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吹笛的老人,坐在民大小东门外,总在夜幕降临时才开摊。在并不算明亮的场地里,或许连样貌都难以看清。但你总会记得,一位老人,一缕笛音,一首《北京欢迎你》。夜幕初沉,魏公桥上,老人正在认真地吹奏一首《爱我中华》。背对着大厦闪烁的霓虹光芒,他的身影略显厚重,和着轻轻跃动在指孔上的手指,勾勒出一幅微妙的剪影。
老人姓牛,今年52岁,来自河南安阳,如今“北漂”已经十三年,吹笛子近十年。辗转在北京的不同角落,做着一成不变的保洁工作,算是他最固定的职业了。自从学会了吹笛子后,他每晚下班便寻觅地方吹笛子。
“我没什么音乐的天份,总共只会吹二十来首歌曲。《大中国》《祝你平安》《走进新时代》《歌唱祖国》这些歌,陪了我十年。”游走于北京二环到四环内的地下通道内吹笛卖艺,老人对“地下的北京”更为熟悉。他学会的二十来首“红歌”早已被演奏得已经烂熟于心,提起哪首歌来,他都能快速反应,准确地吹起来。
“我就喜欢这种歌,关键是我会唱,一开始想吹竹笛的时候,不识谱,就全靠自己会唱,琢磨出来怎么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经常听,但我还是想吹,我觉得这些歌好听,写好了这么多年还是中听。”牛大爷一口浓重河南口音,微笑着露出不太完好的牙齿。
牛大爷吹笛子的时候很是陶醉投入,就像是用手掌捧着一颗颗露珠那样地沉静。他脸上红润的肌肤配合着有神的双眼,让人不自觉地就能从他的笛声里听出他的快乐与活力。他说:“天天吹笛子能增强我的肺活量,让我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情,感觉也很自由。”
几年前,他像平时一样,在某个学校附近吹笛子,那天吹的是《绣金匾》,是一首抗战时期的老歌。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一直在他身边站着,默默地听着他吹,吹了三遍过后小男孩还想听。男孩说:“这是我奶奶以前爱唱的一首歌,她现在生病了,意识已经模糊,连我都记不得了。以前她很疼我,总是唱歌给我听。那时的我并不懂得欣赏这些歌,现在却再也听不到了。您吹的这首歌,让我能想起我奶奶,能想起她过去认真唱歌的样子。爷爷,谢谢您。”
还有一次,一位驻足在他身边耐心听他吹完《南泥湾》的奶奶,突然眼含热泪地鼓掌。她说,这是她和丈夫的定情之歌,同是学音乐的他们因为一首歌结缘,婚后美满幸福,只是遗憾他却先她一步离去。就这样,老人的笛声将那些温馨的回忆,再一次带回到她的眼前,恍如昨日。
老人就一直吹这些“红歌”,从天桥到地下通道,从黄昏到深夜,用音符表达着他的心意,却会在无意间触发了陌生的故事,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不能被代替的人生。因为,爱所到之处,从不缺乏感动。他说,在家乡吹笛子,连家人都会嫌自己吵吵嚷嚷,但在北京不会,虽然不多,总有三两听众。当年,老人之所以北上进京打工,是为了给自己的老伴治病,也为夫妇二人攒些养老的钱。
现在儿女都已成家,工作繁忙。再加上儿媳与自己关系并不是很好,虽然有些无奈,但对他而言,外出比在家自由。
谈到未来,老人说想先吹到65岁,如果身体允许,他会在这里自己租个房子,只吹笛子,继续流浪而自在的生活。
离别时依旧细雨滴答,牛大爷撑开伞。雨伞的一边“骨折”了,“雨不大。”他笑嘻嘻地收起伞,踏上了天桥。站在桥上,身后呼啸而过的车辆载着绚丽的灯光,在他明亮的眼里闪过极速的光影。一如初见时,繁华的都市,独身的老人。
那一刻,沉静于告别中呼吸。他依旧平静地笑着,用泰然之心回应着这个城市。
或许再看见他的笑容时,会于笛声中飞舞,于人群中欢呼,于你回望之时,邀你一同接受洗礼。或许你会看见那岁月的皱纹中无意间闪过的落寞,但那并不是哀伤,他只是想起了没有告别的故人和回不去的家乡。
作者:人文副刊部/周文琴
编辑:美编部/马青青
图片来自周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