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匠心乐音 | 我的琵琶行

匠心乐音 | 我的琵琶行

2022-03-21 18:13:05

责编 | 航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在《琵琶行》中

对琵琶声音特点的描述


琵琶

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

一件非常重要的乐器


本期《匠心乐音》

我们一同走进

琵琶演奏家吴玉霞



吴玉霞,中国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暨琵琶学会常务副会长,、优秀学科带头人,、人才鉴定、技术审核评委、全国性民乐赛事评审;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民族管弦乐队琵琶首席、弹拨乐声部长、独奏演员。 


有评论道:“她的演奏细腻而不做作,激情而不狂放,深切的领会,细腻的表达,情感的充沛,个性的鲜明,为琵琶演奏艺术树立了新的品貌。”

作为国家级的专家、文化使者,吴玉霞《艺术的审美与表达》《音乐语汇中的格调与情致》《乐者的心境与情怀》等琵琶雅集、琵琶名曲赏析专题,在文化讲堂、艺术舞台均有良好的呈现与口碑,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


乐曲:灯月交辉

演奏:吴玉霞

- 1 -

上海弄堂里的少年剪影


吴玉霞我童年时,生活在上海的石门,在我早年的生活场景中,印象最深的是那条弄堂,放学之后,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背着乐器,这个景象、这个画面一直是深入人心的。


上海是我成长的第一故乡,17岁以前我一直在上海,1977年考到北京。在北京的这四十年,让我懂得了成长中的历练与目标追求。但上海对我的启迪,以及我对这个城市的情感,那份最质朴的东西影响我一生。


出生于上海普通人家的吴玉霞,是在10岁那年被少年宫的卫祖光老师选中,领进音乐之门的。



吴玉霞我在上海的启蒙老师卫祖光,他出生于琵琶世家;杨承业老师是江南丝竹和沪剧音乐的行家。由于他们执着地传播、耐心的指教,使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幸运的能够接受正规的技术训练和艺术熏陶。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艺术成长,就好比盖楼,它的地基特别重要。后来我能一直这样坚持地走下去,与我早年严格的学习氛围、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再回望那段时光,我觉得那个地方还是那样有滋有味儿,它记录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那份艰辛,那种奋斗历程,也激励着我们向上的无限动力。


- 2 -

我的琵琶行

 

琵琶,是我生命连接的一部分,我和琵琶结缘至今已经有将近五十年的时间了。它伴随我成长,酸甜苦辣,可以说样样都具有。


吴玉霞我觉得琵琶是一件非常有滋味的乐器,无论是艺术表达还是个人抒怀,我们之间的对话最直接,它使我的生活充满了情致。而这“丰富的景象”,是艺术带给我的滋养,也是我日常修炼修为积累的一份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7年吴玉霞考入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分别从于刘德海、李光华、、李光祖、吴国樑、赵忠达等琵琶名家。在数十年的艺术学习中,还得到过卫仲乐、秦鹏章、王范地、林石城、陈恭则、殷荣珠等前辈的指导。


吴玉霞我始终倡导一种理念,就是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的事,一定要坚守,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琵琶的学习,是需要大量时间来练习的,能够静得下来,甘心地享受和适应这样一种寂寞的生活,因为它非常枯燥。常言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磨炼的过程。




吴玉霞我非常感恩在我成长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前辈、学者和艺术家,我也非常珍视这些情谊和谆谆教诲,所以到了现在自己有了能力时,依然会采用他们当年的方式去实现我对前辈艺术家的理解和尊重,在他们光环的映照下,迈开步子踏步前行。相信这种健康、向上的动力,是可以汇聚更多的能量发光、发力,并且能做更多实事影响更多人的,为此我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 3 -

艺术讲的是技道合一




吴玉霞艺术展现及其审美表达,是分场域,讲情感,包括“此刻你的心境”。技术技巧的完美呈现是演绎好作品的前提和保障,但是音乐的深刻性,离不开“用心、用情、用智”。


所以这个“匠气”是需要多一点“灵气”的,艺术表达,尊重的是自然性和生命性。成熟的音乐家,不可能没有情感,而音乐作品的深刻源于生命中最本真的自然,艺术表达倘若没有情感、缺乏艺术感染,诠释视角、手法单一,不能将技术和艺术有机的融合,即使再完美的呈现也会感觉惊人数据背后的美中不足。因此,我们讲领悟力,讲技道合一。



- 4 -

感恩父母


吴玉霞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以朴实和真诚激发着我向上向善,亦教育着我学会坚强懂得尊严。我的家庭生活环境当年虽然说是非常窘困的,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艰辛能够让我拥有一份坚持,拥有一份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值得的。很多东西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能够数十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和我的家教分不开,当年的“先苦后甜”,真是让我受益终身。


我父亲走的比较早,80年他才46岁,母亲是73岁离开我们的,用现在的标准来说他们都属于过早离世。但是无论怎么样,在纪念父母的时候,我们永远都没有忘记他们给我们最多的培养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和一种向上的能力。


- 5 -

把民乐的种子洒向四方



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促使下,多年来,吴玉霞在演奏、教学之外,还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到了音乐普及教育上,让更多人走近民族艺术,感受它、认识它,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吴玉霞这个要回归到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因为我是普及艺术的受益者。所以有一份情感,也有一份责任。


有时我在想,我们这些职业领域的传播者,有没有可能走向民间,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展现民族艺术的悦耳动听和柔情优雅,让他们在陶醉之余也能够参与其中。所以我每年都在做大量的文化推广工作,大学、中学、小学都有深入,坚持做了二十多年的音乐普及是尝到甜头的,从当年的“打开音乐之门”到现在的“打开艺术之门”,我在传播的过程,也在收获、成长。



从每年数十场的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中分享爱心、增强信心。文化消费理念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每当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乐友自费买票进入音乐会现场时,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与其说我们以乐会友,不如说音乐能使人陶冶心境,提升品质。我始终坚信,今天的接受者就是明天的传播者。



我们想方设法让大家知道,艺术的美不仅仅是在一个高端艺术的引领上面,同时它也伴随我们生活,它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普及艺术,不是希望全民都成为职业音乐家,但是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是受益的,受益在我们的生活品质和个人修养提升了。学习音乐启迪智慧,音乐能使人乐观向上,音乐一定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艺术离不开生活,其实生活更需要艺术。



乐动港澳

CNR

●●●●

感谢关注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