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 | 人文 | 热点| 语言 | 地理 | 经济 |旅游
01
蔡佳欣(Victoria),首都师范大学14级学生。
首届CGTN西班牙语大赛全国六强(第五名);第十届全国多语种口译大赛西班牙语组二等奖;清华同方威视公司实习,担任陪同翻译和宣传单页的笔译,负责安检产品项目;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担任陪同翻译,负责柴油发电机组项目;大三去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交换,期间为加利西亚电视台做过中国记者,主持Código G节目;在马德里担任过中西教育论坛的陪同翻译;大三在西班牙考过DELE C1;专四优秀;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王宜印(José),南京师范大学14级学生。
第十届永旺杯全国多语种口译西语交传三等奖;"什么是拉美文化"微视频大赛三等奖;"纪念加夫列拉获诺奖七十周年"西语征文比赛初级组一等奖;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7中国与拉美国家标准化合作官员研修班”陪同翻译;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外训队古巴班课堂翻译;南京西班牙语王国助教;树屋字幕组西班牙语翻译;曾去墨西哥下加州自治大学交流学习;保研北外西班牙语口译专业。
02
第一类问题:西班牙语初学者的疑惑
1. 你觉得学西语学的累吗?学长/学姐有什么好的学习西语的窍门吗?
蔡:不累,很快乐。Es un idioma alegre que me llena de felicidad. 学习语言没有窍门,唯一的方法就是练习,熟能生巧。
王:看每天的状态,有时候杂事比较多,不能够按计划完成也是有的。做什么事情,喜欢的话也不会觉得很累,反而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初级阶段其实打好基础的话学好现西和其他辅助教材已经足够了。主要是安排好时间,不要做无用功或者没有多少效益的事情,比如只整理笔记、整理词语句子等,光被动整理而不是去学习并运用,转化为积极的能为自己所用的词汇和知识。窍门的话,可以下载一些时间管理的app进行时间划分和布置。关于这个知乎上有很多,可以借鉴,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2. 刚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的时候,学长/学姐是否有过西语和英语傻傻分不清楚的阶段?你是如何做到两种语言不弄混的?
蔡:也有过,主要是英语受西语影响,写英语作文经常会写成西语的词。
还是两种语言都要练习,会搞混是因为其中一种语言的不熟练,或者就是没有合适的词,于是才会介入另一种语言。其实英语和西语都有自己的发音规则,当你说一种语言的时候如果说了另一种语言其实是很奇怪的,所以当你在认真说一门语言的时候应该不会插入另外一种语言。我认识两种语言都说得非常流利的人,所以这通过练习是可以克服的。
王:没有,因为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西语上了,对自己来说做到兼顾可能比较困难。最多就是每天背背英语单词或者看看英语视频和电视剧。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特别是最开始的时候,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基础要打得坚固,初级阶段功夫少不了。
3. 我觉得动词变位真的好难,学长/学姐是如何做到熟练地掌握动词变位的?
蔡:动词变位唯一需要的就是记忆了,通过练习去记忆,尤其是一些不规则变位,多读多练之后变位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
王:没有别的办法,多记忆,多背诵,比如自己造句并且变位,和同学相互抽查等等,总之是要练和用的。语言就是要不断使用并发现不足和错误的。后面可以在记忆的基础上自己试着总结一些普遍规律。不规则变位有时候也有一些规律的,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记忆。
4. 在做听力练习的时候,怎么分清楚单词里的清浊辅音和句子中的连读部分呢?
蔡:在初学阶段听写可能只是单词部分,之后会是意群和句子。后者可以根据上下文联系来判断单词,就不会出现清浊辅音的问题,那就是考察对单词的掌握程度。一切关于听力的问题都可以靠朗读解决问题,只有自己读清楚才可能听清楚。听不清请浊辅音是因为自己读不出或者自己分辨不出;听不出连读是因为自己平时就不连读。可以通过朗读听力材料,模仿听力录音去解决这些问题。
王:听不出来说明词汇量还不够,无法辨识说的是什么单词。初级阶段有可能有这种问题,随着学习深入、词汇量增加,这种问题也就随之消失了。
(后者)自己连读习惯了,听习惯了,适应了不同语速就能知道在讲什么。
第二类问题:关于大学期间的西班牙语学习
1. 请问学长/学姐,你认为大学四年的西班牙语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蔡: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是“听说读写”,语法是基础,其他方面也非常重要,比如文化了解、口语交流、词汇积累等等。
王:对自己来说是听力和口语,一般听得懂的东西也就看得懂,说得出来的也写得出来。主要是要把学习到的知识用起来,变成输出,而不是消极知识。就是要多说多看多练,大量的输入和大量的输出运用。怎么运用呢?把握住和外国友人交谈的机会,或者在网上找语伴练习口语,自己写文章并找母语人修改自己的文章,或者和同学一起用西语讨论问题,组织辩论赛等等。
2.请问学长/学姐,日常的学习中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如何进行拓展学习?
蔡:除了老师的作业,可以找一些听力材料精听。我觉得学语言最难的部分就是听力理解,尤其是我现在在做一些口译的兼职,哪怕是专业词汇,我可以通过自己的表达让对方明白,但是我需要花一些时间去理解对方,因为现实中的交流不是语法完全正确的,会省略一些东西,外国人还特别喜欢用俗语,如果不理解就会误解对方。所以还是在最初阶段把听力基础打牢吧。
王:可以看看报纸、视频、新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或者电视剧等等。现在也有各种app可以利用。主要不是信息来源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拓展学习方式,安排好时间的问题。
3. 请问学长/学姐,大学四年期间除了西语学习,你有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你是如何处理学习和娱乐放松之间的关系的?应该怎样合理的分配课余时间呢?
蔡: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挺可惜的,我的兴趣爱好可能都和西语有关。但是我有很多课余活动,大一大二我曾担任团委外事部的副部长,党支部组织委员,自己还有课外的商务培训课程等等,大四现在不仅是党支部书记,还有各个地方的实习和兼职,还要参加比赛、考驾照,所以我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张,几乎没有娱乐的时间,但是只要是不处于工作状态我就会呆在图书馆里,因为学习时间对我来说太宝贵了,我觉得我大学四年学习的时间好少,大部分都给了活动。但是我的做法一直是在做一件事时就认真去做这件事,不要三心二意,提高效率,todo tiene su solución. 不要着急,事情总会做完。
王:有时候会吹吹洞箫和埙或者练练字,不过都学的不怎么样,主要是放松心情的。看自己的学习状态和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频率,不过哪有什么课余时间呢,学习是无时无刻的,我们始终都在课堂上。如果真的愿意,走在路上脑子里也会想着前面这个房子上的 中文怎么翻译成西语。如果只是机械地去完成学习的话,很容易因此衡量利弊,患得患失,失去动力或许也是常有的事。
4. 学长/学姐有没有参加学生会或者学校的社团活动呢?能否在这方便给一些建议。
蔡:我的学生时代就没有离开过这些活动,高中是学生会主席,大学是团委和党支部干事。有时候你会觉得做这些事情很浪费时间,对你的学习没有直接帮助。我不否认,不过我只会想真正能力强的人是不会以这些事情作为学习不好的借口的。以后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型人才,进入公司更不可能一门心思盯着自己的小领域,我们需要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只能通过社会活动培养。
王:大一参加了一个学期,觉得还是要看具体情况。有的时候好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工作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收获的,不仅是工作能力上,还能收获到友谊,锻炼到自己。当然要具体分析,如果弊大于利、精力入不敷出,还是当断则断的好。
1. 学长/学姐是否有过打工的经历?能否谈谈你对大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打工这一现象的看法。
蔡:一直有,过去一直在做兼职。大三在西班牙做过当地电视台的中文记者,还拿了一笔劳务费,签了人生第一个外国合同。我大四起就经济独立了,自己暑期做了两个月的陪同翻译,交了学费住宿费,现在也是只要有空就接活儿做翻译,基本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我觉得大学生要有独立自理的能力,打工是融入社会的一种方法,因为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面临就业的问题,不可以和社会脱节。当然,赚钱只是副业,主业仍是学习,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体验社会,这样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
王:有过,就我而言只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毕竟这个是能自己选择的。我选的都差不多和西语有关。看法的话,只要自己愿意,做做兼职没什么不好的。
6. 学长/学姐有过出国交流学习的经历吗?留学的经历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吗?能否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给予一些建议。
蔡:大三去过西班牙Santiago de Compostela交换。留学肯定对语言能力有帮助,但是关键在于个人怎样把握这种机会。如果在国外只和中国学生待在一起,那不仅不会有提高,反而会退步很多很多。因为国外的学习全凭自主,老师不会主动关心你,甚至有老师会歧视亚洲学生,看你怎么样迎接这种挑战。如果你学习比较被动,性格比较内向,建议在国内学习,成熟了之后再出国。如果你非常开朗外向并且不怕出错,那么出国是个很好的选择。
王:曾经去过墨西哥。有没有提高靠自己,如果不主动去利用优良的语言环境锻炼自己,呆再多年也没用。比如租房子的时候和西语母语人一起住,不仅能锻炼口语,还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锻炼自己和各种类型人相处的能力。出国一趟还是挺好的,提高了口语,看了外国风情,交到了朋友。
第三类问题:关于口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 学长/学姐是如何应对比赛时候的紧张情绪的?
蔡:我通常比赛之前会很紧张,但是真正站在舞台上时我就会忘记一切,投入到比赛中去。我觉得专心投入是忘记紧张的办法。
王: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比赛紧张的问题,出了差错还是会紧张。不过在快要开始的时候就不再看书了,深呼吸调整状态,感觉还是有点帮助的。
2. 比赛时这么长的题目怎么记住的?如此强大的记忆力是怎么培养的?
蔡:靠笔记。当然笔只能记住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记逻辑,你可以缺少一些成分,但是不能缺少逻辑。我觉得我没有很强大的记忆力,不是最强大脑里面的那种,我只是尽可能地用笔记,然后回忆,再翻译。
王:多看看笔记法或许有帮助,英语笔记法比较完善,可以借鉴。主要是用自己熟悉和设定的符号去代表语段和逻辑关系。但是这个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训练。
3. 学长/学姐是如何一步步提升自己在西语口译能力的呢?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技巧呢?
蔡:还是多练习,我要提醒的是口译不同于视译,口译是要听、做笔记、翻译,这三个过程。要先听懂才可能翻译对。
王:学习各种市面上的口译教材,选择有中西文对应(有音频更好)的文章练习。觉得自己在口译能力上还有长足地进步空间,技巧都是在大量的训练之后才会有的吧。
1. 学长/学姐在比赛之前有没有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如果遇到不会的词怎么解决呢?有没有什么临场发挥的技巧?
蔡:没有专业培训过,但是我自己的风格就是要淡定地翻译完,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可以表现出怀疑。听到不会的词不用紧张,如果根据上下文猜不出意思就不翻译跳过。
王:说实话,只是自己拿着书,对着音频,边记笔记边口译。专业性培训谈不上,但至少熟悉了一下词汇。口译这个就是熟能生巧,正确的方法和不断地锻炼。不会的词根据语段上下猜测意思,实在不会的话只能省略,只要不影响整体意思表达没有太大问题。临场的时候笔记一定要记得简单、明了、逻辑清晰。
5. 口译过程中,西语表达中的一些细节方面(如词汇和语法知识运用)如何能做到快速精准的反应?
蔡:这是靠大一大二的语法基础,很多翻译都是脱口而出,很自然就出来了。只有基础打牢了才可能不翻错。学习语言没有捷径,就是熟能生巧。
王:尚未能达到快速精准的反应,不过还是一个字的问题:练。多说,多积累,多练习。
供稿:张 琼
蔡佳欣
王宜印
美编:孟珍珍
责编:朱晨阳
范丽莉
常州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CELA-CCZU)
以“拉美思想文化”和“中拉合作关系”为主攻方向
致力于打造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
政策咨询和人文交流为一体
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高校智库
独立|专注|视角
情怀,拉近你我与拉美的距离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联系后台并注明本公众号 [常大拉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