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

2020-09-20 01:07:47

                                                                 (文中所有照片群山先生提供)

     好几次想认识一位木匠。想法很简单,想着偶尔一些家当自己设计后,让木匠加工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没想到撞见的第一位“木匠”,居然是位艺术家——何群山先生。应了朱熹同志“此地古城佛国,满街皆是圣人”的那句话,“泉州木匠”不简单。

我孤陋寡闻,刚开始不知道群山先生何方神圣,只知道有本书叫《群山回唱》(美国,卡勒德·胡赛尼)起初是在高中语文老师黎东先生的微信圈中看到何群山刻字艺术展邀请函,被邀请函里展示出来的刻字作品,尤其是封面那张照片震撼了——一位帅气的男人穿着围巾,一手拿锥一手持锤,半蹲在一块木板上专心致志地创作,从面部表情来看,一副从容在心的样子,我很喜欢那种从容在心的状态,觉得既亲切又有张力。刚看完邀请函,不管认识不认识,首先想到的是一定得找机会去看看这位“陌生人”的刻字。后来又陆陆续续在另外几位朋友的微信圈中看到有关展览的信息,我的情绪就一直被调动着,在等时间去看展的那几天(二宝出生后要找时间干“私活”挺不容易的),“另一种可能”几个字就一直在头脑里蹦跶。热心的傅志雄老师还专门发了展馆的位置给我。

刚好周日下午,孩子要到展馆所在附近写字。我就想着利用等孩子上课的时间去慢慢品味,反正这段时间我是“自由”的,单位不用加班,老婆也没给我安排其他任务,能够自己支配。

在前往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群山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想着刻字,如何构思,如何取材,如何选题,创作后什么期待,展览后什么感受……一个个问题不断迸发出来。当然,也只是随便想想而已,觉得艺术家应该很忙,我不一定能凑巧碰到,碰到了也不一定会有语言交流。

在各种设想的过程中,头脑中同时闪现出另外一位艺术家——从事砖雕的曾永卿先生。揣度他们之间应该有很多相同相通的地方。比如都是艺术家,都从事雕刻,都费脑力、更费体力活,都得不断学习、吸收众长,尤其是都需要耐住寂寞……唯一的差别,何先生以木头为载体,曾先生以红砖为载体。

说来也有趣,认识曾先生也是纯属偶然。有天在关岳庙对面的小巷里溜达,转到了曾先生在小巷会客室前,看到他墙上挂着一副开元寺传净长老(慧光高僧)的字“戒是菩提本,佛为智慧灯”。刚好我的怀里揣着一副锡兰公主刚刚转赠的传净长老的墨宝,觉得是一种缘,就冒昧进去讨茶喝。后来越聊越投机,现在已经成为好朋友了。

到何先生的展馆,可能是因为下雨天气阴冷的缘故,参观展览的人不是很多,这正是我看展时最喜欢的场景,我天生害怕人多嘈杂的地方,喜欢清静。

刚看完第二幅作品,从展示厅一侧的里屋走出一位干净利落、笑容温和、自信有度的中年人。虽在邀请函上见过照片,眼拙加之照片是之前的,所以一下子没认出是不是群山先生。

“来了,您先看看,等下到里面喝茶。”他先开的口。

“您是何先生?”我也不觉冒昧地问。

他说“是”。

我补充道“我是从黎东老师微信圈里看到您的展览消息,是师院傅志雄老师给我的微信地址,黎东时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志雄是我大学时的老师”。多少有点套近乎的味道。

他不紧不慢地说“傅老师有跟我说你要来,黎东老师是我的表同学。”

“表同学?”我第一听到这样的称呼,有点好奇。他解释说是他爱人的同学。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打完招呼,群山先生到里屋去接待其他客人,我自己一个人一幅幅作品看过去,边看边拍照。我相信在安静或闲暇时,会重新翻看这些作品,甚至还有可能在一些小文章中会“侵权”一下。

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群山先生这次展出的刻字主题是“古泉州(刺桐)史迹”紫金系列。这个主题选得好,合时宜,永远不会过时。我敢断定,在“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成功的时候(自信的泉州“创牌”从来没有不成功过),群山先生的作品一定会再一次被关注,短时间内难有人能够超越,最多只能模仿。若先生选好时间节点、选好适合地点,再次进行展览,加之抓紧开发如明信片、书签、折子等相应的衍生文创产品,一定会更快传播,估计在不久的将会,古老的泉州城会掀起一股“群山刻字”热。

群山先生以古泉州(刺桐)的十六个申遗点作为创作题材,每个景点一方刻字、一首配诗、一幅拓片、一幅书法。刻字不只有字,每方景点名称、景观融合一体,或是金文或是小篆,一气呵成浑厚大气;配诗或长或短,有的写意、有的传情,品之有味意境旷古;拓片则书法印章相互突显相互呼应,整体古朴端庄简练;而书法作品则或刚劲奇绝、或圆融精致,不走寻常路……每幅作品都直击人心!

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真武庙、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洛阳桥、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像、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府文庙、九日山祈风石刻……十六幅刻字、十六首配诗、十六幅拓片书法作品,在那个寒冷的雨天里,我实现了一次极速的穿越……

读一幅作品,心灵震撼一次。我与群山先生并不熟,无需吹捧讨好,也绝无吹捧讨好的必要。我真诚崇拜有才情的人,尤其是为自己的梦想,不畏艰辛长期坚持,终于修成正果,那种付出与收获,是别人不能体会的。但以自己的经历,能够体会得到。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是生活、学习、体验、思考、碰撞的综合、输出和呈现。

每一件作品需经构思、草稿、修改、成稿、定型、雕刻、拓印……每道程序要经历好几次反复,特别是在使用各种工具精雕细琢时,稍有用力不当可能会造成遗憾,甚至是败笔。以自己写材料的经验,有时候灵感到来或者刚好进入状态,一旦沉下去了就一时半会儿出不来,甚至连喝一杯水、上一趟厕所都舍不得。可能熟悉我的人有见识过,来办公室找我时,经常会待他们落座,我才匆忙站起来,说“水还没开,稍等我下,马上就来”,实则是利用这个机会赶紧去一趟洗手间,有些比较不熟悉的,我还得假装咳嗽下要出去吐痰,不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我无礼。

我相信,当何老师完成构思,不断更换刀斧锤锯各种工具,在木头上进行情感表达的时候,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当一方方原本平淡无奇的木头,经自己的巧手变成一件件充满情感的作品时,那种知足感也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

看完群山先生的作品后,到里间门口才发现在泡茶的是蔡方本老师,大学就开始听他的讲座了,前两周也才一起在一个场合当评委,原来泉州真的很小。

喝茶聊天的时候,才得知原来群山先生是职校体育老师,下过海经过商,广交友勤拜师,会武术能太极,好南音善洞箫,作诗文精刻拓……想到当下的一个热词,跨界融合,群山先生做得很好,同样是老师出身,深感汗颜。接完孩子回家的路上,“另一种可能”在头脑里简直是沸腾了。

向“泉州木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