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暑假就要过去了,新学期即将开始。连日来,记者走访文具店、数码店、书店,不少店家表示,如今,中小学学生和家长的消费更加理性,选择新、奇、贵的产品少了,多以实用为主。但大学生们的消费力惊人,比去年只增不减,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机、运动装备、化妆品等成为进入大学的必需品。
文具店生意较往年淡
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记者走访市区多家文具店发现,学习用品五花八门,各种新奇的文具摆满了货架,但顾客却不是很多,没有了往年热闹的场景。
记者发现,市区部分区域的一些文化用品店铺还关着门,少数开着的店里也鲜有顾客。某书店工作人员说:“最近顾客不多,预计8月28日、29日多一些。”
在青年路小学附近开店多年的文具店老板告诉记者,周边文具店不止一家,学生们买东西都是货比三家,竞争激烈。这两天生意有些冷清,开学时,学生和家长会在报到当天集中购买书本皮,文具店都期望这几天能赚点钱,各自把备好的货摆到外面去招揽顾客。
记者了解到,小学生文具采购的费用一般在20元左右,初中生在50元左右,不包括书包和体育用品。
辅导书和课外书热卖
昨日,记者走访市区各大书店。市中心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辅导书销售热”从8月20日开始,“主力军”为中学生,预计接下来将会掀起一波更大的热潮。
在市中心新华书店,前来购买辅导书的家长和学生很多。“光是辅导书、练习册,就买了15本,大概花了500多元,明天还得去买书包和文具,估计还得几百元。”市民王女士说,她有两个孩子,一个开学四年级,一个开学一年级,开学花销大,“小儿子刚上学,除了课外书,还要配书包、文具,大女儿想学琵琶,这两天又给她报了个琵琶班,一学期学费5800元。”
记者从书店获悉,购买辅导书的购书者在结算时,金额大部分集中在100元左右,以一科买一本的形式为主。除了辅导用书外,词典等工具书也成为热销品。
部分中学生爱攀比
昨日,记者走访海云、五星电器等电子商城,发现部分中学生热衷于购买高价位电子产品。
开学即将高三的小刘,看中了一款价值1400元的耳机。 “孩子说高三是冲刺阶段,新学期开始以后想要好好练习听力,本来我看上了一款200多元的耳机,可孩子非要这一款,为了孩子学习,就狠心买了。”小刘的妈妈说,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要求买这些奢侈类的电子产品了,之前以学习的名义要过平板电脑还有家教机,“平板电脑就要苹果的,其他的品牌不要,问其原因,说学校里的同学都是用苹果的,自己用个国产品牌,感觉没面子。现在孩子都有攀比心理,作为家长,就这么一个孩子,也不想让他用差的,尽量都给他买最好的。”
当然,大多数学生对于“开学经济”十分理性。“不是必需品的就不需要买,耳机、手机、名牌笔其实也可以换成普通牌子的,学生之间是以学习作为比较,而不是这些物质,但是像作业及考试答题用的签字笔这类文具肯定得买,这笔开销也少不了。”准高三学生小余说。
准大学生“标配”动辄过万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这场“开学经济”模式中,贡献最大的是准大学生。在他们跨入大学校园前,购买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标配”的费用动辄过万。
昨日,记者走访市中心某大型电器商城时,碰到前来购买苹果手机的戚先生。
“光给孩子买手机和电脑就花了1万多。”戚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收入不高,一年也就六七万元,但是考虑到孩子经历了辛苦的三年高中,好不容易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该花的钱还是得花,上周帮女儿买了华硕电脑,4800元,昨天又买了台苹果手机,5500元。
另外,为了让孩子在大学生活得舒服些,戚先生还买了换季衣服,1200元,旅行箱等生活用品,500元,加上学费和生活费1万多元,女儿的开学花销就得2万多元。
“手机是高考完妈妈刚给买的,上高中的时候也有一个,不过不是智能的,所以就换了一个新的。电脑看中了一个3000多元的,今天过来买,相机一直都有,需要时带到学校就行了。”准大学生小鲁说,置办手机和电脑共花了7000多元。而在小鲁看来,购买这些东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买的都不算贵的,我身边的朋友全系产品都是苹果的,买下来快两万元呢。”
别把开学季变成“烧钱季”
不少准大学生开学前购买装备时缺少理性,很多都是“面子装备”,把开学季变成了“烧钱季”。
新学期来临之前,很多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不惜花大价钱。但是,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不是带孩子疯狂采购,而是和孩子谈谈心,告诉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感恩之心,以此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家长和孩子都要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添置必要的开学“装备”,没有问题,但不要过多的奢侈“装备”,否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念,还容易助长攀比心理,有可能导致学业荒废。
建议广大新生和家长,根据自家经济情况置办开学装备,量力而行,适度消费,买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