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闻香// 周末翻书:风流晋人王子猷

闻香// 周末翻书:风流晋人王子猷

2021-09-18 19:47:18


王子猷,东晋王导家族后人,王羲之的五子,王氏家族三杰之一。他不同凡响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书写了一个人间神话,换之今语,是一个靠特立独行爆得大名的“行为艺术家”。他的“行为”里面,处处都跳动着“艺术”的脉搏,灵感的节奏,审美的旋律。那么,他都玩了哪些“行为艺术”呢?我们来讲几个他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借斋种竹”

有一次,王子猷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里暂住一段时间,人刚到宅子,便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什么命令呢?就是令家人赶快在院子里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暂住,何烦耳?”——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吹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

后来的文人大多有种竹的雅好,应该就是受王子猷的影响,比如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有首《种竹斋》诗,前四句说:“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大文豪苏轼也有一首《于潜僧绿筠轩》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以说,王子猷堪称是竹子的古今第一“形象代言人”。


第二个故事: “看竹不问主人”

王子猷有一天出行,经过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看到有一户士大夫人家的庭院中种有上好的竹子,真有“他乡遇故知”之感,便也不打招呼,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素知王子猷的大名,很想和他结交,于是洒扫厅堂预备款待。不曾想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执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于是“乃留坐,尽欢而去”。

故事看似搞笑,其实大有深意,说明在王子猷眼里,对于自然物如修竹的纯粹的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人际关系之上。由此可见,王子猷爱竹,绝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爱到近乎痴迷的程度了。

后来,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一首诗中,化用此典说:“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好一个“看竹何须问主人”!这叫“心中有竹,目中无人”!试想,竹子之为物,生于天地之间,本属于自然和造化,如果主人不懂得欣赏,竹子种得再多也形同虚设,反过来,如果路人懂得欣赏,路人岂不就是主人?


第三个故事:“闻笛不语”

有一次,王子猷应召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过,桓伊是谁呢?桓伊字子野,一字野王,是东晋着名将领,淝水之战的功臣,也是当时第一流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吹笛。王子猷与桓伊并不相识,但久仰其名,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是桓野王。”

王子猷听说岸上之人竟是桓伊,便命人到岸上对桓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这话是很不礼貌的,凭什么我善吹笛,就要为你演奏啊?要是放在今天,没准儿人家还会想到出场费什么的。但是要知道那是在东晋,要知道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是不同流俗的大名士,咱们觉得受不了的事人家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说穿了,境界压根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桓伊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登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就吹,笛声清越,高妙绝伦。据说他吹的曲子就是着名的“梅花三弄”。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人。整个过程,“客主未交一言”。这两人的做派,不以世俗的繁文缛节为意,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之中,这时候,语言早已是次要的,多余的。

这说明,在王子猷这些名士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人生不是功利的人生,而是审美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境界,一般人很难企及。

王子猷做官的故事就更有趣了。他曾在车骑将军桓冲的幕府中担任骑兵参军一职。这个官主要是管理马匹的喂养、供给之事,有点像孙悟空做过的“弼马温”。但王子猷这个官实在做得潇洒,整天蓬首散带,游手好闲,不问正事。有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部门任职啊?”

王子猷回答:“不知在哪个部门。不过,时常看见有人牵马来,大概是马槽吧。”

桓冲又问:“那官府里有多少匹马呢?”

王子猷应声回答:“‘不问马’,何由知其数?”

这个“不问马”是有出处的。《论语·乡党》篇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说马厩失火,孔子赶回来问:“可有人受伤?”却不问马的死伤情况。这里,王子猷十分机智地引用这个典故,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有多少呢?”真是令人绝倒!

桓冲也真不识趣,又问:“马近来死了多少?”

这一回,王子猷回答得更妙,他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话出自《论语·先进》篇。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死”,孔子就回答了这六个字,意思是:对生存的意义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亡呢?王子猷这里是活学活用,信手拈来,不过意思发生了改变,变成:“活马有多少我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马的数目呢?”言下之意,你这个做领导的,真是“拎不清”!

后人往往羡慕晋人的那种风流潇洒,千方百计地模仿,却又不免东施效颦。为什么?,已经和东晋“大家族,,皇权高度集中的结果,是文人士大夫的犬儒化和奴才化,你怎么能上演像王子猷那样我行我素的好戏呢?王子猷出身东晋着名的“骄傲家族”,因为“有恃”,所以才能“无恐”。在“官大半级压死人”的体制化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王子猷这样的人物的。李白之所以羡慕王子猷,就是因为王子猷常常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这种境界,正是李白也想达到但又达不到的!


第四个故事:雪夜访戴

用尸位素餐、玩世不恭、目中无人来形容王子猷,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如此,王子猷还是做到了黄门侍郎,但他很快就辞官归隐了。“雪夜访戴”的故事就发生在他隐居山阴的时候。山阴,即今天浙江的绍兴。这则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任诞》篇里,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非常的简洁,非常的优美,但是又充满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一段一段来欣赏: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王子猷隐居在山阴的时候,有一晚下了很大的雪,王子猷夜半醒来,再也无法入睡,于是打开房门,来到室外。站在雪地里,四下望去,一派粉装素裹的世界,不由得意荡神摇。魏晋名士兴致一上来,总是会想到酒,于是就朗声说道:“拿酒来!”

“拿酒来”这句话,我们在饭店酒家经常听到,可你试试,三更半夜在家里也这么吆喝一嗓子,不仅酒会喝不成,没准儿还会招来一阵痛骂,老婆会说:你以为你谁啊?想喝酒,没门儿!

然而那是东晋,而且是在王子猷的家。我们今天做梦也不敢想的事,王子猷早已安之若素。不一会儿,上好的佳酿——温得恰到好处——已经端上备好的小酒桌,小菜和点心想必也都错落有致地摆放完毕。王子猷就着雪景开始自斟自饮。再看接下来的一段: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喝到兴头上,王子猷不由得站起身来,一边彷徨庭院,一边朗声吟诵起西晋诗人左思的《招隐诗》来。左思就是那位模仿美男潘岳逛街,结果被妇女们吐口水的丑男。但是左思长得虽然丑,却是西晋最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写过一篇《三都赋》,刚一写完,便被大家争相传抄,闹得“洛阳纸贵”。他的《招隐》诗也很有名,写山水自然之清幽美丽,表达的是一种远离仕途、弃官归隐的情绪。

王子猷吟罢,不胜流连。突然,他想起一个人来。一想起这个人,便再也坐不住了,连忙让人准备船只,他要连夜起程,前往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去拜访这个人。此人是谁?就是当时着名的隐士、画家、古琴演奏家戴逵戴安道。你看,先是想到《招隐诗》,接着又想到一位隐士,这和王子猷的隐居生活不是正合拍吗?

想念一个着名的隐士或朋友,当然不算奇怪,奇怪的是,在那样一个风雪载途的深夜,而且说走就走,毫不含糊。雪夜出访这件事,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还有精力,“成本”实在太高了。但王子猷才不管这些,他行事一向都是只问兴致,不计成本,更不在乎什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马上命人准备好船只,连夜向戴逵隐居的剡县进发。不一会儿,一艘小船便在大雪弥漫的剡溪上行驶了,在这么一个纯白的世界里,“众人皆睡我独醒”的王子猷,真正做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这已经够“酷”了吧?然而,更匪夷所思的还在后面——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经过大半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戴逵的家门口,那是此行的目的地和结果,也是此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但是王子猷走到门口,却门都没有敲,就沿着原路返回了!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上文摘自 刘强著《魏晋风流十讲》,文字略有改动。公号题目为编者加。


————————————————————————

———————————————————— 

周末翻书,与君品读。闻香识人,闻学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