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组曲是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为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所创作的系列组曲。组曲包括:《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秋窗风雨夕》、《叹香菱》、《红豆曲》、《分骨肉》等。组曲中的许多首歌曲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文化璀璨的结晶。
作曲家王立平先生非常喜爱《红楼梦》这部经典,很早就萌生了为这部经典配乐的想法。1982年,在电视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的夫人引荐下,王立平先生获得了为该电视剧配乐的机会。短暂的兴奋过后,王立平先生渐渐发现这个任务实在是难以完成,觉得自己接了一个胆大妄为的活。要想用音乐来表现这样一部人类史上伟大的著作,真的是太难太难。翻遍红楼梦,作者在著作中通过无数细节记录了当时衣食住行、风俗文化,但是唯独音乐方面的资料只字未提。创作红楼梦的配乐可谓是“无中生有”的创作。
接到任务后整整一年,王立平先生完全没有动笔。在这一年中他无数次地来回翻阅著作,想从中获得灵感。王立平先生认为,表现红楼梦的音乐一定要有古曲的气息,同时音乐要能被现代人所接受,可谓条件苛刻。最终,王立平先生决定不按照任何条条框框,不拘泥于现有的任何一种音乐曲式,自己创作出一种只属于红楼梦的语言。
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与人间辛酸,最终王立平先生把红楼组曲的感情基调定为“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并把主线定位在“情”这个字上。“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正是书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主线,是始终贯穿于整部著作的情感主线,因此《枉凝眉》被选为红楼梦的主题歌。
王立平先生创作《枉凝眉》可谓十分不易,前后修改的次数不计其数,总共耗时1年2个月。《枉凝眉》乐曲凄美哀怨,歌曲可咏可唱具有极大的表现力。
但是,《枉凝眉》并不是王立平先生写的最艰苦的一个曲子,歌曲《葬花吟》整整耗时1年零9个月,是组曲创作中用时最长的一个。
《葬花吟》被称为红楼组曲的神来之笔。创作这首歌时,王立平百思不得其解:曹雪芹为什么对黛玉情有独钟,如此倾情地写下这段凄美绝伦的诗词?黛玉小心眼儿,尖酸刻薄,有什么可爱?而曹公为何对她倾注那么多感情?王立平觉得这首词隐藏着些什么东西。他每天读《葬花吟》,冥思苦想。他认为在《红楼梦》所有娇好女子中,黛玉毫不虚伪,不仅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清醒的一个,看透了生活的真谛,所以也最痛苦。曹雪芹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王立平写完这支曲开头几句就写不下去了,有1年多下不了笔。耳旁不断想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滞后,终于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这句诗哪里是普普通通的哭诉,不正是黛玉这样一个多情弱女子在指问苍天吗?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是昂首问天啊!是一种面对封建礼教的悲鸣,是呼号……顿时,作曲家的激情来了,旋律也就油然而生。写着写着,他泪流满面,甚至伏琴哭泣。
以上就是王立平先生创作红楼组曲的故事,可以说真正的艺术家创作伟大作品的时候总会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伟大经历。当我们学习这些作品的时候,不妨首先静下心来聆听一下大师们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真谛地领悟艺术。
====================================================
《葬花吟》这首曲子给我的影响非常大。小时候我并不清楚黛玉为什么要葬花,总觉得莫名其妙。后来我以为是一个少女的感伤之情。上大学以后,由于乐团的需要,我重新学习了这首曲子,并反复翻阅红楼梦黛玉葬花部分的原文之后才幡然醒悟,黛玉葬花的智慧直到今天也值得任何人去深思,去反省。下一期我想谈一谈我对《葬花吟》这首曲的理解与领悟,并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葬花吟》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点击下面的原文链接可以选择收看优酷高清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