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朝楚声音乐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出现了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楚声音乐,吸收了许多外来和少数民族的音乐。
2,相和歌:兴起于汉代北方地区的一种歌唱形式,其特点表现为一唱众和。是原始民间歌曲经汉乐府的乐工们加工和提高,用各种乐器来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最为复杂的是清调、瑟调、楚调和大曲。清调、平调和瑟调被称为相和三调。相和歌在东晋以后一部分被带到南方,保存在清商乐中。其发展最高形式为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具备三段式歌舞的基本结构。包括“艳(前奏)曲(歌唱部分)解(器乐伴奏下的舞蹈部分)趋(节奏急促,多用在结尾)乱(高潮)。”
3,汉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任务是大规模地搜集民间歌谣,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研究理论、演奏、演唱。汉乐府的建立系统完整的保存了当时的民间音乐,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公元7年,汉哀帝罢乐府。
4,鼓吹乐:是一种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合奏乐。源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有时带有歌唱。
5,李延年因西域音乐作“新声二十八解”,魏晋以来唯传十曲。
5,秦汉时期的吹管乐器和弹拨乐器的发展引人注目。笛、羌笛、茄(jia),箜篌(竖、卧);琴的形制在两汉时期趋于成熟。
古琴曲《广陵散》初见于相和歌中的“但曲”,讲述了“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为当时重要作品。魏末名士嵇康最擅此曲。“但曲”是器乐曲,《广陵散》又是一首器乐合奏曲。
6,百戏是民间各种文艺、杂技等娱乐表演的总称。
1,外族音乐传入中原:龟兹乐、安国乐、西凉乐、高丽乐、高昌乐,康国乐、天竺乐等。
2,清商乐:又名清商曲,隋唐时期简称清乐,于三国、两晋时期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是旧时相和歌和南方“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清商”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是一首琴曲曲名,后来多比喻美妙的音乐。东晋后,汉魏时期的音乐多迁移到了南方,与江南民间音乐一起,被称为清商乐。
3,古琴代表曲目《碣石调·幽兰》原是首推拂舞,碣石调音乐填上“幽兰”内容文字的声乐曲,后演变成古琴曲。《酒狂》相传为魏晋名士阮籍所作。
4,乐器与器乐: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bì lì)、方响、锣、鼓等。
器乐曲《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等。
5,文字谱是通过文字记录左手按弦位置和右手如何弹奏来记录音乐的方法,是减字谱的前身,属于指位谱体系。
6,何承天《新律》,从实际效果看已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效果。
7,嵇康:《声无哀乐论》《琴赋》。魏末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长则》《短则》《长清》《短清》成为“嵇氏四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与19世纪西方音乐家爱德华·汉斯拉克音乐美学代表著作《论音乐的美》不少观点十分相似,是我国在1700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著作。
音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事物,与人的情感无关,引起的哀乐是因为听者哀乐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