些都是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有很丰富的记谱模式和严谨的范式。

 

二、古代常见的记谱

古代常见的记谱法分为四种,一是文字谱如律吕谱、宫商谱、俗字谱、工尺谱、锣鼓经,二是记录演奏方法的指法谱如减字谱,三是图文谱如曲线谱,四是实物记谱“如苗族某些地区用结绳方式来记录音乐。”[2]

律吕谱可见于宋代姜白石《越九歌》、元代熊鹏来的《瑟谱》,主要用来记录宫廷雅乐如《诗经》的歌唱。宫商谱同理,可见于《丁祭旋宫之乐》。

俗字谱见于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已经由杨荫浏先生进行译谱[3]。工尺谱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俗乐记谱,是一种唱名记谱法,有七个音级。俗字谱、工尺谱皆由敦煌出土的燕乐半字谱派生而来。半字谱是记录琵琶因为的,分为“散打四声、头指四声、中指四声、名指四声和小指四声”[2]凡二十字。

锣鼓经见于《礼记》,如下:

鲁鼓:○□○○□□○○半○□○○□○○○○□○□○;薛鼓:○□○○○○□○□○□○○○□○□○○□○半○□○□○○○○□○。……郑玄说:此鲁薛击鼓之节;圆的符号击鼙,方的符号击鼓。[4]

 

三、古琴的记谱

减字谱派生自文字谱,是古琴专用的记谱。文字谱今天可见唐代的写卷《碣石调·幽兰》,现藏于日本,晚清时期由杨守敬编入《古逸丛书》[5]。现存最早的减字谱为《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一曲。另外早期减字谱资料还有《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现存最早刊刻的琴谱单行本为朱权的《神奇秘谱》(明刻本,此本在嘉靖汪谅书坊翻刻[6])。减字谱一致沿用至今,不断变化。文字谱“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太古遗音》),因此在文字谱规范了古琴的指法之后,减字谱也应运而生了。

一般认为减字谱由曹柔创制。明代张右衮《琴经》:“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曹氏之功于是大矣。”[7]减字谱一出,便令记录乐曲方便了很多,因此我们也有幸看到唐代的乐曲。试着举一例说明减字谱的简洁,如碣石调幽兰中“中指急下与构□下十三下一寸许住”[8],成为减字谱就是“刍下卜”[9]

 

四、减字谱的法式

许多人都无法释读减字,其实减字谱非常具有规律性。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取声”“用韵”两种。

取声即拨弦得声,一般在谱上记为较大的字。用韵为左手在弦上挪移的指法,一般记为取声的四分之一大小。

如下图:

[10]

图片出自哈佛图书馆藏《松弦馆琴谱》。释读一下文字为:“右手中指勾一弦左手中指绰上九徽。右手食指挑四弦左手大指按九徽,左手大指撞。右手中指勾一弦空弦。右手食指挑四弦左手名指绰十徽。”

再来单独分析一组减字:

[10]

上面的一个字为取声,后续的两个字为用韵。取声这个字可以拆解为四个部分,上部“中八”为左手的手指和音位,下部“勻”可以拆解为右上角的半包围“勹”和“二”,分别表示右手指法与弦位,另外一个部分是“氵”和“”表示左手的“韵后声”中的“韵”。后续的“上九”是上到九徽的意思。

而如果按照指法来划分,可以分为:左手谱字(“亻,食指也”[11])、右手谱字(如“乚,挑字,食指出也”[12])、音位谱字(如“艹,散也”)、节奏谱字(如“爰,缓也”,也包括情感谱字“实,實也”)、通用谱字(如调终写作“綢”)。[13]

四指八法、七弦十三徽、散按泛、吟猱注绰、轻重缓急皆可归纳到这些之中。可见古琴指法谱字设立之严谨全面。

 

五、减字谱的发展

当然减字谱并非一日铸成,它是经过了不断地改进。从《存见古琴指法辑览》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废止不用的减字如“女,按也”。同样有些减字也经历了演变,试举几例:

1、某个谱字写法的变化


[14]该谱字《神奇秘谱·广陵散·干时》如今我们会写作

[15]。刨去十一徽被规范为十徽八分不说,可见“末”转为了“木”。原先的小字用韵变成了大字取声,而“女寸”(对按)的符号删除,整体改作搯起。类似的进一步简化还比说指法“注”由“主”变为“氵”、“绰”由“”变为“”。

2、数字写法的变化


[16]该字为散涓大弦。今天大弦写作一弦。[17]

同样一些音位也发生迁移和精确化。如八徽半这个音位原先作“八九”为八九徽之间。其他如七下(今作七三)、八上(今作七九)、七八(今作七六)等也都在明代晚期进行了规范,写作徽分。徽分即将两个徽位之间分为十等分来记录音位,沿用至今。从此古琴再无“七上八下”之弊了,七上写作六八,八下一般是指八三。

3、指法本身的流变

一些指法(尤其是右手指法)趋于废置不用,如“全扶”“间勾”,甚者乃至四指八法中的“打”也“纯以勾代,盖避难就易也”[18]

而左手指法不断变得纷繁复杂,如单吟一个指法就演变出许多指法“定吟”“飞吟”“荡吟”“细吟”“大吟”“长吟”“短吟”“走吟”“游吟”“往来吟”“注吟”“绰吟”“淌吟”“进吟”“退吟”“复吟”“推吟”“虚吟”“实吟”“苦吟”“肉吟”“双吟”“过徽吟”“翔吟”“急吟”“慢吟”“缓吟”“缓急吟”“落指吟”“略吟”“微吟”等等不胜枚举,各有侧重。

4、琴家采用音高和节奏的标记。

起初有《张鞠田琴谱》旁注工尺:

[19]

后续《琴学入门》《梅庵琴谱》《琴学丛书》皆为琴曲点板拍、注音高。其中琴学丛书更是发展出了四行谱以容纳工尺板拍减字等。

随后便有了为琴曲配上五线谱、简谱的工作。前者如许健王迪的《古琴曲集》后者如许光毅的《古琴秘谱遗存》。这些无不解决了古琴减字谱无法详细准确地记录节奏的弊端。1947年杨荫浏先生的《古琴谱式改进刍议》中描述:

把正确的音度和节拍指示出来,而将七弦琴弦置于低部五线的下方,所有左右手八指的各种指法,另用新符号和数字对准线谱的相关音度,分别标记在各弦的本身上,看去大致还是一个完整的线谱 [20]

杨先生的这种谱例后来广为音乐学院采纳,并通行全国。

同时期稍早一些也有一些抛弃减字谱的尝试,如王光祈先生的《翻译琴谱之研究》,他试图用符号理性编写古琴的指法,例如用八个指法编号来表示右手的四指八法,“但由于比较庞杂,琴人没人使用,所以没有广泛流传。”[21]此外1963年陈树三还提出了三线谱以使“天下一律”[22]

诚如林晨所言:“这些改革的谱字,都未获广泛采用。最终被琴人接受的还是减字谱与简谱、五线谱的对照谱。”[23]


[24]

5、新创指法

从琵琶、筝等乐器中借来指法编为减字谱例如“巴”表琶音、“缶”表摇指等。这些更倾向于是新的指法,本文限于篇幅,按下不表。

 

六、总结

减字谱是中国古代记谱中灿烂的一朵奇葩,它作为一种手位谱可以详细地记录指法,因此十分适合古琴这种无品格且吟猱丰富的乐器。但也依然有其无法记录节奏的缺点,也有琴家认为这个缺点恰恰造就了古琴音乐的丰富和厚重。但无可争议的是,在今天我们已经广泛采纳了对照的谱式。因此可以说:

无论是传统的记谱法,还是经过改进的记谱法,都是一代代琴家及学者经过深入研究的成果 [25]

因此我们要规范、珍视这些前辈的遗产。减字谱所包含的审美趣味、造字原理、承载内涵,特殊形式都值得我们探寻。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599

[2] 童忠亮等等. 中国传统乐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71-82

[3] 杨荫浏 阴法鲁. 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M]. 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4] 王梦鸥. 礼记今注今译[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521

[5] 严晓星. 近世古琴逸话[M]. 北京:中华书局,20103-9

[6] 查阜西等. 琴曲集成[M]. 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一卷,据本提要,五

[7] 许健. 琴史新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12137

[8] 查阜西等. 琴曲集成第一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10:三

[9] 许健 王迪. 古琴曲集第一集[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

[10] 严澂. 松弦馆琴谱.二卷 [M].顺治13年修补刊本

[11] 王德埙 王长城. 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M]. 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201616

[12] 张子盛 古琴指法谱字集成[M]. 北京:中华书局,2016125

[13] 顾梅羹. 琴学备要[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4] 查阜西等. 琴曲集成第一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10:一一三

[15] 李祥霆 龚一. 古琴曲集(考级曲集)第三册[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25

[16] 查阜西等. 琴曲集成第一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10:一二

[17] 查阜西等. 琴曲集成第一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10:据本提要,二

[18] 彭祉卿 今虞琴社. “桐心阁指法析微”,《今虞琴刊》[M]. 苏州:今虞琴社编印,民国二十六年:135

[19] 查阜西等. 琴曲集成第二十三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10:二一七

[20] 杨荫浏:《古琴谱式改进刍议》,《杨荫浏全集》(十一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21] 杨春薇. 从近代琴谱演变论琴乐发展[J]. 中国音乐,2017,(01):147-154

[22] 查阜西. 查阜西琴学文萃[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310

[23] 林晨. 触摸琴史[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227

[24] 龚一. 古琴演奏法[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0

[25] 朱博. 浅谈二十世纪传统古琴谱记法的沿革[J]. 教育文化论坛,2012,4(03):63-65.



就扔了一篇课程论文上来,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另外,问一下大家,如果公众号上学术地开个小车有人介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