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老店客栈 塞外有家的感觉
二零零九年,在张家口市蔚县一处财神庙内,文物考察人员发现了一组保存非常完整的清代《百工图》壁画。马上引起了全国众多文史研究者的兴趣,笔者等三人为此专门驱车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合营镇夏源村目睹了这一壁画。
该财神庙始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坐北朝南,现存有前殿、正殿和东、西配殿,在东、西配殿的南北山墙上,壁画为四行四列分布,高2.2米,宽2米,每面墙绘制十六幅,长、宽各50厘米,共有六十四幅图。均以墨线相隔,右上角有榜题,内容有:首饰楼、成衣局、仁义当、生药店、书籍斋、弓箭铺、银钱局、柳器店、酒缸行、读书林、剃头房、切烟铺、哑医堂、粟粮店,还有兑换金银、高唱古词、专理音乐、烟火炮铺、顽童耍货、描绘丹青、脂肉俱全等。绘画以榜题为内容,人物形象绘制生动,很好地体现当时的市井生活。
根据调查确定财神庙东、西配殿在同治年间经过重修。因此,《百工图》壁画应该是在这次重修时绘制的。该壁画虽然年代不是很久,但是它丰富的生活内容,在画工精细的画笔下,《百工图》真实反映了清代市井生活的状况,表现了64种社会行业的从业情况,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人文、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极其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该壁画不仅显示了当时的蔚县的百工生活,更主要是反映了大同的行业文化。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蔚县的《百工图》与大同的行业文化有何瓜葛呢?由于历史的变迁,好多真实的文化的只能从史料中去寻找答案了。今天的蔚县虽隶属于河北张家口市,但从明朝初期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蔚县一直隶属于山西大同府。夏源村归西合营镇所辖,其肇建时间可以追溯到辽代初年,当时蔚县属西京道(辖今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治西京大同府)据1984年编纂的《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记载,山西的刘、唐二姓在辽初迁来建村,彼此间时常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休,后来,经过村人多次调解,方得和睦。两姓为求世代永好,就把村子命名为“西合合”,后简称为“西合”。据说这里的“西”就是山西老西的意思。我们不能肯定这是大同的移民,但肯定是山西的移民。
这是一个传说,不足以让人信服,但蔚县文化与大同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饮食等生活习俗都有着相似之处。美女哪都有,但蔚县人一说就是“大同好婆娘,蔚县好城墙”,而不去用宣化去比,尽管蔚县隶属于宣化,尽管宣化府与大同府是一个级别,这足以说明蔚县与大同有着更相似的文化背景。蔚县人最爱的主食是“黄糕”,这一点与大同最为相似,只要是“黄糕”上桌,别管多么斯文的大餐,大家立即就放下矜持的面孔,大吃一通。没有黄糕的大餐,蔚县人与大同人都会觉得什么都不够味道。
蔚县在隶属于山西大同府的三百年间,文化的渗透可以说早已入了骨髓之中,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有着大同的味道。如今在蔚县的许多堡子都有大同府的影子,在崔家堡寨堡,有一块碑文中依稀可看出“大明国山西大同口口口”字样。从壁画的内容可以看出画中的六十四种行业,当时大同在明代都已经很发达了,此图约在清初或清中期绘制,蔚县划归宣化府不久,因此在图中有不少大同的影子,比如“顽童耍货”这一词,只在大同是这样的说的,其它地方均称为玩具,直到今天的大同人还称儿童玩具为“耍货”。
蔚县之行,让我们开了眼界,也让我们知道了曾经蔚县的传奇,也知道了曾经大同的辉煌。蔚县的《百工图》其实就是大同当时行业文化的再现。没有大同府管辖的三百年,蔚县的百工也不可能走向壁画中的辉煌。
小注:琵琶老店在大同市城区大西街四十六号,原名东胜店,系一韩姓人经营,传说在西汉竟宁三年(公元前三十三年),王昭君出塞曾途经大同住宿此店,日落西山,灯烛点燃之际,王昭君便弹起琵琶,倾述着离别故乡之苦,优美动听的琵琶声感动了东胜店的四邻,临别时,昭君将琵琶留于此店以做纪念,韩姓店家为纪念这位和平使者,遂将店名改为琵琶老店,该店持续经营了2000多年,现在大同市博物馆还保存着“琵琶老店”牌号一块,相传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笔所书。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赠别前蔚州契范使君》的诗句中写到:“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生动地反映了白登之战和昭君出塞给历史留下的深远影响,从此琵琶老店更加远近驰名,笑纳八方宾客。民国二十五年,大同人氏白志谦写出的《云冈石窟寺记》一书中,记载了六个旅馆,其中介绍琵琶老店时称该店设施尚好,饭菜每人每日一元,可见当时琵琶老店是大同的名店。
请到底部给咱儿点个zan吧!
你的分享,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蔚县在路上会员服务中心,点这里知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