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了不起!流传千年的南音上了金砖峰会走向全世界

了不起!流传千年的南音上了金砖峰会走向全世界

2022-03-06 00:53:10


众女半圆围坐,琵琶声促、尺八悠扬,“大唐公主”红衣曳地,缓缓步入……这是4日晚间厦门金砖峰会上的一幕表演场景。

 

  

一场《南音随想》通过各个渠道的直播,出现在世人眼前。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细考其渊源,大约源于唐朝,其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与所用筒箫的形制均与当时旧制相符。

 

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南音,不仅继承了汉唐音乐的精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由宫廷走向民间,又从民间搬上舞台,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富有闽南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样式。

 

2009年9月,。

 


南音的演奏形式

 

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组成的坐奏称“上四管”。还有其他乐器组成“下四管”。

  

南琵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南琶横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和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相似。


 

洞箫又称“尺八”,延用唐箫规制,与唐制“尺八”形制一样。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卞之琳《尺八》

 

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琴身均为竹制,琴弓亦为竹丝,音色柔和甜美,其声古朴。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双手执拍板,于乐曲强拍处撩拍。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和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延续了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南曲用闽南话演唱,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舞台上的古今交鸣


在这次厦门峰会“南音随想”演出中饰演大唐公主的是出生于1996年的女演员许达妮。她踏着音符,缓缓前行。演至后段,音乐戛然停止,公主清唱一句南音工尺谱的高腔,圆润清亮,如凤鸣九霄。 


 

许达妮的祖父也是一位南音演员,但那一代演出时,南音是标准的,乐器在四周。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称,过去南音比较接近室内乐,通过在舞台上的发展增添了乐舞。“跨界”尝试使得南音的视觉冲击力比过去更加强烈。


 


这一次的演出中,就有奉茶、伴舞等众多舞台元素被加入进来,带来了立体的情景美感。而作为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百鸟归巢》,在演奏中也有部分片段加入了交响乐作为铺垫和助推。网上的演出视频里这个时间自1分47秒始,此前是原汁原味的南音清唱;此后交响乐的片段时而出没其间,使得长达五分半钟的演出拥有了丰富的层次。

 

此前,许达妮曾在中山公园“南音阁”表演南音清唱剧《金石吟》,呈现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剧中她与另一位“90后”演员潘文龙在过去的演出方式上加入了更多的互动肢体动作,细腻小巧的动作,在不破坏气氛的前提下,充分展现了两人的伉俪情深。


90后的南音新腔

 

这次的厦门峰会演出中,厦门市南乐团的70、80、90后三代演员同台亮相,尤其是90后演员已经成为主力。团长杨雪莉表示,希望借此向世界展示千年古乐的传承。近年来,南乐团定期与厦门市区南音社、中小学联合开办培训班、夏令营,每年举办一届厦门南音唱腔比赛,挖掘培养批新人;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演出,逐步培养观众。

 

相比于许多地方古乐或传统戏剧濒于灭绝,无人传承的困境,南乐在闽南地区,尤其是泉州和厦门两地,却在年轻人中拥有许多拥趸。南音的表演者和粉丝群越来越年轻化。


年轻演员在表演曲目《百花图》

 

出生于1991年的泉州导游杨成也是南音的粉丝。2017年8月,他带领着来自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十多位客人穿过泉州街头的大街小巷。当他看到路边树荫下几位老人在弹三弦琴和吹奏洞萧,很开心地停下来和老人们聊了十几分钟。虽然游客听不懂双方的泉州方言,但很容易看出,祖孙辈对于南音文化的热爱同样热烈。杨成对游客表示,南音是泉州人的文化珍宝,当地年轻人中也有很多非常喜欢。

 

作为南音的发祥地与集中地,泉州市历来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民间的弦管班社馆阁,几乎遍布城乡各地,街头水边,爱好者自愿组合,自娱自乐,随处都有管弦之声。

 

随着地方乐团不断努力地在各种渠道中推广,举办大赛,大胆创新,融合各种艺术元素,创新剧目,以及来自民间爱好者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传播,这支发源于南国的乐种,不断地以新面貌迎接年轻的乐迷。它的传承方式,也值得其他古乐和传统戏曲借鉴。

 

南音还伴随着闽南人的足迹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台湾有近百个南音(称“南管”)社团,成员多数祖籍泉州。

 

 

延伸阅读

 

泉州:千家罗绮管弦鸣

 

泉州南音与中原古乐的关系千丝万缕。

 

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泉州曾经是历史上两次大移民的目的地。

 

第一次是公元4世纪的永嘉之乱,晋人衣冠南渡。宋太平寰宇记:“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固立南安郡(今泉州),景云二年改泉州和晋安郡(今福州)。”

  

 

 

为了表达对晋国故土的思念,晋人把原命名为“南安江”的河流易名为“晋江”。东晋亡后,仍有部分晋人陆续南下入闽,最后在晋江流域一带定居。

 

第二次是在唐朝,公元9世纪后期。、王审治兄弟入闽,据有闽中五州,立为闽王,建立闽国。这次移民时间虽短,但人数众多。其侄王延彬在南安(今天的泉州)设置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族如黄滔等纷纷迁地而南,一时泉州成为“海滨邹鲁”。

 

王氏兄弟和中原人带去了唐代“大曲”,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影响和渗透,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此时的泉州经济和文化已相当发达,已是“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有唐诗为证:

 

余迁泉山城,留侯招游郡圃作此

詹敦仁 

当年巧匠制茅亭,台馆翚飞匝郡城。

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罗绮管弦鸣。

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

试问亭前花与柳,几番衰谢几番荣。

 

中原士族的南渡,带来了中原文化在当地的兴盛。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及至《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等五大传奇产生后,更丰富了南音曲文。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山腔和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创作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长按二维码关注九五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