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一件操作性极强的乐器。涉及到技术、理论、感觉和很多外围知识。而对初学二胡的人来说,如何最好最快地适应学习,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得快的学员往往思维活跃,转换灵活,适应能力强。反应慢的学员性格偏内向、紧张、思维方式不对。也就是说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反应能力和学习进度。思维方式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立体思维和跳跃思维等等。当我们在听老师讲解和分析作品时,常常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含有因果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请问1加1等于几,我们会马上反应出2,这是逻辑思维的结果。而二胡像什么,声音和动作像什么,你在观看表演和示范演奏时,是通过联想的方式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看和听的结果,这就是形象思维。再比如:伸出右手食指,再伸出左手食指,把两个手指竖直靠近,你看到的答案会从2变成11,这同样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所以,形象思维方式是通过听觉和视觉并展开联想而得出结论的。其实艺术的学习过程既有逻辑思维又有形象思维,两者总是在不断转换,这个问题需要学习者总结和区分。逻辑思维很强的人在需要形象思维时,往往出现应对困难,转换被动。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习者分辨和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隐形的知识点,非常重要,值得重视。然后通过调整学习方法,调整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来增强模仿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使学习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
在二胡的学习过程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关系到学习者能否入门和学好二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初学者对技能性操作,往往采用正向思维的方式来判断和学习,其想法和结果正好相反,比如,使劲控制琴(怕拉不好),使劲拉响(怕拉不响),以及越快越用力,越激动越紧张,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生活经验,常规思维,惯性思维认为该这样,这是错误的。逆向思维与初学者的思维正好相反,你想控制住琴,不用!你想把声音拉响,不用!那怎么拉?轻进入,软进入(从行为动作开始,从内在的用力开始,再考虑声音的情况),从舍弃中获得,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舍弃紧,不舍弃快,就快不起来,松不下来。每当遇到困难时,不妨舍弃它,回头寻找一下原因,也许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也许就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了。逆向思维可以解决演奏和学习中的大问题,逆向思维是一种智慧,值得探讨学习。
立体思维方式和跳跃性思维让艺术学习过程变得非常神奇好玩。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笑话,有的人注意左手忘了右手,注意旋律和操作感知不到老师讲了什么……操作的过程总是一边演奏,一边看谱,一边听音准,感知节奏,左手管理音位、手形、手指运动,右手保证平、直、稳定的运弓,还要对外界作出回应,包括老师的讲解,排除其它声音的干扰等等,四面八方皆在考虑之中,所有这一切都在大脑的实时监控中进行,这就构成一个立体网络,称为演奏过程中的立体思维(方式)。需要学习者从一个地方突然跳跃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形成思维的跳跃。学习者可以单独作一些跳跃性思维的训练,比如自己喊口令:左手,右手,乐谱,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的瞬间转换。怎样才能做到呢?那就是利用思维的速度和思维的瞬间转换。思维的速度远比光还快,这是不争的事实。利用比光还快的思维来转换到左右手上,转换到乐谱等方方面面。学习者需要逐步适应这种状态,训练快速反应的能力。请中老年学习者特别注意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另一个问题也值得训练,就是如何做到思维提前和视线提前 。针对思维滞后于音乐的速度问题,左手滞后于音符的问题,训练时采取看谱演奏,利用视线比声音快,思维比动作快的特点。比如:当发出“预备”口令时,我们已经在看要演奏的音符了,“起”时奏出音符,奏的过程继续看后面的音符,这样循环下去,看和奏就形成一个时间差,如果奏几个音再看几个音,音乐就无法连贯持续下去,所以看始终在演奏的音符之前。这里还利用了视线呈放射状看前方物体的原理,也就是可以看一小节甚至多小节,产生思维不聚焦这一说法。 思维不聚焦是指思想如太阳的关辉,可以照射到每个角落。只要坚持做,时间长了就会找到感觉并养成习惯。
附:隐形知识
隐形知识犹如大海航行中的暗礁,阻碍着前进的道路,造成听不懂,操作紧张等莫名的问题。隐形知识包括很多方面,一是心理因素,比如:害怕,担心,盲目,轻视等等。二是基础乐理,比如:音准节奏,速度,时值节拍,旋律,句法段落等音乐语言。三是音乐理论,比如:全音半音,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知识。四是音乐赏析,包括作品的结构分析,调式调性分析,背景,创作意图。作品的操作设计,表演以及声音的质量,效果,旋律的色彩和乐谱背后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