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老师的话:
一个人少年时的阅读,总是会非常深地刻记在脑海里,这或许就是“深刻”的来源。我一直记得,小时候看到的资料,说我国上古能找到的第一首诗歌,就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当时懵懂,但仍觉得这首诗真是概括、欢欣而又有气势。
本集中所写的,虽然是基于数学上的“植树问题”,但我非常愿意以这首中国上古第一首诗,来献给小朋友们。不知亲爱的小读者们,都读懂了吗?
前文回顾:
大圣下山01:入人间,学六艺
大圣下山02:小朋友,要讲礼
3.断竹子,造笛子
虽然孙悟空一路上东张西望,看什么东西都新鲜,但他蹦蹦跳跳,倒也走得很快。果然如菩提祖师所说,一个小时就到了热闹镇外。
悟空正要奔上前去, 突然止住脚步,自言自语起来:“且慢,师傅说要讲礼,我还是在河边整整仪容才好。”
绕着热闹镇有一条追遇河,悟空用手捞了些河水,把头毛抹了又抹。可惜头顶上有一撮毛就是不听话,强硬地翘着,仿佛在表示抗议。
悟空照着水面看了看,觉得很有趣。
悟空的衣服是师兄们穿旧的,套在他身上明显太长,虽然之前折起来了,但一路走来,已经垂落下来,居然把地面上都扫出一条粗线来。
孙悟空挥了挥长长的衣袖,觉得自己好像是道观里壁画上那些好看的跳舞仙女,不由得咧嘴笑了。
好像是在配合他的动作,不远处就有悠扬的笛声传来,孙悟空几乎真要扭着起舞了。他立马觉得不对,把脸一板,恼怒地说:“是谁在戏弄俺老孙?”
话音刚落,从镇口的茶亭后转出一个孩子来,笑嘻嘻地说:“我布小快天天在这儿吹笛子,明明是你这个毛脸哥哥自己来跳广场舞的。”
“笛子?”孙悟空好奇地接过布小快手里的笛子,“随便砍根竹管子,挖上几个洞,就能吹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来?”
“随便?你说的是随地小便吧?”布小快生气地说,“这乐器呀,里面有许多数学道理。笛子的长、洞的间隔,都是要算一算的。”
孙悟空一听来了兴趣,他认认真真地向布小快行了个礼:“那就请教教我吧。”
看悟空这么虚心求教,布小快倒不好意思起来:“那我就带你做个简单的笛子吧,正好这儿有根2 米长的竹子,我的笛子长50 厘米,可以做几根呢?”
“4 根啊。”孙悟空飞快地回答。
“哈,你算得倒快。”布小快称赞说。
“那当然,这点儿数学对我来说是小意思。”孙悟空心里想,你这小屁孩,我对你客气一点,你还真把自己当师傅了。
布小快好像看出了他的想法, 又说:“上次我把1 米长的竹子锯断成两截,就用了5 分钟时间。那今天我们锯竹子要多少时间呢?”
“2 米是1 米的2 倍,4 截是2 截的2倍,简单,10 分钟!”孙悟空抢过布小快手里的竹刀,就想切起竹子来。
刀刚落在竹管上,他就一愣,大叫:“不好,我说错了。”
“哈哈,你虽然错得快,但是反应得也快!”布小快把刀拿回来,在竹管上小心地点了三个点,“现在你知道要花多少时间锯竹管了吧?”
“明白了,接下来看我的,挖孔时,我可不会再犯这个错了。”
孙悟空和布小快一起开心地制作起竹笛来,追遇河边传着他们的歌声:“断竹呀续竹,飞土呀逐肉!”
(在古代,“乐”被看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有“礼别异,乐合同” 的说法, 强调“ 乐”能使人们互相友爱,成为一个集体。接下来,孙悟空又会在哪里学到“ 射”的技艺呢?)
孙悟空提问:
当我发现断成4截需要锯3 个地方的时候,我知道锯竹子的时间不止10 分钟,你想到是多少了吗?
↓
↓
↓
↓
↓
↓
↓
(下期还有)
本期《悟空传之大圣下山》答案:
锯竹子的时间是与锯几处地方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按“断点”来算。一个点需要5 分钟,锯3个点需要15 分钟。
请关注,请留言,请转发
↓↓↓查看上期,点“阅读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