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静修营已结束快一个月了,回想那段生活,除了清静规律的作息,素食,以及一众持箫人潇洒的置身在梅花洲各处风景中。这些美好的事物之外,第一次尝试以静修营的方式授课,面对零基础的修行人,有很多预料之中的收获和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从静修到禅修。为了不挂上禅修的标签,只以“静修”为名,就是想大家不以过往禅修经验为参照,不以禅修的心态把箫看得过高,只在乐器与自己身心的关联上用心。而随着前两天的全天学习,出入息在箫法上的运用,耳根对细处音声的觉知和判断,以及身体松弛后对发声时震动的敏感,都使大家明了,借助箫的修习是可以进入类似禅定的状态的。这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无疑是未曾料想到的动力。
二、解构传统教学。重新定位了学习目的之后,以乐器学习为目的已基本瓦解,因此封锁了基本功,练习曲,曲目练习,合作练习等这条需要数年演练的老路,取而代之的是专注练习和无意识练习,而大部分专注力的练习对寺庙中的出家师傅和在家修行的居士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一方面安注于呼吸和声音,另一方面横隔肌控制及手指触感等机能训练在不占用思考空间的前提下自行进行。
三、不教之教,不吹之吹。七天的时间里,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对自己的观察中:观息、观触、观声。如前两天都在考虑如何不被声音干扰,箫响即错,以静为始,止静则动,动则有声,出听入寂,是为观息。
至松至静后,稍节的觉知渐生,乃至呼吸流动、指腹摩擦、身体微动等都有觉察,再拿起箫来手指就有了根,是为观触。
气流摩擦于声带而为吟唱,摩擦于唇外则为箫声,以耳为督,以唱为师,是为观声。
四、问题总结。第一,急切是最慢的练法,急于发出声音,急于按住所有指孔,急于下一音而不愿稳固上一音…急切的心注定了浮、浅的呼吸,外化出浮、虚、散、燥的声音。第二,当提升到音乐训练时,本能的回到传统乐器教学的思路和传统练习上,预示着在一些延续前边思路的相对固定的练习曲创作上,须要多下些功夫。
======================心得分享======================
洞簘之音亦天籁、人籁、地籁之音与禅那妙音结合,乃阴阳和合。乐音五声(宫、商、角、徴,羽)切合五行(金、木、水、火、土)乃超声、次声符合禅修境界 也。
即颂!
春祈!
——当戒法师
泛舟游于曲折小流,长箫笑傲江湖一曲,这等的潇洒自己也如同梦幻般,原本是武侠小说的情怀伴随自己出家为僧后不知不觉也身临其境。张笛老师精湛的技艺、细心教导、文艺情怀让师父们和学员们都能够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再次感恩张笛老师的付出。阿弥陀佛!
——得中法师
7天洞箫禅修营活动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七天洞箫禅修活动,张老师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的言谈举止処処都体现出德高望重的师德,让我既敬佩又非常感恩?!如果没有张老师无私奉献为我们指导洞箫禅修学习,作为我一个53岁的出家比丘尼,这一生可能都与学习箫这门乐器无缘。更感恩的是他不收我们分文学费,而且还免费送我们每个人一把箫。教我们如何找口风、如何用气、怎么样打手指,不嫌麻烦反复教我们练习,对我们每个人在指法上、口风、运气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一一纠正认真负责。七天的洞箫禅修活动,使我对箫这个乐器有新的认识,它与禅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当今喧嚣浮躁压力大的社会,学习
箫可以让您把心沉淀下来,轻安快乐,减少压力等,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回顾这几天的洞箫禅修活动法喜充满,身心愉悦。非常感恩?张老师的传授和关爱。今后我一定加紧练习。我还有一种想法,将来我老了吹不动了,我会把老师送我的箫传给喜吹欢箫人,让张老师所传授的洞箫禅修发扬光大!学生释慧信(感恩)
——惠信法师
七日洞簫禪修營這樣一個形式的學習體驗:技巧方面有三個,一是呼吸的方法,可以前后 可以左右 而不是上下升降的淺呼吸,呼吸會變得悠長且輕鬆,還可以避免錯誤的呼吸帶來的頭暈缺氧症狀 為練習長音做准備;二是手指的排放,除了位置的正確 還要保持好排放的角度和弧度 手指自然放鬆地搭上簫孔 練習擊打以保持手指的靈活柔韌;三是口型口風的熟悉和掌握,這個又跟第一個密不可分 氣息練習得平穩悠長 配合所需音階高低決定所需氣流的強弱 或打開或稍閉合的口型。三點共同的前提是放鬆,人只要緊張松不下來 口唇緊張出來的音聲立即尖銳 喉嚨緊張吹奏中就會出現喉音 手指緊張幾個指梢顏色慘白 越想按緊簫孔越是漏音走音或者不出音 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緊張出來的音色都是緊張緊縮的 七日深度體會 :能夠徹底放鬆自己的身心才能很好地碰觸 看到簫之魂,放鬆地接觸 學習掌握。簫如是 琴如是 解脫道的修行 莫不如是,音聲佛事 耳根圓通 感恩老師悉心教授 傳導 ,習之 行之[抱拳]
——如辛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