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笛子在许多人的定义里
带有一些悠远的神秘
也许是阁台水月下清愁的背影;
也许是苍莽山野间依稀的侧面;
亦或是折柳诀别时消瘦的形容;
有笛声的地方,总有一些故事,悲喜无常,却也冷暖自知。
每一个吹笛人
紧贴笛子的嘴边都会带有一弯浅笑
还会有酒窝
也许
酒窝与微笑,才是笛声最好的陪伴者。
当我第一次拿起笛子放在嘴边的时候
满怀期待地深吸一口气
一边幻想着空灵悠远的笛声
一边鼓起骄傲的两腮
使尽全力把一口气猛吹出来
然而
笛子:噗...噗...噗...噗...
我:......
这个时候有声音在耳边说:
保持微笑,脸上出现酒窝, 就对了。
在我尴尬而不失刻意地微笑了几分钟以后
笛子不情愿地发出了特有的声响
也许当年的我没有意识到
在多年之后的某款游戏里
竟然隐藏着吹响这个乐器的秘密
每一个初学者,都会带有这样的微笑,使得气息由双唇的缝隙间灌注吹孔内。
随着练习中口腔边缘肌肉的形成,刻意牵拉嘴角的微笑会慢慢变浅,但是两颊和嘴角向中间收紧形成的酒窝也留在了每一个吹笛人的脸上。
横吹笛竖吹箫
笛声清亮富有艺术魅力,音色清新高亢明亮;箫声悠扬富有精神意境,音色圆润幽静典雅。
具体到笛子来说,从近代的没落到兴起再到巅峰,以北派、南派为代表的一群大师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子存
北派的冯子存先生是河北人,绰号“吹破天”,代表作是《喜相逢》《五梆子》。
刘管乐
刘管乐先生也是河北人,代表作为《卖菜》《荫中鸟》。
赵松庭
南派的赵松庭先生是浙江人,从唢呐上移植了“循环换气”的技法,培养多位著名弟子,号称“江南笛王”,代表作是《幽兰逢春》《三五七》
陆春龄
陆春龄先生是上海人,代表作为《小放牛》《鹧鸪飞》。
北派梆笛
粗犷豪放 高亢坚实 技巧多用吐花剁滑
南派曲笛
圆润典雅 秀美醇厚 技巧多用颤叠赠打
笛声的宛转悠扬,演奏者会心而生的浅笑
都是舞台上最美的风景
风笛起,明月满,长风清啸,
横笛漫吹,两般浅吟,一片相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竹笛作为重要的民族乐器,风华流淌在它干直中空的竹身里,悠悠之声,恢弘之音,散发在每一个吹笛人的笑靥之上 。
那一弯微笑带着颊上的酒窝,
从河姆渡到古长安,
从丝竹昆曲到梆子乡戏,
从市井酒巷到王侯之堂,
从来都没有变过
一样的神采悠然,一样的风华绝代。
从初学的刻意,再到纯熟的会心
微笑犹在,酒窝仍存,是竹笛在每个吹奏者身上留下的记号
也许舞台的灯光和黑压压的人群还在
也许繁复的曲谱和困难的技法还在
也许缓慢的进步还在
也许烦忧还在
但当你端起那支笛子
放弃了过年嗑瓜子只怕嘴部练出的肌肉受力变形
放弃了好好呼吸只为了练习循环换气
放弃了个人形象对着手疯狂吹气来改进最佳口型
但当你端起那支笛子
愁眉早已化作了神采
因为
这是笛子带给你的礼物
从你能够吹响的那一刻起
无论再面对什么,端起笛子
都是一个微笑脸庞
照片中人物为戴亚,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师从赵松庭先生,笛艺技术全面,刚柔并蓄,其音乐极富感染力,有"京城笛王"的美誉。(ps:本推文中还有一张图片也是他哟)
酒窝是每一位吹笛人的脸颊上的痕迹
一支横笛,吐纳呼吸
带着笑靥,笛声便永远是悠然旷远
南亩笛斜,趁月半轮。
东篱正寂,浅笑启唇。
酒窝还在呢,气息也还是稳。
吹到万籁俱寂,等到岁月风平。
文编 | 潘为鹏
审核 | 叶咨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