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琴形影"↑快速关注我们!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
风扫残红,香阶乱拥;
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他做了影儿里的情郎,
我做了画儿里的爱宠。
—西厢记
《琵琶弹戏:西厢记三折》全长约40分钟,此视频为世界首演录像。
作曲:姚晨 琵琶:兰维薇 琵琶制作:曹卫东
昆生:肖向平(北方昆曲剧院优秀青年小生,国家二级演员)
昆旦:吕佳(苏州昆剧院优秀青年六旦,国家一级演员)
《琵琶弹戏:西厢记三折》是作曲家姚晨为琵琶、昆生、昆旦而作的实验剧场新作,选取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惊艳”、“琴心”、“长亭”等三个场景。
姚晨与琵琶演奏家兰维薇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友,后者早在1999年就首演过其代表作《思凡》(为琵琶与二胡而作),即便两人当时均还是学生,但其创作与演奏双方的才情与纯真却至今倍受称颂,也奠定了二人十余年的密切合作。
留学于芝加哥大学期间,姚晨的才华亦受到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中心的Judith Zeitlin(蔡九迪)教授的青睐,蔡教授当时的研究对象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件大名鼎鼎的明代琵琶:她体型修长纤薄,雕饰精美,由木、象牙、牛骨制成,平坦的背板上呈蜂窝结构镶嵌有120块六边形象牙饰板,其上刻有八仙、动物、花朵等瑞祥图案。象牙制的琵琶缚弦上,饰有王实甫《西厢记》中“游殿奇逢”的场景。更巧的是,兰维薇手上恰好有一张乐器制作大师曹卫东的作品:仿明制燕尾式盖面双音孔琵琶。三人便从2014年开始合作一个计划为期多年的学术与艺术交叉研究项目:想象明代琵琶的声音。《琵琶弹戏:西厢记三折》便是这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明代琵琶 正面与反面)
(明代琵琶缚弦)
(图为曹卫东仿明制燕尾式盖面双音孔琵琶)
姚晨的《琵琶弹戏:西厢记》赋予琵琶演奏家多重角色:演奏者,说书人,昆曲唱腔伴奏,人物内心戏的音乐化表现。琵琶在这部“戏”中的多义性,既蕴含着一种现代性,同时又体现了演奏者身份的回归:昆曲、评弹中的演奏者本身就是表演者和演唱者。现代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了演奏家的专业性,却也弱化了其多面性。作曲家试图在这部作品中让琵琶演奏观照传统的多面性,对于学院派出身的演奏家,恰是观念的重塑、形式的创新。孰旧孰新?抑或两相照见?在传统--------当代的文化传续关系中,当代艺术家向传统学习再将从传统中的所得在自我的创作实践中进一步发散,作曲家的个性最终也将见容于传统的共性中。
独家访谈
Exclusive Interview
1.请问姚晨《西厢记》创作的来由和构思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了琵琶进行创作?
答:琵琶因为其右手丰富的弹挑扫拂和左手细腻多变的推拉吟揉,可能是最能表现和演绎“情”的中国乐器——不管是才子佳人的情爱,还是将相武士的铁血丹心。 作为一个有情的乐器,琴弦就是心弦, 弹挑吟揉则撩动了心弦。
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一把明代琵琶。 在这把琵琶的缚弦上,选取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遊殿奇逢”。我立刻想到用琵琶弹唱说戏的形式来创作这个作品。 作品的前两折“惊艳”和“琴心”是由芝加哥大学Judith Zeitlin教授和芝加哥斯马特艺术馆联合委约的,2014年6月1日由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在芝加哥斯马特艺术馆首演。兰维薇在演奏琵琶的同时亲自开嗓演绎了张生与崔莺莺二角。2015年五月我添写了第三折“长亭”并邀请了苏州昆剧院的吕佳和北方昆剧院的萧向平加入这场2015年6月6日在北京的实景剧场“琵琶弹戏: 西厢记三折”。
“惊艳”来自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琴心” 来自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长亭” 则来自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惊艳“这一折用明式4相12品琵琶与昆生来演绎张生游普救寺奇逢崔莺莺美貌时的情开心动;“琴心”这一折则用6相24品的当代琵琶与昆旦来演绎崔莺莺深夜被张生的琴声撩动心绪,倾吐其爱慕情愁。“长亭”又用回气沉音沱的明式琵琶与昆生昆旦一起来讲述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凄美哽咽的别离场景,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别离相思。
2、姚晨、兰维薇:你们是怎么样把各自的音乐与琵琶和昆曲结合起来的?
姚说:首先,一定要顺应时机。 这种相遇,碰撞和结合都是天赐良缘。 从一开始的单一想法到后来的不断丰富细分都是缘分推着你去推敲昆曲原剧本,推敲琵琶音响旋律,推敲琵琶和昆曲演员的关系。其实, 到今天为止,我们每次演出,都有新的想法,新的版本,新的结合还在行进。
兰说:姚晨记谱非常细致,几乎将琵琶每一个演奏法都精准地记录了下来。演奏他的谱,就像在演奏一首经过演奏家修订过的传统乐曲,非常顺手!我将谱背熟后,在反复的品味中,会随手随心流出若干乐谱之外的感觉,将其捕捉,并与作曲家细细揣摩,获其认可后,这一分来自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便自然地融入了作品中,将姚晨的音乐转化成了兰维薇的音乐。
待与昆曲演员排练时,我以琵琶左手的行韵来追随昆曲的唱腔与韵白,并将自己带入到张生和莺莺的情感缠绵中,实现琵琶与昆曲音韵相随,演奏家与角色情心相映。
3、请问兰维薇:《西厢记》琵琶弹戏对你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琵琶弹戏》其实有两个版本,2014年在芝加哥大学的首演以及2015年在苏州大学的公演,是我自弹自唱的。为此,姚晨专门让我师从中国戏曲学院的王振义教授和苏州昆剧院的一级演员吕佳老师学习昆曲念唱。这两次学习经历让我初步接触到了戏曲的表演程式,一举手一投足,凝眸蹙眉间、眼光的高低远近均有丰富意涵,细腻之极、华美之极。而经过对戏词的细心揣摩后,昆曲的音腔、吐字、行韵悄悄内化为另一种语言,借由琵琶弹出,还是琵琶,又非只是琵琶,此为高妙之处。观者或可感知几分?方为“弹戏”之琵琶希望达到的艺术目的。
4、请问兰维薇:琵琶的传统演奏曲目和姚晨创作的《西厢记》琵琶弹戏有何不同?
答:两者第一眼看去,形似;待练将起来,实不似;最后的舞台呈现,神似。这部作品是当代人对传统的回溯、学习、神交、奉献。在动辄提“创新”的当下,返身投入到传统的滋养中,将所得以谱记之,以指弹之,以心唱之,这是传统在借今人之口完成自身的创作,‘’新‘’否,好像已不那么重要了。
5、姚晨:你认为中国乐器的魅力何在?如古琴、琵琶
答:他们都是乐器声音本身的独特性, 无论中西。当然,这种独特性又和作曲家的想法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所以所谓一件乐器的魅力凸显也是以作曲家的意图为渠道的。
6、姚晨:为何在《西厢记》中,用的都是昆曲的念白而没有唱腔?
答:也是有唱腔的,只是念白的比率大一些。 在第一折没有唱腔,第二折出现了旦的唱腔,第三者,旦和生的唱腔都出现了。唱腔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当然也得到了两位昆曲艺术家的耐心校订。唱腔太不容易写了, 因为是中州韵,还要依字行腔。
【琴形影】现已开通留言功能
快点击右下方跟我聊聊
关于琴形影
About Sound\Body\Image
我们相信影像的力量
我们相信音乐的魅力
我们感知诗歌文学的精髓
以爱为桥梁
用心做交流
期待琴·形·影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