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笛子》和它的编导手记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笛子》和它的编导手记

2021-09-06 03:20:53

为了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推出,并在艺术人文频道《文化天空》栏目中首播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已经播出了《古琴》、《二胡》、《古筝》三期。
今天三生继续抢先推出“笛子”三分钟

《中国乐器》第一季共五集,分别讲述了古琴、二胡、古筝、笛子和琵琶,纪录片集乐器的历史、演奏、制作于一体,以生动的画面和人物故事,向观众介绍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里,传承与发展中国乐器文化的一篇一章,有着浓重的历史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烙印。
完整内容欢迎收看
自2016年2月1日起
连续五日每晚18:30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文化天空》栏目首播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
往期回顾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琴》和它的编导手记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二胡》和它的编导手记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筝》和它的编导手记

di    zi
笛子
笛子,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常运用于中国民间歌舞、器乐、戏曲和曲艺中。
笛子
    今天,笛子与民族管弦乐队或交响乐队间所进行的对话,也越来越多被人们认可或欣赏。
演奏笛子协奏曲《飞歌》
    作为中国乐器的一大瑰宝,笛子是最受民间艺人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同时也是古代文人最钟情的抒发情感的载体之一,可谓雅俗共赏。
    笛子的音色非常有穿透力,在中国民族乐队里非常重要,它会带动整个乐团。笛子的表现力非常广,模仿鸟叫等,是其他乐器所望尘莫及的。
    笛子是一件地道的中国乐器,这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笛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乐书》中记载,“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可见早在汉代,笛的演奏和制作,已经在宫廷雅乐中有着重要突出的地位。历代的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造家,苦心钻研、世代相传赋予了笛子鲜明的艺术个性,使之名扬中外艺坛。
采访著名竹笛演奏家陆春龄
    《鹧鸪飞》,是陆春龄所改编的传统乐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气口精妙,音色纯净,指法奥妙,风格浓郁。在本周一举办的《中国乐器》的发布会现场,96岁高龄的陆春龄老先生还现场演奏了自己所创作的《节日舞曲》,吸气把握的如火纯青也让现场记者为之惊喜和赞叹。小编在现场也录制了一段视频,因为没想到老先生会吹奏这么久,总担心他吸气不足,手有点抖,不过这也反应了我当时的小激动。

    笛子的音色,需要松、厚、圆、亮,同时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可以说是一件汇聚着天地灵气的乐器。笛,就是要让我们涤荡心灵,回归自然,不忘初心,极致用心,也许这数千年的传承足迹就是笛子告诉我们的“道中有道”的精彩独白。



编导手记
“笛子”专题 

编导:徐蓉
编导 徐蓉
    “一段竹节,凿几个孔,放牛娃也能使的玩意儿。”这是大部分人对于笛子的印象。尽管它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与繁复庞杂的古琴比起来,笛子简单到令人担忧撑不起一集专题的体量。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有精妙的门道,如同在书法里写好“一”字往往最难;在饮食文化中,煮好一碗白粥也最考验功力一样。取材自然的竹笛,如何挖孔、调音做到天人合一、极致精妙,这个命题,犹如中国文化中的“道”和“术”,延展开来其实丰富有趣。
    “笛,涤也”,它就是让我们涤荡心灵、回归自然。一段小小的竹节,汲取天地精华和灵气,一把小小的笛子,荟萃数千年中华文明。制笛没有独门蹊径,只有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和极致之力才能做好它;做人也同样没有捷径,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任何成就都是“用心”二字得来。
    与著名演奏家唐俊乔的一番对话,她的其中一句话尤其令我触动心弦。这位《卧虎藏龙》电影原声音乐的演奏者、获得众多赞誉并声名远播全球的唐俊乔,提起笛子只是谦虚地称自己更愿意做一名“竹笛文化的传播者”;而音乐家谭盾为她量身定做的曲子《竹迹——一根笛子的独白》,则恰好作为贯穿其中的线索,串起从河姆渡遗址的骨笛,到与交响乐团对话的现代改良笛;从笛界国宝级人物陆春龄家的探访,到余杭铜岭桥的竹乡寻访,再到民乐厂内的现代工艺,以及制笛师的精湛手艺,串起整个中国近现代制笛流派的演变过程。而历代笛子演奏家的坎坷经历、笛子教育家的付出努力、笛子制作者的钻研贡献,也在这段小小的竹节中无声而有力地展示。这其中不管是镜前还是幕后,都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和默默付出。演奏家蒋国基为了配合我们日夜兼程的拍摄进度,特意带上恩师赵松庭特制的骨笛,从杭州亲自赶赴现场;唐俊乔为了我们的拍摄,在国外演出期间还帮我们热心联络、一回国就抽空带我们四处拍摄;制片人万姐为了找到已故大师俞逊发等人相关的历史资料,在浩瀚的片库中苦苦搜索近一周;民乐厂的季主任为了方便我们出行采访,又是安排车辆又是提供助手,一大早上班还为我们详尽提供各种考证记载⋯⋯
    我对“竹笛”专题怀有更强情感的另一原因,在于拍摄制作的一年中,我也怀上了我的二宝。腹中的小宝宝很幸运地随着我拜访了各地的名家、探访了全国著名的竹乡铜岭桥、聆听了笛子大师的妙音、领略了制笛大师的精湛手艺;撰写配音稿的时候,TA总是充当第一个观众⋯⋯我经常说,我怀的是“双胞胎”,《中国乐器》——竹笛篇就是我的另一个孩子!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
自2016年2月1日起
连续五日每晚18:30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文化天空》栏目首播
欢迎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