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时光原创小楷,《前赤壁赋》 69x32cm
地因人重,黄州赤壁天下闻名,与苏东坡贬谪黄州数游赤壁有关。东坡有关赤壁的作品中,最有价值的要数一词二赋,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然而,一词二赋记游时间、同游者姓名、身份及与作者关系,并非十分明晰。郎瑛《七修续稿》卷四:“东坡游赤壁者三,今知其二者,由其有二赋也。”称东坡游赤壁仅三次,可见明人对苏东坡游赤壁的具体情形已不甚清楚。东坡几次游览赤壁?同游之人何许人物?东坡撰写了哪些相关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东坡游赤壁的情形,对弄清这些疑问,深读一词二赋很有必要。
赤壁又名赤鼻矶,是耸立在黄州江畔的一座绛红色小山。千尺峭壁直插江中,汹涌江水奔涌而过。宋神宗元丰年间,,苏子常常流连于此。苏轼游赤壁,有案可稽者应为六次,其中第四次是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东坡游赤壁,撰《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前赤壁赋》明确记载此次游览的时间为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晚。月明星稀,苏子与客游览赤壁,赋记游云: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文集》5页) 赋记“举酒属客”之“客”当指道士杨世昌。这一年的四、五月间,东坡好友杨世昌自庐山来黄州,居住在雪堂,元丰六年五月方离去。二人情同手足,相处甚洽。临别,苏轼著《贴赠杨世昌》,对其赞赏有加:“棉竹五都山道士杨世昌子京,自庐山来过余,近一年乃去。其人善画山水,能鼓琴,晓星历骨色及作轨革卦影,通知黄白艺术,可谓艺矣。”(《苏轼文集》2587页)“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吹洞箫”之人为杨世昌无疑。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君家有田水冒田,我家无田忧入室。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惟两膝。沿流不恶溯亦佳,一叶扁舟任漂突。山芎麦曲都不用,泥行露宿终无疾。夜来饥肠如转雷,旅愁非酒不可开。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苏轼诗集》1123页)“西州杨道士”空手一身,多才广艺,草行露宿,云游四方,勘破世情,无忧无虑,可见亦风流跌宕之人。杨道士的到来给苏轼的谪居生活带来了趣味。
从《前赤壁赋》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东坡,暂时搁置了儒家建功立业的淑世情怀,转而用庄子相对论的眼光来看待宇宙万物。江水东去,昼夜流逝,然而万里长江依然奔流;月圆月缺,变幻不定,然而一轮明月未尝减损。世间万物均同此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是瞬息万变的;从不变的角度看,江月又是万古长存的。苏轼以水月为喻,借庄子相对论悟出人生的哲理,实现了自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