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国乐先驱——陈天乐的艺术人生

国乐先驱——陈天乐的艺术人生

2021-09-05 19:11:59

编者的话:陈天乐先生是大同乐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在回顾他的音乐事迹中不难发现,上海近代音乐的先贤们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在“西学东进”思潮的碰撞中,他们不断创新、发展民族器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积极探索、不懈追求、改革推进,才使得民族音乐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能够有幸聆听到这流传千年的民族音乐!

在此,感谢陈贵平老师为我们提供的一手珍贵资料,还原一段真实的近代琵琶发展历程,也期待更多音乐爱好者们的精彩来稿,为民乐添上一笔弥足珍贵的色彩。


陈贵平:真诚地感谢民乐国际网、赵聪师妹、张强教授、国乐大家方锦龙先生、以及我的恩师李光华教授、著名演奏家:吴玉霞、樊薇、陈音、王超慧、江洋,、徐阳教授等方面的人士热心支持与帮助。、队领导、以及全体同仁的支持。


我对汪派琵琶艺术的认识——陈贵平

汪派琵琶艺术之所以对中国现代琵琶的发展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应该与近代上海的其他艺术一样,都受到了上海海派文化思潮的影响。海派文化直接影响和推动了上海文化艺术领域全面的发展。海派文化既保持着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融入了世界各国的先进理念。思想意识开放,使得上海成为了国际大都市。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创造性、多元性。思想意识的增强,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也不排斥时尚,海纳百川 包罗万象。

汪昱庭先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将琵琶各流派的风格熔于一炉。谨慎研究并保留传统精华去繁从简,以他独具魅力的鉴赏力,超远的思想观念,独具匠心,将古老的琵琶艺术焕然一新。大气磅礴又不失古朴典雅,令人耳目一新,开创了琵琶艺术的新纪元。吸引了众多具有相当实力的音乐演奏人才,纷纷加入到汪派琵琶艺术的学习行列。

另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汪昱庭先生是上海大同乐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思维模式与大同乐会会长郑觐文先生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思考问题开阔。汪昱庭先生受郑觐文先生的邀请,担任了大同乐会的琵琶教学工作。所以,大部份的汪派弟子都在大同乐会学习琵琶演奏。通过汪先生的教学,加上这些得力弟子们的卓越努力,从而将琵琶艺术的精华传播到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汪派琵琶艺术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离不开大同乐会会长郑觐文先生的卓越贡献。郑觐文先生独具慧眼,发现了许多十分有潜力的人才,并将这些人才及时地推荐到汪昱庭先生的门下。例如:程午加、柳尧章、卫仲乐、金祖礼、陈天乐等等。

之后的这些汪派弟子,大部分成为琵琶界的重量级人物,同时成为中国各大艺术院校的领军人物。为弘扬汪派琵琶艺术,以及弘扬大同乐会精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不仅仅是传播汪派琵琶技艺与精神,同时为中国全面的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均作出了不朽的功勋。

所以,研究汪派琵琶艺术的贡献,不能仅仅局限在琵琶的领域里。要从汪先生具体的生活年代;以及汪先生所从事的一系列的工作经历与环境;了解汪先生的胸怀及思想。然而,要想全面研究汪派琵琶艺术的精髓,更要了解一下郑觐文先生以及上海大同乐会,同时包括了解所有为汪派琵琶艺术作出重要贡献的汪派弟子们。

汪派琵琶艺术与上海大同乐会郑觐文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郑觐文先生不仅对近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汪派琵琶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所以,不能以狭隘的胸怀来理解汪派琵琶艺术。汪派琵琶艺术的诞生,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极其宽泛的面。单独的一个汪派弟子不能反映汪派琵琶艺术全面发展的成果,只能代表一个点,代表一个支流。要全面的研究汪派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研究汪派弟子的总合,才能真正地理解汪派琵琶艺术的真正内涵。

如果没有刘天华先生、郑觐文先生、汪昱庭先生等等先贤们的推广和努力,有谁知道琵琶艺术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及流派?民族音乐的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如果没有所有的汪派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以及他们在各个领域里作出的卓越贡献,哪来现在中华大地琵琶事业的百花盛开?


陈天乐的艺术人生

 

(一)上海时期

陈天乐,1919年4月11日生于上海的音乐世家。1993年5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于贵阳去世。他是世界上罕见的伟大的音乐家 。

 我的祖父陈世铎是上海早年的大学生,城市道路设计专业毕业。由于酷爱音乐,自幼学习多种民族乐器。古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同乐会早期的会员、今虞琴社会员。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热衷于昆曲的演唱及研究。后专门从事音乐的推广、大同乐会精神的推广,以及昆曲的研究与传播。并成立了「大成曲社」研究并推广昆曲艺术;同时成立了「大成乐器制作公司」,聘请了上海著名的乐器制作家万长松先生担任顾问,仿制改良了大量的民族乐器。

我的父亲陈天乐与我的叔父陈天放兄弟二人,儿童时期即随我的祖父陈世铎学习笛、笙、箫的演奏,并学唱昆曲。七八岁时就和同辈小友组织了一个《小小音乐会》,经常合奏一些当时流行的曲调和江南丝竹。同时,父子三人经常一起演唱昆曲《西厢记》。并互相吹笛、笙伴奏。父亲说,他扮演红娘,祖父扮演张生,叔父扮演崔莺莺,十分有趣。叔父陈天放最善常笙、箫的演奏。父亲陈天乐9岁起随我的祖父陈世铎学习古琴。之后师从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随法国音乐家奇诺先生学习小提琴,以及音乐理论及法语的学习。12岁加入了上海大同乐会,随会长郑觐文学习古琴、箜篌、大瑟、以及方响、巴打拉等其他乐器的演奏。深得恩师郑觐文先生的器重。也是12岁这年,在郑觐文先生的亲自推荐下,拜汪昱庭先生为师学习琵琶。之后也是在郑觐文先生推荐下,随浙派古筝大家王巽之先生学习古筝,并学习埙、篪、笛的演奏,同时学习笛、箫的制作方法。

父亲陈天乐14岁时考上了上海法租界市政厅业余国际音乐会,小提琴演奏员,后又加入了法国海军俱乐部管弦乐队、英国铜管乐队演奏圆号。

15岁时,「上海大同乐会」、「上海世界社」特为我父亲举办了「陈天乐中西音乐独奏会」。父亲用琵琶、古琴、小提琴、洞箫、笛、埙、笙、编钟、箜篌、瑟、阮等十一种乐器分别独奏了《十面埋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古琴)、《梅花三弄》(古琴)、《维也纳狂想曲》(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小提琴)等三十一首中外古典乐曲和外国著名乐曲。

这场音乐会的主要发起人及主要赞助人,是我父亲的法国小提琴老师,音乐家奇诺(qiro)先生,在他的倡议下,与大同乐会会长郑觐文先生、汪昱庭先生,王巽之先生,以及我的祖父陈世铎共同策划。可是令人痛心的是,在音乐会策划完成后不久,郑觐文先生因突发脑溢血仙世。

郑先生去世之后,上海大同乐会由我父亲的师兄卫仲乐先生接任主任,并主持大同乐会的工作。音乐会最终如期举行。音乐会之前,卫仲乐先生将这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事通报给了蔡元培先生。

有史料记载: 1.《蔡元培年谱长编》:"1935年5月,上海大同乐会主事卫仲乐先生作函蔡元培,谓陈天乐将在世界社举行个人音乐会,请蔡任赞助人。蔡复信云:"仲乐先生大鉴:奉示陈天乐君将在世界社举行个人音乐会,嘱弟列入赞助人之内,弟准可列名赞助。专此奉复,希察照。顺颂台绥 蔡元培敬启 五月十六"。 2.《蔡元培年谱长编》载曰:"大同乐会会员陈天乐君在世界社独奏。陈君有音乐天才,十二岁即入大同乐会大乐队,十四岁(民国二十三年)入上海法租界市政厅业余国际音乐队,今年仅十五岁耳。本日所奏乐器有琴、琵琶、提琴、洞箫、笛、埙、笙、编钟、空侯(箜篌)、瑟、阮等,而以提琴、琵琶与琴为最佳。"

3."「上海世界社」特为陈天乐举办了「陈天乐中西音乐独奏会」。音乐会中他用琵琶、七弦琴(古琴)、小提琴、洞箫、笛、埙、笙、编钟、箜篌、瑟、阮等十一种乐器分别独奏了《十面埋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古琴)、《梅花三弄》(古琴)、《维也纳狂想曲》(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小提琴)等三十一首中国古典乐曲和外国著名乐曲"。

另据先父以及家母讲,这场音乐会举办之前,上海的黄金荣、杜月笙专为这场音乐会出资50大洋赞助。条件是不留名,不上节目单赞助人名单。音乐会的当天他们二人出席了这场音乐会。 关于他们出资及出席音乐会的原因:我的曾祖父陈润生,在当时上海的城隍庙开牙科诊所,是一位很有名气的牙科医生,黄金荣、杜月笙以及他们的家人的"牙齿"问题,基本上都找我曾祖父陈润生诊治。

曾祖父陈润生去世之后,由我祖父陈世铎接管了这个牙科诊所。再之后,我父亲陈天乐继承了我祖父的音乐遗产。我的叔父陈天放继承了牙科诊所。叔父陈天放虽然从事牙科专业,仍然坚持业余时间参加我父亲举办的各种国乐的演奏活动。

17岁开始独立音乐生涯 父亲陈天乐17岁之后,便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生涯。这个时期是我父亲音乐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他秉承了大同乐会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广国乐活动。先后创办成立了多个国乐演出团,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同时推广汪派琵琶的精神;并积极开展推广刘天华先生的二胡及琵琶曲,举办音乐会。

这段时期,从1937年-1953年来北京之前(17岁-34岁),各种音乐活动的频繁,让人惊叹。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每成立一个乐社、乐会、音乐馆;每开一场音乐会,都有他自己的思想主张。他的这种心境与胸怀,实在认人叹为观止!先后创办了「大成乐社」,传习琵琶、二胡、笛子、小提琴等。但由于战争,国难当头,中间间断过一些时间。之后重新恢复「大成乐社」,并为上海「华艺电影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徐玉兰越剧团」等单位作曲、灌片、配音。

1949年上海解放,我父亲组织了一个120人参加的国乐团,为新中国成立演奏庆祝,他自己亲自任指挥。同时创办了「新声国乐社」、「天乐音乐馆」、「上海国乐学会」,「精武体育会国乐研究团」。担任了上海市政文工团、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等单位的国乐指导。并定期为「亚美麟记」电台播送民族乐曲。

(二)北京时期 

1953年,,担任独奏演员并任琵琶首席。多次赴前苏联、蒙古、朝鲜、东欧各国、多次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以及到国内各地访问演出。

: (1)完善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将他从上海带到北京的二十几件乐器,。其中包括一架由我祖父参与设计,由著名制作师万长松先生亲手制作的72双排弦箜篌、一架五十弦大瑟。,。,,现在这架箜篌已经不复存在。

(2)积极开展乐器改革。现在全国各大民族乐团演奏的低音管的最早发明,就是我父亲的贡献。,与北京乐器厂合作,将我父亲发明低管改良成为了加键低音管,一直沿用到现在。

(3)将他从上海带来的自己整理的演奏谱和大同乐会的演奏谱《春江花月夜》,,以及驻团作曲家罗忠镕先生,共同参与了配器和改编。,传遍了北方地区及全国。只是《春江花月夜》在出版时却只字未提及我父亲的名字和贡献。

(4)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凡是团里所缺少的各声部乐器,他都毫无保留的传授。后来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育家的李婉芬教授,,在我父亲的建议下学习了古筝,我父亲是李婉芬教授的第一个古筝老师。

(5)我父亲一直在完成一本《怎样弹琵琶》一书的写作。。是父亲在上海时就已经基本构思写作完成的初稿。 ,包括准备将拍摄的各种手型手势补充在书中。所以迟迟没有出版。

可是,这本书被我父亲的一个叫凌飞熊的学生给剽窃出版了。凌飞熊是我父亲上海时期教的其中一个比较看好的学生。,经考试合格后,。

"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紧急通知,携全家赴贵州"支边"。离开北京之前,由于信任当时的凌飞熊,担心到了贵州后,边远地区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怕影响这本书的出版。为此,占时将准备出版的《怎样弹琵琶》的手稿存放在学生凌飞熊的家里,待有机会将这本书出版。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凌飞熊未经任何允许,将这本《怎样弹琵琶》以他自己的名字与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出版发行了。之后又把这本《怎样弹琵琶》在香港再版发行多次。一个学生,却剽窃自己先生的著作出版,这种行径太恶劣!道德败坏!可是最终,凌飞熊将这本《怎样弹琵琶》剽窃出版后没几年,病死在香港。 有关人士也多次建议应该起诉这件事。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人已经不在人世,同时也过了法律追诉期。也只好将此事公之于众,讨个公道,以慰籍先父的在天之灵吧!

(三)贵州时期 

1958年父亲39岁,"支边"的号召,举家来到贵州。不久,接到贵州省向建国九周年献礼的创作任务,他以惊人的速度,将同名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改编创作为建国后第一首琵琶独奏曲《大渡河》,于1958年9月29日首演于贵阳。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首开先河的琵琶作品。

我父亲经常带领同事、学生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活动,创作了彝族风格的琵琶曲《草海》等乐曲。并编写了从附中到大学的全部琵琶教材。1970年后改编创作了琵琶套曲《黄河》六段。

先父分别担任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贵州大学艺术系、贵州省艺术学校教授。一个人承担从附中到大学的全部教学工作。从事演奏到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包括教学的任务都极其繁重。同时还要带小提琴的学生。并开设了古琴、古筝、笛、箫等副科专业。之后贵州的琵琶教师、古筝教师等均出自我父亲的门下。各种专业的教材同样都是他自己亲自抄写,或刻蜡纸(刻钢板)油印好。好在之后有了专门刻蜡纸管油印的老师后,工作才轻松了一些。

由于常年编写教材,"开夜车"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而正是常年"开夜车"写东西,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本应该长寿的父亲,无奈地、艰难地拖着他疲惫的身躯,为贵州省的音乐教育事业整整工作了35年,早早地驾鹤西去。

我的父亲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终生淡漠名利;从未听过他一句抱怨;他极其高尚的情操;极其渊博的学识。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音乐事业;同时将他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无私的奉献给了贵州的音乐教育事业、琵琶事业。  

昔日的贵州:无人认识琵琶为何物,如今处处皆闻琵琶声。苗岭高原琵琶新人 山花烂漫 绽放盛开。

父亲一生中的三个重要时期,处处充满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他从17岁开始独立的音乐生涯,直至74岁去世,将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以及琵琶事业的传承。而他自己却没有给后人留下,哪怕一首稍微好一点的,出版发行的个人演奏音响制品。一辈子没有任何抱怨,一心一意地为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深切缅怀先父陈天乐!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陈贵平 2017年4月21日于北京 顶秀青溪


父亲恩师马思聪先生


先父恩师郑觐文先生

郑觐文(1872年—1935年):江苏江阴人。中国民族音乐家、思想家、国学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多种国乐器演奏家、乐器改良设计家。他是江苏江阴的骄傲,上海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世界的骄傲。     


汪昱庭先生主持公祭郑觐文先生

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 史料记载: 1.《蔡元培年谱长编》:"1935年5月,上海大同乐会主事卫仲乐先生作函蔡元培,谓陈天乐将在世界社举行个人音乐会,请蔡任赞助人。蔡复信云:"仲乐先生大鉴:奉示陈天乐君将在世界社举行个人音乐会,嘱弟列入赞助人之内,弟准可列名赞助。专此奉复,希察照。顺颂台绥 蔡元培敬启 五月十六"。 2.《蔡元培年谱长编》载曰:"大同乐会会员陈天乐君在世界社独奏。陈君有音乐天才,十二岁即入大同乐会大乐队,十四岁(民国二十三年)入上海法租界市政厅业余国际音乐队,今年仅十五岁耳。本日所奏乐器有琴、琵琶、提琴、洞箫、笛、埙、笙、编钟、空侯(箜篌)、瑟、阮等,而以提琴、琵琶与琴为最佳。"

3."「上海世界社」特为陈天乐举办了「陈天乐中西音乐独奏会」。音乐会中他用琵琶、七弦琴(古琴)、小提琴、洞箫、笛、埙、笙、编钟、箜篌、瑟、阮等十一种乐器分别独奏了《十面埋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古琴)、《梅花三弄》(古琴)、《维也纳狂想曲》(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小提琴)等三十一首中国古典乐曲和外国著名乐曲"。

恩师汪昱庭先生

我的祖父陈世铎

先父师兄程午加先生

先兄师兄卫仲乐先生

师兄陈永禄先生

汪派宗师汪昱庭先生与先父师兄李廷松先生

师兄金祖礼先生

先父陈天乐

先父与林石城先生1979年成都全国琵琶会议期间

先父与师兄程午加先生1979年成都全国琵琶会议期间

1980年上海之春与师兄卫仲乐先生,卫先生学习叶绪然,及先父学生钟福林

1958年北京与师兄李廷松先生

先父与师兄李廷松先生等

先父上海时期与小提琴同仁

1979年成都全国琵琶会议,先父用刘德海先生的琵琶示范演出。

我的叔父陈天放。牙科医生及笙、箫演奏家

先父的武术老师顾瑞伯先生

出访东欧国家

,先父演奏琵琶

陈致平:我的长兄 已故著名琵琶演奏家 贵州省琵琶学会前会长。

先父上海期间创办的各种国乐团之一,新声国乐团。

天乐音乐馆

父亲古琴,叔父陈天放演奏箫

我的父亲母亲陈天乐 朱文静

感恩母亲大人朱文静,一位世纪老人,1918年生于上海。用她辛勤的一生,成就了父亲陈天乐的光辉业绩。上下服侍五代人,任劳任怨,用她伟大的爱养育了我们。祝福母亲万福金安。


 

陈天乐艺术人生系列活动圆满成功

陈天乐先生诞辰九十八周年纪念音乐会“天乐之韵”的总策划方锦龙先生说:“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国乐大家方锦龙先生谈发起举办纪念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古今中外乐器演奏大家陈天乐纪念音乐会的意义。

方锦龙先生评价陈天乐先生说:"至少我认为,陈天乐先生是近代中国及世界音乐史上的全才、真正的国乐大家!真的可以说"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锦龙先生又说,陈天乐先生乃是中国及世界器乐演奏音乐领域的大家。始终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着。融汇中西文化之精髓而独树一帜!                           

2016年7月2日受方锦龙先生之邀,。当方锦龙看到陈贵平带去他父亲的那么多宝贵资料时,方锦龙先生震惊震撼了!他的赞誉与激动,反复重复对陈贵平说"我与先父前世今生有缘";"我一定要将陈天乐先生的音乐复活";"我似乎感觉到我是陈天乐先生的附体"。我感觉自己只有顶礼膜拜陈老先生!他帅气十足不说,气度非凡啊!国乐界的骄傲,世界的骄傲!世人都应知道陈天乐先生所作的贡献。关键是陈老先生的胸怀太宽广了!能为陈老爷子做成这件纪念音乐会的事,我觉得特别高兴。要通过这次的活动,宣传陈天乐老先生。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这些伟大音乐家们所作的贡献有多大。没有这些先辈音乐家的努力哪来现在的国乐热!希望大家都愿意来做向先辈们致敬的这些事儿。我恨不得自己一下子就把陈老爷子的这个胸怀宽广、博大的胸襟及思想传播出去。因为陈老一直默默无闻、一无所求的为音乐为琵琶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一定要弘扬正气,让更多人知道。陈老先生的思想。他的中西合璧极宽广的知识面、求知欲太难能可贵了。我们要努力工作,宣传"大琵琶"的精神风貌!这才是真正的唯一的选择。

感谢吴玉霞老师,从新疆调研专程赶回北京参加此次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吴玉霞说:前辈艺术家以他们的智慧和胸怀,为我们留下了财富、树立了榜样。今天我们以"琴瑟和鸣"纪念先贤;以"三高融合"向前辈致敬!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类似活动,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敬畏之心。吴玉霞认为,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自身一次精神情怀的追寻和洗礼,特别是思想的高度,眼界的宽度、胸怀的广度。


  陈贵平语:


此次音乐会的意义深远。我们的宗旨是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向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所有为中国大地上国乐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音乐家们表示深切缅怀与敬意!没有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不会有今日之国乐的繁荣。

在中国众多伟大音乐先驱的面前,我们显得苍白无力与渺小。  愿意与所有的琵琶同仁及国乐界的其他同仁共同携手合作,向先贤致礼!   正如方锦龙先生、恩师李光华、张强教授所讲的:"现在琵琶界需要提倡"大琵琶"的理念!与我父亲常与我讲的"大我"之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道理……

感谢参加此次活动的所有演奏家支持与奉献。方锦龙、吴玉霞、张强、陈音、王超慧、江洋、鲁璐!同时感激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琵琶演奏家们的支持与关注!

举办纪念先父陈天乐诞辰音乐会 ,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父陈天乐。特别感谢方锦龙先生、张强教授、演奏家陈音、琵琶制作师曹卫东先生的共同策划,以及感谢多位鼎力支持本次活动的专家:琵琶演奏家:吴玉霞 王超慧 江洋 箜篌演奏家鲁璐等。、乐队领导及全国同仁的大力支持。

本次活动的意义与目的,共同倡导和唤起民族音乐各界真诚地缅怀先贤。缅怀感恩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众多伟大的音乐先贤。怀念先父陈天乐的多位恩师及我的祖父:古琴演奏家、昆曲演唱家、乐器设计改良家陈世铎;恩师:马思聪先生、法国音乐家奇诺先生、上海大同乐会会长、音乐史学家、国乐大家郑觐文先生 ;汪派宗师汪昱庭先生、浙派古筝名家王巽之先生;以及先父的多位汪派师兄们。 缅怀先父上海时期一直崇拜并始终推崇的中国伟大的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缅怀盲人音乐家华彦钧(阿炳)。


我们共同倡导:以"大我"之胸怀,学习并研究传统,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各派之间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指责。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中国国乐需要"大我"之理念。同行之间理应共同努力,共同携手合作。中国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具影响力。用我们的行动向先贤致敬。


【向国乐先驱致敬 陈天乐艺术人生】

2017年4月26日,,,成功地举办了「向音乐先驱致敬 陈天乐音乐艺术与人生」个人讲座。得到了诸多专家,以及出席活动的各个系的研究生的肯定与欢迎。


由于张强教授被派往外地招生,无法亲临讲座现场。感激恩师李光华教授专门为我的个人讲座主持发言,个人讲座成功的举办。讲座的圆满成功,、恩师李光华教授、谈龙建教授、徐阳教授、樊薇教授的支持与鼓励。本来预计60分钟的讲座,在各位专家的要求下,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真的出乎意料。再次感谢大家对这次活动的支持与肯定!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特别鸣谢张強教授的高徒,琵琶专业在读研究生李洋,用了几个晚上的辛勤工作到深夜,制作出精致的PPT多媒体课件。




听民乐 风华万载,赏经典 音画千年

  2017 中国民乐国际网继续与您相伴

[预告 ]

他曾考取前清的副贡生

文笔了得却一头扎进古乐器的研究

他与刘天华齐名

对民族音乐全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沟通中西乐理

制作《国民大乐》气势恢宏

—独家撰稿| 宗师的宗师——郑觐文




总策划/江凌

制作人/赵聪

文稿/陈贵平

编辑/刘赟

策划/李昀 刘赟 张雨萌 金茹鑫 秦星  

北京双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