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远望丨琵琶曲里声悠悠

远望丨琵琶曲里声悠悠

2020-12-02 21:18:40



{  远望 }

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听怀中琵琶拨弄两两,像小溪叮咚声伴着清脆鋭耳的风铃声,由近及远,急切似有千言万语,舒缓又似春雨扶柳丝绵绵;断续间的电子和声,空灵哀转深邃,是道不尽的相思意。


泉水流动,意在何方?有谁听到?


乐感空缈飘摇,像沧海一粟在向黑暗中的宇宙深处询问家园的终极归处。孤独的旅程有激越的金属音碰撞,悦耳入心,鼓舞着弹奏者不断追问的脚步。


在迂回反复中有真实趋近的明亮。


坚忍的等待。


远处古寺的铜钟终于听到远望之人的心声,悶声敲起回应,连着声波打破了此时的万籁空寂。惊喜的琵琶声,迟疑间稍稍停顿,低转浅唱后诉起情长,感动欣慰。


有所归的共鸣声随着曲末的风铃声带着思绪飘进无尽的想象,渐渐抚平兴起的波澜,安详自在。


古人爱登高临亭望远,目之所及望山望水,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身在事中视野受限的启示,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站在高处拨云见日的豪迈。


但望遍春秋后,不舍不离的是“闲望江云思有馀”。


所思的,有他乡异客的别离苦,也有岁月雕琢后的本我乡愁,还有高瞻远瞩后的人生思考、境界感悟。


月是故乡圆



在中国传统习俗里,常以”望远“寄托对远方故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有登高望远话重阳,乡音乡愁缘不断。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游子独在繁华的京城争取功名,茫茫人海中越发显得孤单无亲。想着家乡的兄弟应是在重阳佳节举目遥思着”我“,更感当下的冷清。


佳节是团聚的日子,看每年的春运南北人流,归乡情结是古今相同。读王维的乡愁,能寻找到现代年轻人在外谋事共有的漂泊无定感。


望远,其意在远。



远的,有已发生的那些人和事,如杜甫《登高》的人已老事难为的惆怅悲苦。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里诉说的是老弱病残,诗情沉郁却悲壮,气势慷慨激昂。诗人杜甫虽因时局动荡漂泊西南,但仍心系苍生,小我里见大我,寄情于景,把秋的自然之态抒发得苍凉壮阔,力量万钧。


远眺空间望穿时光。


所以眼前的远方,还有时光流逝后一直保存着的本我初心,不因外界的变动而变化,是赤子不贰心。其意力透纸背,终见诗人的高尚品格。


而望到终极,就是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就已经明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有无常和无奈,更需要在有限生命中追求人生价值的无限价值,正如无形的时光在有限的空间可以感知,在相对的存在中可以寻得绝对的意义。



文遇知己,琴遇知音


音乐诞生在语词的尽处。文遇知己,琴遇知音,皆源于造物有灵且美。音乐为道,让我们一起发现与分享天人合一的自在,内外通达的自如,聆听你内心的天籁。

微博:@于源春 | 微信:y_y_chun

长按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