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广州西关,恩宁路,一扇绘着高大慑人的尉迟恭,秦叔宝彩绘的大木门徐徐打开,一群人提着衣箱、道具箱鱼贯而出。这里是八和会馆,粤剧的“祖屋”。这群人便是当年的粤剧艺人。
他们走着,旋即来到码头。码头边停着一艘通体鲜红的船,也正因为它的红,大家都叫它“红船”。红船上有许多小小的门,门后是一个个房间。这些房间就是艺人们在船上的住处。不过,并不是说一个艺人演得好、名气大,就能住更好的房间。他们每次出行的住房都是通过抽签决定的。
其实红色的船很多,你看当时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商船,也多是红色——或许是因为喜庆吉祥,又或者是因为引人注目——但是只有“红船”是不一样的。广州是富饶的水乡,“红船”就沿着网一般密织的水道漂着,把婉转动听的咿咿呀呀带到每一个翘首以盼的村落。
画面一转,戏班已经到了目的地。村中戏台高架。戏班的众人正在拜神。定睛一看,他们所供的神,三眼圆睁、虎虎生威,,更是南方火神。传说玉皇大帝某日闻凡间鼓乐阵阵,派千里眼查看,发现竟是一群凡人在演《玉皇登殿》,不仅演天兵天将,还演他呢!这可是亵渎天庭啊!一念及此,他勃然大怒,命火神华光下凡烧毁戏棚。哪知华光下凡一看,戏班演出精彩,内容毫无污蔑之意,还被深深吸引,不仅没有烧毁戏棚,反而帮助凡人造烟,造成已经烧毁的假象,从而保全了戏棚。从此,戏班每逢演出,必先祭拜之。每年农历九月廿八华光诞,还必演《玉皇登殿》。
人很快聚了起来,演出要开始了。首先一声锣响,艺人便走上台来了。他们有生、旦、净、末、丑、外、小、夫、贴、杂。据说要是给这些角色排个一二三,末(老生)要排第一——因为能演老生者,便能演其他所有的角色。
再往旁边一看,伴奏有二胡、椰胡、扬琴、琵琶、洞箫……也有钹、苏锣、卜鱼、马蹄鼓……奇特的是,还有演奏者在奏着萨克斯风和小提琴——粤剧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剧种,温柔地将西方乐器容纳进了自己的体系之中。
戏台上,一张张脸变幻起来,妆容逐渐从朴素变得浓重……早期粤剧以黑白为基本谱式,分为全脸一色的大净脸谱,专属狡诈角色的全白色的大花面脸谱,体现勇猛粗犷的黑白两色的二花面脸谱。后来随着与其他戏剧的交流,才逐渐丰富了脸谱的色彩和种类。
再看他们身上所穿戏服,花纹繁复美丽,种类丰富……每一件戏服上的花纹都是由细密的针脚组成的。这是粤剧与广州的另一文化遗产“广绣”的紧密结合。还有的戏服,在光照下光芒闪闪,十分夺目,是镶了亮片。这样即使是在光照条件不好的演出场所,也能被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因为这样的工艺做出的衣服实在太重,所以只流行了一段时间,后来还是用回了刺绣工艺。
这时迎面过来一个粉衣的花旦,是个妃子角色。她唱着唱着,摇身一变,衣服突然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颜色,须臾竟成了皇后。原来是穿了双层戏服;又有一位,上一秒还是执笔挥毫,长袖掩面,下一秒转过身来就一身劲装,驰骋疆场。原来是着了不对称的文武袍,一半是文一半是武,集文武于一身。文武生乃粤剧独有。每个角色所穿的戏服都不同,而且有着严格的规矩,有“宁可穿破,不可穿错”的说法。粤剧戏服花样百出,也为演出增加了良多趣味。
演出还在继续,艺人们的袖子随着动作一晃一晃,露出里衬的白衣——那是“水衣”。粤剧的戏服总是十分昂贵,不便于清洗,因此艺人们总会在里面穿一件吸汗的水衣。还有一种竹条细细编制的竹水衣,在天气湿热的广州,更是隔汗透风,清爽凉快。
台上还在热闹地敲锣打鼓,忽然一阵火起!有人举着刀枪来了——那是粤剧名伶李文茂。他在洪秀全的号召下,在柳州称王,反抗满清统治。从前的粤剧伶人们都是一身的真功夫、真本事,打起仗来可称如鱼得水。也因此招致了统治者的恐惧。在他们的打压下,粤剧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但是,是冬天,便有迎来春天的一天!慢慢地冰雪消融,粤剧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甚至变得更加繁茂,涌现了红线女、薛觉先、马师曾等一大批粤剧大师。锣鼓声又响起……
正当我们沉浸在声色之中时,忽然之间,镜头拉远,锣鼓声渐渐散了,绚丽的戏装和妆容也淡去了。
解说员笑着说:那,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到此为止吧。
我们沿着电梯走出地下展厅,回到园林。广福台上演出的剧目是《七月七日长生殿》,杨贵妃与唐明皇正在跪拜起誓。演出团体是艺星粤剧团。
每逢周三、周六,广福台上便会有免费的粤剧演出。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有一些老人等在台前了。平日里,街坊有空就能来听听戏。粤曲艺术博物馆免费不免票,只需要提前在微信预约即可。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还会提供免费的讲解。
粤剧艺术博物馆于2012年在荔湾老城区落成。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功能定位为“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参与、世俗生活”六大板块。分为南北两侧。南侧为公开的展馆和园林区,北侧为办公区,暂不向公众开放。地下为陈列展览馆,从“风雨历程”、“红豆飘馨”、“梨园异彩”和“名扬五洲”四个部分进行呈现,用红船模型讲述粤剧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红船年代。
粤剧艺术博物馆不仅成为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更是一座集岭南传统文化、艺术、传统工艺与时代生活于一身的复合型体验博物馆。传承岭南建筑、园林风格及文化特色,以文化厚重、再创经典为设计出发点,突显岭南园林艺术之精美和粤剧艺术之绚烂,为岭南传统营造技艺和粤剧艺术提供活态传承的空间。
文案 | 杨佳怡
照片 | 汪旭
排版 | 饶宸嘉
针笔丝简 韵律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