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盟员风采 | 她让失传千年的古琴曲重响人间

盟员风采 | 她让失传千年的古琴曲重响人间

2021-01-22 00:35:20



山东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内,一栋老旧的楼房外表斑驳,老式电梯看得出有年头没运行过了,这一切和门口“山东古琴社”的招牌显得似乎不太搭调。


走上5层,你会隐约间听到从一间教室里传出的悠悠古琴声。这里就是民盟盟员、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当代著名古琴家高培芬开班授课的工作室。





一张古琴,一把素凳。这间教室里,上至耄耋老人,小到七八岁的幼童,高培芬已经手把手地传授过许多人古琴技艺了。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在中国传统乐坛上被视为“八音之首”,其“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


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里,琴音被誉为“中国圣人治世之音”,是文人必修之物。


从孔子抚琴讲学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从“竹林七贤”的琴啸相谐到李白、白居易的琴诗,古琴艺术是历代文人雅士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你经常看见老百姓家里会摆台钢琴,但没几个会摆上古琴。”这让高培芬有点落寞。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并不认识古琴。有时演出,高培芬会说,下面我给大家演奏一首古琴曲。人们听完演奏,都不忘来一句:嗯!不错!这古筝真好听!

  

高培芬无奈地笑笑后,不忘普及一些古琴知识:这是古琴,古琴是7弦,古筝是21根弦……

  

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这样的话,高培芬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不过,她这么一再地说也并不是想让人们都去学古琴,最起码让大家知道,中国传统乐器能弹奏出如此动听的音乐,中国有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高培芬说,她这近50年就做这么一件事了:传播古琴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说起来简简单单,但传承历程颇为艰辛。高培芬可谓是倾尽心血。早些年,在很多人看来,那只不过是一块破木头板子而已。“以前是求着人学习古琴,不仅不收学费,还管饭,给学生赠古琴。即便如此,学的人也不多。甚至有些学生只学了一个月,就把‘破木板’退了回来。”高培芬说,为此她还一度难过得落泪。

  

高培芬曾经迷茫、彷徨过,但她从未放弃过。她始终坚守着对老师的一份承诺,坚守着知识分子的一份担当。

  

高培芬师从中国诸城派古琴第四代嫡传大师张育瑾、王凤襄二位先生。“你不弹,诸城派古琴就后继无人了。”当年,老师些许无奈地喃喃自语,让她向老师做出了承诺,不管有多难,也一定要把古琴传承下去。


她说,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琴艺,更是体会到一名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

  

印象中最深的是有一次张老师发烧。她本想照顾老师休息,就先不练琴了,可老师却执意不肯,让她弹琴,自己躺在床上听。弹着,弹着,她突然看见老师,“腾”地一下就坐起来了,说,这个音不对,应该这样。然后详细地做了讲解。说完,一下子又躺那了。

  

老师的执著和坚韧,成为她传承和坚守的精神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高培芬成立了“山东古琴社”,传授弟子千余名,并培养出第六代传人王川、李欣、马立婧等,使诸城派古琴得以继续发扬光大。她还常年义务走进学校,进行表演、开设讲座,激发大家对古琴的兴趣,因为在她看来,“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引起世人瞩目。高培芬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非遗”传承人。

  

“非遗”火了!古琴迎来了春天!

  

在火爆的背后,她看到了些许隐忧,造假现象开始出现。她深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能有今天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她不想被一些人给毁了。

  

2013年期间,作为全国的她提交了《坚决制止“非遗”立项造假》的提案。当时,一些委员纷纷称赞说:“你提得很尖锐呀,这就对了!”这给了高培芬极大的鼓励。

  

2014年,在文艺界联组会议上,她举手发言,希望能从“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经费中额外拿出一点补贴“非遗”传承人,以改善他们的条件,更好地传承“非遗”。因为她在调研中发现,虽然“非遗”传承人有一定的补助,但对于大多数传承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可她的发言被有些媒体曲解成:“高培芬发问:传承经费哪去了?”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不过,高培芬并不介意。她说:,就是要坚持真理,敢说真话,建诤言,献良策。靠的就是话语权。因此,必须得说,要不你还做啥?

  

她的发言得到了许多委员的支持,委员们都说她的发言最实在,最切合实际。她的发言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从《坚决制止“非遗”立项造假》到《关于建议成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从《呼吁国家建立古琴日》到《关于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做了5年全国,她也一直为“非遗”保护和传承鼓与呼。




  

她今年的提案依旧是关于古琴的,打谱”活动。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贾宝玉去潇湘馆看林黛玉,发现她正在看一本书,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就说:“妹妹越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啦。”而黛玉看的“天书”就是古琴琴谱。


古琴琴谱不同于一般的乐谱,这种谱子借用了汉字的偏旁部首,与数字拼合而成,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又称作减字谱。由于减字谱只标记了左右手指法弦位而没有明确的节奏识别,对琴人来说它一目了然,而旁人看来则复杂难懂,导致古琴曲大部分已成绝响。


历代流传下来的3000余首古琴曲,现仅有100余首能被演奏。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打谱”,即根据古人留下的减字谱音高复原出谱子的节奏,这需要琴人根据乐曲的意境和多年弹奏的心得经验力求再现古曲原貌。


20多年前,高培芬投入了这漫长的打谱“遨游”,用她自己的话说,“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亦不为过”。


之所以艰难,是因为至今没有任何一本“打谱法”可效法,也没有任何“打谱辞典”去考查,前人的经验也都是零散的,加之古人作曲弹琴多是“释怀申志”,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的,即使是弹给别人,也是非知音而不弹的,所以琴曲往往深奥难解。


有鉴于此,要真正深入挖掘古人作曲时的内心感受并把琴曲通过打谱复活还原,绝非易事。


高培芬说,面对古代贤哲留下的千古名谱,要胸怀谦恭,用心体味和感悟,千百次的探寻实践,尽可能地接近古琴艺术“物我两忘,与道同化”的境界。


古人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之说,二十多年来,高培芬坚持打谱,复活了二十多首古琴曲,其中绝大多数为首次打谱复活,千百年后得以重响人间。


其中包括:孔子听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全本《韶》乐,唐代之前孔子所作最早的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及虞舜所作有记载的全部琴曲《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卿云歌》《历山吟》《南熏歌》《思亲操》等曲目。一曲天下知,索谱者众多。



说到《韶》乐,就不得不提琴坛的一段佳话。高培芬和丈夫——我国著名洞箫演奏家张富森教授琴箫合璧,恩爱非常。




年轻时,夫妇二人经常逛“鬼市”。在天津的“鬼市”,张富森发现一本线装明代的《琴谱正传》古谱,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夫妻二人把身上仅有的三千多块钱都掏了出来执意要买,小贩见机索要高价,不得已,张富森在隆冬季节脱下了棉袄和皮鞋才换来此谱。


后来,就是根据这本明代琴谱,高培芬夫妇发现了有关《韶》乐的资料,复原了传说中让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


业界有句老话,叫“千金置琴,万金求谱”,高培芬夫妇二人对古琴这门珍稀艺术的热爱与保护可见一斑。


  


解放后,我国曾举办过4次大型的全国琴人打谱活动,取得了很多成果,可最近的一次也是16年前了。高培芬希望,在一批老琴家尚健在、尚能打谱的情况下抓紧时间集中力量开展活动,发掘整理古谱,演奏传习,并在今后持续组织相关活动,尽可能高质量地打谱复活多的古琴曲,使这一古老艺术得以长盛不衰。




请您欣赏高培芬演奏的《碣石调·幽兰》

                                         


古琴知识





最初,古琴有五弦,代表着“五行”,又代表着“宫、商、角、徵、羽”五音。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兵必胜的信心和战斗的士气,又增加了一根弦,于是古琴由五根弦演变成为今天的七根弦,史称“文武七弦琴”。


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右侧外面的。


诸城派古琴是全国四大古琴派别(诸城、广陵、虞山,川派)之一,是我国古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北方地区唯一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琴派。自远古时期开始的历朝历代,诸城都有古琴演奏活动。早在4300多年前,出生于诸城诸冯村的虞舜就善于制琴、弹琴。《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诸城派古琴以其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在我国琴坛发展历史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文字根据《古琴新韵》(王慧峰 朱婷,《人民政协报》2017年10月10日03版),《“弹琴说爱”高培芬》(陶家璇,《中国政协》2017年第7期)整理。

图片来源于高培芬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