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这才是最美的中国之声

这才是最美的中国之声

2021-02-13 01:35:03





中国之声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古琴,雅称七弦琴,其实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

琴,被誉为是“琴有九德”、被看做是“乐以和情”、被定为是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中位居首位的一种必要修养——因为,琴超越其他乐器的文化厚重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中国古典乐器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

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在中国所有乐器里,几乎唯有琴,能够不仅于对“琴技”的练习、更上升为对“琴道”的研习。

琴在历史上的最重要功能,就体现为“乐教”的作用。乐教,微观而论,影响着个人心性修养;宏观而论,关系到国家礼乐文明。而乐教里的重要乐器,就是古琴,乐教里的重要音乐,就是琴音。

能和于情、能清于性、能静于心,古琴冶炼人的一份雅正之气。所以古人会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

于热闹中听安静,古琴携带着它的幽古、高远、清雅、深邃,以及善于融合的品格,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里,体现着它独特的怡情功效。





中国之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笛,来自于八千年前的骨笛,几乎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在中国,笛的普及是极其广泛的,会笛的民间艺人往往多过其他乐器演奏者。因为笛的价位低、好入门,体量小、好携带,同时,它的音色嘹亮出众,在独奏时是自成逍遥,在合奏时更出类拔萃。

极简单的构造,极丰富的表现,这就是笛的乐器魅力;

极渊源的历史,极普遍的流传,这就是笛的音乐成就。

拈一支笛子,闲闲里一站,便可成为众下里绝对的焦点。笛子从来不是甘于寂寞的乐器,它一出声,就要一鸣惊人,声音洪亮、音色亮丽,几乎能驾驭住各类曲目。

笛的嘹亮,就像一个阳光开朗、活力四溢的小伙子,它从不懂低低回回,只知道生来就是高调、开口便要惊艳!




中国之声


几回花下坐吹箫,

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为谁风露立中宵。


——清·黄景仁《绮怀》


箫是一件非常典雅的乐器,很难把它与喧闹、俗气联系在一起。它的音色柔和,气韵悠扬,格调高远,感情深沉,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能让枯寂的夜柔美起来。

箫的阴柔化特征,使它与笛、琴协奏时都能形成阴阳相谐、衬托互补的和鸣。

箫的音色偏于悠远、深邃、柔美、沉郁,它深邃,虽音量不大却影响力强劲。

这种幽幽沉沉、缠缠绵绵、飘飘荡荡的气韵,正是独属于箫的气质。

箫的引导能使人沉浸在深层体味中,开启人的心扉,触动人的灵魂,是一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深沉力量。

总体来说,箫声入耳,音量不大、音色不吵人,它能越过耳目等表层感官,对人心进行一种深层次的浸润。




琵琶
中国之声


记得小苹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 宋·晏几道《临江仙》


琵琶是外来乐器,在公元前后经印度传入了西域。而一旦它入土中原,就高调彰显不凡。

琵琶的声音明亮、音色甜美,具备出众的感染力;琵琶的表现力极为丰富,既能剑拔弩张、金戈铁马,又能柔情似水、蜜如私语;它在演奏时,既能领奏乐队、凌云当空,又能信手弦歌、评弹伴唱;它还善于长袖踏歌、翩然伴舞,甚至迎风出塞、惊雷马上。

琵琶从来不似琴箫是文人化的乐器,它是生命力顽强的花草:

可开在塞外疾风知劲草、也可落入江南玉树后庭花,可走上朝堂弦索调初张、可散落民间浔阳江上月,可冲锋、可低回,可妩媚、可俚俗,这是属于琵琶的无限张力。

琵琶是一件在诗里、在画里、在乐队里、在歌舞里、在南在北、在古在今,都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优秀乐器。

它可托举塞北男儿的豪情,它可寄诉江南女子的柔情,它可驰骋弦惊马上的纵情,它可旖旎弦动水乡的诗情,它可春花秋月、写尽心事几箩,它可古往今来、曲尽史书几车。

琵琶起落,珠玉玲珑,风花雪月闲抱千年,天涯海内尽在四弦。




中国之声


绛蜡攒花夜气横,

樽前更著许风情。

却将江上风涛手,

来听纱窗侧阮声。


——宋·刘过《听阮》


阮古称阮咸,大约是在汉武帝期间创制而成,到如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阮,这种乐器同时具备浑厚而甜美、苍劲和嘹亮的韵味。它能演绎异域的曲目,也能驾驭中华的古乐,能完成独奏的昂扬,也能配合和鸣的衬托,可仿若西方乐器进行配乐、可模仿打击乐器节奏配器,可化身西域风情韵味浓厚、可承平中古乐声安和沉静,可朗然独奏动人心魄、可化入乐队托起背景,可乘乐起歌和弦伴唱、可扫弦热烈乘兴伴舞。

比起琴的清冷,它更和润;

比起筝的柔婉,它更清爽;

比起柳琴的高调,它更温雅;

比起琵琶的亮脆,它更浓厚。

阮,有太古遗风、有承平旧韵,怀抱如满月、弦弹伴鹤舞,是竹林遗响的高格调、是琅嬛环佩的玉温然。

听一曲阮声窗下,洗一泉盈润心花。




葫芦丝
中国之声

汗浥新装画不成,

丝催急节舞衣轻。

落花绕树疑无影,

回雪从风暗有情。


————唐·顾况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本是属于傣族、彝族、佤族、阿昌族等云滇地区的特色乐器,但是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即有的葫芦笙,是在六管葫芦笙的基础上演进改造而来,所以也算是古乐身影的遗存。

葫芦丝,从技巧上看,简单易学、容易入门;从身形上看,小巧轻便、便于携带;从造型上看,具有民间特色艺术品的美观性;从音色上看,具有令人听而不忘的柔美浓情。

葫芦丝是云南的热情男儿吹奏传情、月下示爱的乐器,是滇地的妩媚女子凭声起舞、伴乐高歌的乐器,所以它从不具备太多的礼节重重、顾虑深深,而更像是心情的自由释放、是生命的自在写意。

它的乐曲,属于流畅美丽的心境,属于深情欢快的歌舞;

它的音色,适于曲调悠扬的长音,适于甜蜜柔美的和音。

所以,听葫芦丝,会收获一份甜美,会开启一份柔情,会向往一种轻快的人生,会懂得一种发乎自然的情致。

国学是活的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



诗中的乐器

系列阅读

谁家玉笛暗飞声【诗说古乐·笛】

几回花下坐吹箫【诗说古乐·箫】

来听纱窗侧阮声【诗说古乐·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