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反弹琵琶 自断“财路”,却走出一条更美的路

【露营小镇 齐鲁嵩山】反弹琵琶 自断“财路”,却走出一条更美的路

2020-10-29 22:44:06

图文来源:潍坊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微信公众号

导读

在全民旅游、个人游和自驾游为主的新业态旅游来袭时代,旅游已从最初的景点模式转向全域模式。

“一步跨两市,鸡鸣闻四县”。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工业经济缺乏,城镇化程度低,处于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是典型的贫困山区。这就是三年前的嵩山真实写照。

斗转星移,三年的时间,1100多天,扼齐鲁古道要冲的嵩山生态旅游区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华丽转身。嵩山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以变应变,围绕“突破嵩山”战略,以建设“旅游名区、生态小镇”为目标,按下全域旅游的“快进键”,趟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山东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山东最美旅游风情小镇”等荣誉称号成为最有力的诠释。


全域旅游示范区

打生态牌,念山水经,突出资源整合,全域旅游嵩山领跑

嵩山生态旅游区成立后,一切百废待兴。看到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领导班子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压倒嵩山党员干部,困厄往往是激励人们奋起的砺石。“大小在格局、快慢在悟性、成败在坚持”。凭着主动担当、苦干实干的精神,嵩山统筹推进全域旅游,进位争先,走特色发展之路。

2016年2月,我县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嵩山理所当然地扛起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旗。



全域旅游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也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金钥匙。

嵩山坚持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高效整合“山水林岭村”等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全域旅游。

 旅游产业作为嵩山发展的统领和主业,嵩山把所有的项目建设、基础配套、特色产业紧扣这个主体,做大做强、做广做深、做精做细。

 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深入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建设,以期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独特旅游风貌。

独特的山、水、林、果、文等资源,让嵩山积极融入全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底气十足。建设国内一流休闲度假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休闲养生、放松心情、呼吸新鲜空气的最好去处。嵩山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定位,高起点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嵩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嵩山景区概念性规划》《嵩山旅游小镇概念性规划》《嵩山省级森林公园规划》以及镇区总体规划,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按照“丰景、美镇、靓村”的思路,嵩山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实施旧镇区搬迁改造,建成暖水河安置楼和商业街,启动投资2亿元的旅游度假公寓项目,铺开了镇区路网规划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旅游道路、生态建设等项目,全面提升硬件设施水平。

在景点打造方面,抓好重点旅游项目,防止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以淹子岭高山房车露营地为主体的揽月岛旅游度假区和龙潭湖露营度假公园建设,着力将嵩山打造成“露营之乡”“户外天堂”。防止简单模仿,千村一面、千景一面,不克隆不复制,重特色,重品位、重内涵。全力创评北黄谷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着力打造淹子岭、北黄谷、崔木、桐峪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深入实施“嵩山人家”农家乐提升工程,提升农家乐经营档次和水平。新发展一批旅游特色村,挖掘一批有故事性、观赏性的有个性的小微景点,为游客提供看山、望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嵩山旅游环境亮点频闪、耳目一新。


全域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只有生态美,没有百姓富,生态美难以持久。惟有让生态优先与民生为重相匹配,才能让绿色发展释放出更多民生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嵩山谱气打得更长远,将景区建设、旅游开发、生态农业、有机林果四大体系深度融合于旅游产业之中,实现旅游富民。

针对旅游资源禀赋高的特色,着力搞好全域联动。与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林业深度融合,实现旅游富民。全区蜜桃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佛手瓜、山楂、芸豆、西红柿、紫薯等高山蔬菜发展到2万多亩,生态林业实现全域覆盖,形成了“春赏花、夏采菜、秋摘果”的休闲农业观光基地。

让旅游产业成为精准扶贫抓手,出台扶持政策,开展业务培训,对农家乐达标户给予3000元补贴。成立“嵩山人家”农家乐合作社和全国首家农家乐工会,规范农家乐有序运转。全区农家乐发展到49家,住宿床位达到600张,从业人员达到1500余人。

“旅游+”驱动全行业导入,以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谋划了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旅游与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在北黄谷村设立了绣楼咖啡屋、乡村茶吧、农事博物馆等服务设施。与天津美院、潍坊摄影家协会等18家单位联合在嵩山建立写生、摄影、户外活动基地。

各种文化活动更是锦上添花。举办的“蜜桃采摘节”“蜜桃姐姐”评选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互动。举办了“美丽相约、齐鲁嵩山”城市旅游小姐走进嵩山和“齐鲁嵩山”首届文化旅游节,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


反弹琵琶,拼服务、免门票,开省内景区先河

 撬动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支点。嵩山的潜力在旅游,希望在旅游,出路在旅游。

在做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后,嵩山生态旅游区反其道而行之,毅然决定免收嵩山主景区门票,全域免费,打造山东省首家无门票景区。在正值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地景区门票价格屡创新高的当今,取消了景区门票,决定一出台,这种反弹琵琶的做法让兄弟景区一片惊愕,群众也难以理解,这种自断“财路”是否取得奇效?

这里面凝聚着嵩山施政者求真务实理念的转变。率先打造全省第一家无门票景区既有胆识,又有长远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

三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全域免费开放,极大地聚集了嵩山人气,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

嵩山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拼服务上。对景点的道路、停车场、洗手间、指示标牌等提升改造、全面修缮,完善景区及景点的设施配套。新建停车场5000平方米,新建厕所14处,栽植花卉苗木30万株。

值得一提的是,坚持打通道路,提升旅游服务,让游客能够真正做到快进来、慢下来,处处成景,养眼养心,醒脑洗肺。继建成环湖路、青泉路、双龙路等全长60公里的环山、环湖道路后,2016年,嵩山开工建设全长30公里的西部环山路。这条道路平均海拔七百米,三十六曲七十二弯,一百零拐,千回百折,犹如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沿途千山竞秀,绿树葱茏,被群众自豪的称为“嵩山天路”。

而暖淹路的升级改造,更让沿线村庄群众和游客感受到了便利。外地游客来到嵩山,可以开车穿越辖区的每一个村落,连山东海拔最高的村淹子岭村也可直达。而正在修建的自桥头过崔木到上庄全长13.3公里的道路,更是把嵩山的“山水林岭村”等主要旅游景点全部串联了起来,融入到了全县旅游大发展之中。

成立嵩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嵩山人家”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指导农家乐经营户从改厨改厕入手,狠抓饭菜质量和环境卫生,推进农家乐规范提升。来这里的游客,可以静下来,坐在农家乐的院子里,喝着甘醇的山泉水,品味特色农家饭,感受淳朴的民风,真正追寻到农家生活的乐趣。

环境搞好了,服务拼上了,许多社会活动都慕名选在嵩山举办。2016年,齐鲁乡村一年一度的乡村旅游盛会——第三届山东省乡村旅游节在嵩山成功举办。杏花节、桃花节、全羊文化节、农产品展销节以及各类瓜果采摘节、齐鲁嵩山·2017国际露营季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更是擦亮了嵩山的旅游品牌,将旅游文化推向了高潮。近年来嵩山的游客连年翻番,2017年,游客人数已近二十万人,预计全年游客人数将突破40万人,旅游唤醒了沉寂的山村,相关旅游消费红火起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群众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美丽乡村带头区




打造特色小镇:由镇到村一起美

特色小镇或主打产业,或主打文化,或主打旅游,嵩山的自然禀赋,决定了嵩山主打旅游特色,寻求适合自己的特色小镇发展之道。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嵩山不断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源源不断地为特色小镇“输血”,保障工程的推进。2015年3月,暖水河村安置楼建设项目开工,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安置楼,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2016年7月16日完成交房。“搬进楼房又宽敞又干净,谁会想到咱山里人也住上冬暖夏凉的楼房。”暖水河村民苏兴春说。

围绕特色小镇功能建设,投资3000万元的商业街竣工,投资2亿元的旅游度假公寓项目已启动,投资1829万元的嵩山小学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镇区两纵三横5条道路正在建设……一个个项目实施,彻底改变了旧貌,仿佛一夜之间,特色小镇浴火重生,一个全新的旅游小镇呼之欲出。

让农村既要富起来,也要美起来,更要和谐起来。

嵩山坚持“政府引导、村为主体、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以道路硬化为先导,广泛宣传发动,全区31个原建制村逐村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

下死手抓好农村三大堆清理,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垃圾池96个,配备垃圾箱450个,组建80人的保洁员队伍,建立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

如何让农村跟得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嵩山发展同步,服务同质,管理同化。“一村一办法、一村一特色”,因村制宜、因村施策,编制村庄规划。采取“村民出一块、村里补一块、社会捐一块、管委奖一块”的筹资办法,抓好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工作。31个原建制村道路硬化已全部完成,村庄道路硬化率达100%,硬化道路6.8万米、17.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户景观灯4729盏,栽植绿化苗木2万多株、绿化面积5.2万平方米,改厕190户、美化4万平方米,山区乡村面貌、群众精神风貌大为改观。

被誉为山东海拔第一村的淹子岭村,村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出义务工,48户人家,筹资21.3万元,铺设石板路1350米,建成停车场一处。说到变化淹子岭村支部书记国成勤感触最深:“以前,村里破败不堪,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这些年,党工委、管委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都纷纷回来翻建房子,现在的村子成了风景了。”


精准脱贫:多方施治一个不落

抬头望山,出门见山,走路爬山,在沟壑纵横的群山怀抱里,嵩山有8个省定贫困村,生活着贫困户303户、660人,他们或因病、或天灾、或因环境而在贫困线苦熬,成为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

不脱贫就达不到小康,没有小康谈不上美丽乡村。嵩山撸起袖子朝着“一个不能落”的目标加油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把脉,多个方子共同施治,实施产业脱贫,增加贫困户收入。蜜桃种植和乡村旅游两大富民产业,稳定增收的渠道通了。这样,对有劳动能力发展蜜桃的贫困户,管委会采取苗木款实行全额补助。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依托社区成立11家果蔬专业合作社,培植和壮大盛世果蔬等15家社会合作社,把303户贫困户全部聚集到产业链上。新发展标准化农家乐10家,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鲁中冷储物流基地项目,推行“一村一冷库”脱贫模式,助力山区脱贫。

与此同时,鼓励和吸引更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由“输血”变主动“造血”。引进建立金慧制衣等12个扶贫车间和盛世果蔬等15个扶贫基地就业脱贫,吸纳近200名贫困人口就近就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借力社会,社会牵手农民,多方合力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嵩山因贫困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综合施治,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多,“三留守”问题成为贫困的主要原因。

北黄谷村留守老人魏树亭每到饭点,就能接到免费的可口饭菜。得益于嵩山与鸢都义工联合会探索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启动实施的“黄谷生机”项目。目前,150名留守老人、50名留守妇女、75名留守儿童从项目中获益。这是全省第一个由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示范项目。

实施“雨露行动”为全区7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午餐、校服、校车等费用。设立五井医院嵩山社区综合门诊部,对贫困户实施医疗救助,为58名病灾户贫困人口集中办理慢性病医疗保障。

作风实才能啃下脱贫硬骨头。嵩山管委会机关干部带头捐款,启动“暖家”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捐助,捐款捐家具、电视机等生活必需品,价值6万余元,把桌椅橱凳等生活必需品发放到各家贫困户手中,改善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


架起桥梁:延伸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

早在嵩山生态旅游区成立之初,嵩山立足于服务基层群众,巩固基层基础,提出了“到农村一线,在群众身边”的工作理念,采取了“一村一社区”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2+1”(延伸公共服务,整合社会服务,强化基层治理)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朱家坡社区是嵩山三年前设立的第一个社区。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院内,有放心粮油超市、乡邻小站现代网络农业优选店、金丰农资朱家坡店、电子阅览室以及临朐永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等,这个服务中心服务3个村784户2770人,从工商营业执照、宅基地使用证等代办,到计划生育证明、计生服务手册及生育证办理,以及水电费、电话费等费用代交,村民在这里几乎能办理所有与生活相关的事项。

山村搭上网络快车,群众享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进入2016年,嵩山生态旅游区积极适应“互联网+”新常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业务全面有效推开,11个社区全部开通“齐鲁嵩山社区通”,并与山东乡邻小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全部建成“乡邻小站”电商平台,并在全县率先引进开发“掌上社区”,设置了指挥中心、嵩山动态、社区服务、三务公开、日常工作、党员管理六大板块,社区服务模式完成了从传统方式到“智慧社区”再到“掌上社区”的“三级跳”。

“成立半年时间,我们这个店网络销售额就达到了20多万,网络平台省去了中间环节,当天订货,甚至第二天就到客户手里,合作社的农产品不愁卖不出去。”谈到电子商务,该社区社会服务代办员王云平对这网络销售充满了信心。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嵩山时刻不忘以文化人,把物质、精神两翼齐飞作为嵩山跨越赶超的关键。投资860万元,建成2万平方米的镇区群众文化广场和31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大力推进文化站进社区,一社区建设一处文化站,推行“嵩山之声”广播、红色乡村、书香社区、文体培训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乡村村风。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以开展五好家庭、五好党员、五好支部、五美村庄为重点的“四五创建”活动为抓手,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社情民意收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生态经济样板区

生态优先,筑牢生态经济之基




石板房,羊肠道,古槐树,撂荒地,山高谷深,林深草丰……人们每当出门,“客从何来?”嵩山人总是遮掩欲说还休,嵩山已是一处被遗忘的角落,也是贫困的代名词。

不过,乏善可陈的嵩山并非一无是处。独占鳌头的生态是嵩山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2014年1月,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决策,成立嵩山生态旅游区,20多名干部卷起铺盖来到山沟安营扎寨,一时间寂静山谷开始热闹起来。

人来了,但这帮人能干事吗?能干什么事?群众有疑虑、在观望。“我们不是来观风景看山护林的,是来干事做事的。”我们是来发展嵩山、改变嵩山、富裕嵩山的,我们要建设“旅游名区、生态小镇”。

高瞻才能远瞩,县委书记顾建华到嵩山调研时强调,嵩山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奋力打造生态经济样板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美丽乡村带头区。

目标决定方向,行动成就未来。

然而,过惯了“狗儿跳,羊儿跑,小曲满山飘”的“农耕时代”的嵩山,如何让老百姓理念转变成为嵩山面临的课题。问计群众,破解发展难题。向群众征求要办的实事,成为嵩山一班人的规定动作。生态立区,强基、健体、壮力合乎群众要求,符合群众心声,让执政效能大为提高。

让荒山带上帽子,让叶子变成票子。嵩山生态旅游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荒山绿化,力争三年内完成境内荒山绿化。一手抓禁牧禁养,用自然的力量改造自然,真正让嵩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

三分栽,七分管。嵩山坚持把护林防火放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以提升“防火能力”为主线,以“以水灭火”为抓手,以建设“路网、水网、应急、制度”四大体系为重点,投资140多万元,购进森林防火专用摩托车、运兵车等,防火期内,组建50人的专业防火队和30人的应急救援队。强化日常应急演练,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调整结构,夯实生态经济之体

效益为中心,调结构、促发展。

嵩山的施政者始终将创业绩与大市场、现实与长远完美统一。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桃产业为主导、以蜜桃、猕猴桃和高山蔬菜等为重点的发展思路,构建起嵩山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全区蜜桃发展到4万多亩,佛手瓜、芸豆等高山蔬菜发展到2万多亩,建设采摘园30多处,初步建成了“春赏花、夏摘菜、秋采果”的休闲农业观光基地。

出台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品牌建设等激励政策,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治理、黄谷片区土地整理等项目,激活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池春水。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嵩山特色,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推进绿色生产,强健生态经济之体引起蝴蝶效应。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11个社区全部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嵩山蜜桃、核桃、芸豆和黑小米等有机食品认证达到8个,嵩源牌蜜桃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建成全县首个国家级水果(桃)标准园,盛世果蔬合作社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潍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

“线上赶集,线下推销”,山旮旯里的农产品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嵩山生态旅游区实施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五进”营销战略,新开辟日照、烟台等地市场,与青岛利群、中百佳乐家等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善融网、乡邻小站等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在社区建成“乡邻小站电商平台”和“齐鲁嵩山微店”,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绿色发展,壮大生态经济之力

守住绿色底线,引进发展潜力大、绿色环保的企业,在工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嵩山迈出的脚步从不怠慢。

嵩山山险,有“小华山”之称;嵩山水丰,水库总库容5628万立方米,水量充足。地利人和,吸引了潍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落户嵩山。在嵩山水库东岸,潍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施工钻探山洞,这是今年3月21日潍坊抽水蓄能电站可研工作举行启动仪式后,项目建设迈出的实质性进展。潍坊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1200MW,由国家电网投资,项目概算总投资76亿元,建设期78个月,建成后年发电销售收入为15亿元。

主动靠前,高效衔接,精准服务,嵩山发挥属地作用,力争项目早日开工。

在垛庄村后的山包上,总投资2500万元的嵩山鲁中果品冷储交易市场项目正紧张施工。市场规划建设冷库,配套道路、管网等基础实施。目前建成6个冷库,二期5个冷库即将施工。

嵩山紧扣全县“项目建设年”的要求,扭住项目不放松,凝心聚力上项目、推项目,以项目看能力、看后劲、看担当,大抓项目、抓好项目。招引优质项目落地为实现绿色发展、强区富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以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嵩山通过旅游的途径,实现农民就业,深入实施旅游富民工程。

由山东逾越旅行装备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元的龙潭湖露营度假公园项目,酒店式集装箱单体公寓的露营地、户外拓展中心、水上高尔夫、低空飞行、水上高尔夫等娱乐设施,让人流连忘返。

由揽月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总投资1.2亿元的揽月岛旅游度假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房车车位和帐篷露营位已建成,多功能接待中心、大型餐厅、山货市场、儿童游乐场、木屋别墅等正在加快建设。

山水资源优势迅速转化成产业优势,产业优势成为生态经济优势。

第一年全面播种,第二年次第开花,第三年全面推进,嵩山在创新创业富民的生动实践中,向党和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