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萋萋,暑气淋漓,雅舍品茗,清凉私藏。初遇南音,便卸去了满身燥热,只沉浸在缓慢、宁静、质朴的古意之中。师徒一行,丝竹相和,执节者歌,歌《清凉》,唱《花香》,那素手拨弄的不是丝弦,而是遥远的魏晋古韵与唐宋风月。
远方海浪呜咽,伴着泉州的溶溶月色,在南音雅艺文化馆中,遇见一群人最丰盈的内心,和最真实的模样。如斯仲夏夜,无风也清凉。南音为舟,恣意于千年历史长河中流转,耳畔清吟如歌如诉,但见山高水长,逐浪飞花。
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音的乐器都因袭古乐器遗制,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是主人,三弦是琵琶的知己,十目九节的洞箫是琵琶的贵客,二弦是洞箫的至交。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这都是一程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旅途。
△南音乐器,三弦,二弦,洞箫,琵琶
△南音乐器,拍板
泊舟五代十国末期,彼时来头最大的文青,除了南唐后主李煜,还有后蜀国君孟昶。虽然政局动荡,但孟昶却携其爱侣花蕊夫人,把宫廷画院和教坊乐队搞得风生水起,还共同投资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孟后主将唐代遗留的雅乐大曲,翻编为新巧的曲子词,随着后蜀亡国,宫廷教坊的部分乐工流落到闽南一带,他们带去的后蜀曲子词与当地音乐融合,逐渐形成南音。史书纷纭,功过难算,之于南音,孟昶却是祖师一般的存在。
△南音传承人,蔡雅艺
千百年来,南音俨然成为了闽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一样简单,每个人似乎都是被南音拉扯长大的。在泉州,红砖古厝中,巷陌院落里,时时可听闻婉转深情的琵琶声、南音曲,这中国现存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如今仍是鲜活着的、沾着人间烟火气儿的。
△南音传承人,陈思来
之于外地人,南音是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之于闽南人,南音却是古朴纯真的乡音。几乎每晚七点半,泉州的文庙都有免费的南音演出,观众大多是来自闽南各地的中老年人,鬓发已衰,乡音无改。一杯免费茶水,三两相熟老友,任凭晚风吹拂,只消跟着淳朴的南音,重拾汉唐古韵,沉醉在今夜的梦。
相传康熙年间,安溪人李光地从泉州各县抽调了五位南音高手,入京参与康熙六十寿诞大典。这格律规整、古雅高洁的南音,令康熙如痴如醉,想把演奏者留在京中做官。乐工思乡情怯却不敢违抗圣意,便共同演奏一曲《百鸟归巢》。康熙闻后感叹,鸟雀尚会思乡,何况人呢?于是赐封五人“御前清客”,赐给宫灯、凉伞,准其回乡。
泉州人对故乡的依赖与爱恋,便是南音浓郁纯粹的佐味了吧,亘古如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有所忧思:“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但是,泉州山水已被南音浸润千年,泉州人亦与南音同衾共枕,这便是古老乐种存留至今的最大理由。所谓小众,曲高和寡,又有何惧?
弘一法师与泉州渊源颇深,当年他著作《清凉歌集》时许是不曾想过,如今这部歌集已由南音传承人蔡雅艺重新编奏,以南音的形式,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传唱着。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载着旧时风月婉约而来,流入南音曲海,一任古意留白。
诚如《清凉》歌所唱: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南音雅艺文化馆
地址:泉州市西湖街紫荆广场2号楼505室
南音雅艺,成立于2013年的一个南音推广平台,由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南音传承人蔡雅艺创建。立足于最传统的南音本体,专注南音圈子以外的传承与推广。
2015年,正式注册成立泉州市南音雅艺文化馆(非盈利公益机构),并在泉州、厦门、福州、上海四地同时开展南音雅艺公益课程,现拥有固定南音学员近八十人,以中青年为主体。
近年来,南音雅艺以公益行为推进南音的传播与传承,在全国多地开展南音小型活动,如“南音雅集”、“南音讲座”、“跨界对谈”等,获得了青年朋友们的喜爱与支持。在国际上,南音雅艺多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把南音带到美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荷兰等地,深入国际文化交流。
行知泉州传统文化之旅即将启程,
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文 | 严欣
图 | 南音雅艺
本文内容由行知星球出品,如需转载请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