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央视文化清流《经典咏流传》持续刷屏:一曲《将进酒》,唱得荡气回肠!

央视文化清流《经典咏流传》持续刷屏:一曲《将进酒》,唱得荡气回肠!

2020-11-20 21:55:22

今年春节,央视综合频道再一次发力,推出全新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从开播以来持续刷屏,让诗词之美走进千家万户,让歌咏之风传遍大江南北。

诗三百,夫子皆弦歌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见,孔夫子教学时是允许唱歌的,而且带头唱歌,带学生弦歌,那是怎样充满魅力的课堂啊!

再看看现在的八股课堂,真是不堪回首啊!

可以说,央视的这档节目是对古代中国教育乐教的创新性弘扬,这才叫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呢!不得不给一个大大的赞!比哪些一味复古泥古又不懂古人精神到底为何物的迂腐知识分子不知强出几万倍!

我一贯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是开心的,快乐的,好玩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只有学习是开心的快乐的,才能让学生欲罢不能,最终实现自主成长!

所以我教学生读书一般分为六步:读、诵、吟、唱、玩、赏。

读:照书曰读,在本曰读,就是照着书一字一句读。古人读书须有先生带领,因为古代的书没有标点符号,因此要在先生的带领下按句读要求,一边读一边用朱笔划句读,其实就是一个红色圆圈,很像现代的句号。这样就把书生读完了,句读也明白了,接下来就是自己努力,反复多次地读了,直到把生书读熟,最终水到渠成,熟读成诵。

诵:离本曰诵。诵,即是背诵。不需要书本,书直接可以脱口而出,这就是诵。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典需要终生学习,一生诵读何止百遍,但最好是13岁以前把一些主要的经典背诵下来,我们称之为培养大师必需的扎根教育。像曾国藩等许多古人在十岁以前熟读四书五经可不是虚言!

吟:吟风弄月,首先指的是一种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吟诗作赋,其次指的是一种创新方法。诗是吟出来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故友别来三四载,新诗吟得百馀篇。”“陶冶性灵存底物?诗改罢自长吟。”“久欲罢吟诗,还惊意忽奇。”天地万物、人世变幻皆是诗歌,皆可入诗,皆可放歌,诗人关键是要有诗心,何谓诗心?或悲天悯人,或仁爱达人,或道法自然……诗人感动于心,言不由衷,故借口吟诗以表达之。 现在所谓的“吟”,只是一种读书方法,所以叫“吟诵”。徐健顺老师总结出普通话吟诵十六字法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尾音拖腔。大家只要稍稍学一下,基本都能掌握,不是多大的难事。 但诗要吟诵远远不够,最高的境界是能弦歌咏唱,就是自弹自唱。这就要求高了,不仅要懂吟诵,还要会唱歌,关键还是懂得一门乐器,如古琴,洞箫等等。

唱:诗本来就是歌,本来就可以唱的,所以叫诗歌。
诗三百,夫子皆弦歌之。国风其实都是民歌,类似现代信天游。
《三国演义》开篇词,本来是明杨慎填的词,后来拍成电视剧,作为片首曲,由杨洪基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时万人空巷,尽人皆知,可见唱诗的魅力之大!
台湾邓丽君的许多名曲皆是改编自古典诗词,如《一剪梅》、《在水一方》等等,大家感兴趣,可以搜集。很多的,不胜枚举。
近年来,有哈辉、于文华等一大批古诗唱将,给音乐界带来了一股清流。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直在今年的春节,一档《经典咏流传》震撼人心,横空出世,祖国大陆多年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到新境界,更上一层楼。这才是中华软实力呢,比核弹还要厉害,收人心于无形。
一曲唱罢,归心似箭。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一首《将进酒》被凤凰传奇改编演绎,曲调朗朗上口。这是穿越千年的“盛世”对歌,千年之前李白举杯,豪情吟诵《将进酒》的情形已无人知。而千年之后凤凰传奇“调动每一个细胞”的演唱,让人热血沸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视频:《经典咏流传》片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唐·李白诗中有充满乐观的希望、有豪迈自信的志向;诗中有盛世气象的雄壮、有傲视天下的坦荡。

《将进酒》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诗人豪饮高歌,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

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

唯有盛世,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唯有盛世,才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而正是这样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创造了五千年不间断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