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潜心为乐不忘初心 力促特色学科建设与普及型人才培养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系主任阎爱华访谈录

潜心为乐不忘初心 力促特色学科建设与普及型人才培养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系主任阎爱华访谈录

2021-08-15 19:03:00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音乐学院已积累了雄厚的学科基础,形成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于一体的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地方区域特色;国内一流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专业音乐学院。
阎爱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音协会员、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副会长、江苏音协古筝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协、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音协、新加坡国际华人艺术节、香港国际中华文化节民族乐器大赛及中国音乐金钟奖决赛评委。

阎爱华教授长期担任古筝主课教学,出版了《古筝现代演奏技法训练》等三本教程,总结出“有、准、妙、深”的古筝科学教学方法新体系。先后发表《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有、准、秒、深》、《古筝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等多篇学术论文;编著《古筝考级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出版,《筝艺新探》一书获江苏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其指导的学生先后有26人50余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其中1989年朱蕾、祁瑶分获北京API杯大赛少年组金奖,专业组银奖;2005年任洁连获国家最高奖“文华奖”“金钟奖”两项金奖;2008年詹倩再获“文华奖”青年B组第一名。

阎爱华教授1998年获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人才称号,1999年获江苏省教委“红杉树园丁奖”,2006年获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指导教师奖”,同年获南京艺术学院和江苏省文联、音协嘉奖。2007年获江苏省音协“杰出贡献园丁奖”,2008年获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敦煌杯”青少年古筝比赛园丁奖、优秀教师奖。。同年获南京艺术学院首届本科教学名师奖。2009年获香港首届国际民族乐器比赛德艺双馨贡献奖。。作有《春江引》等古筝独奏曲,中国唱片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录制个人独奏专辑海内外发行。。其主持的“以国家最高奖为目标,深度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民乐精英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岁月沉淀造就不平凡人生 心系艺术终生无悔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自幼成长于此的阎爱华受到当地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的熏陶,颇与艺术结缘。生活的轨迹未曾一帆风顺,和很多从那个动荡时代走来的同龄人一样,,岁月的沉淀和打磨造就了阎爱华宠辱不惊、淡然自若的处事哲学。从一名少年之家的独唱演员到后来的琵琶弹唱再到如今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南艺音乐学院民乐系系主任,阎爱华凭借其对艺术的热爱、专注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书写其绚烂多姿的艺术人生。

记者:请介绍下您的艺术经历?
阎爱华:从小我是学声乐的,后来在一次南京市级的歌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破格以独唱演员的身份进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我就去了海门,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深入接触歌舞剧、话剧、京剧等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乐器的音乐表演艺术,并积累了诸多的音乐舞台表演经验。1974年,我凭借琵琶弹唱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后来机缘巧合的从琵琶弹唱转入到古筝专业深造,并师从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涂永梅。,由于成绩优异,我被学校安排外出学习深造,先后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曹正、郭鹰等,广纳各家之长。

记者:如何成为南艺民乐系系主任,主要负责的工作有哪些方面?
阎爱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曾经只是附属学院的一个音乐系,而民乐系曾经也只是一个民乐教研室。1952年到1958年,民乐系经历了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的阶段,后来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建院,从本科的一个小专业慢慢发展成为音乐学院的最大的专业。从1977年毕业之后,我一直留校并从事古筝的教学演奏。1996年被提升到民乐系副主任,2006年钱志和老师退休之后,由我来担任民乐系系主任,至今将近十年。我主要负责民乐系教学、组织演出艺术实践、比赛等活动,并开展一些教学研究工作。

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 探索复合型人才建设
民族器乐系自建系以来,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要目标,坚持教学、创作、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甘涛、马友德、饶培青、钱方平、周静梅、钱志和等历任系主任的努力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记者:如今民乐系在全院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阎爱华:南艺民乐系经历了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的发展阶段后,从民族器乐教研组发展成为音乐学院的一个系,多年来受到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作为学院中专业齐全的一个系,民乐系自改革开放后,由单一的本科逐步走向了硕士研究生高层学术发展阶段,建立了完整的从本科到硕士的教学体系,在省内甚至国内艺术高校中独具优势。经过诸多前辈的共同努力,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竹笛等专业学科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许多不菲的成绩,并在国内诸多大赛中获得大奖,并得到国内民乐界人士的一致认同。

记者:南艺民乐系的学科特色与办系理念是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

阎爱华:进入到90年代,民乐系本着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教学、创作、演奏等方面形成了为国内同行所瞩目的以理论研究、创作、演奏、教学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高水平的演奏与创作相结合的人才,成为民乐系教学的鲜明学科特色。要求以教学为主、科研、创作协调发展是民乐系的学科理念。系里的教师把所有学生当成自己的学生,同时也告知学生,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是你们的老师,尽力消除校内门户之见,从有优良传统的“三驾马车”共同轮流授课至如今团队课程集体教学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并请江南丝竹国乐团来南艺民乐系讲学,很多系里的老教师会利用业余时间把发展普及江南丝竹作为自己的义务,很多年轻的教师也对此建言献策,对各类乐器的史料研究课题均有省级、校级立项。


虽说民乐系附属于综合类艺术院校,不过江苏省人才济济,有许多优秀的生源。我们首先以培养高端音乐艺术人才为目标,深度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努力探索民族器乐演奏精英人才培养的规律,体现培养精英人才的创新点。其次,民乐系的另一个培养目标则是针对大众化社会文化艺术的普及传播,服务于文化发展建设。多年来,民乐系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既有高精尖人才培养同时也有普及传播民乐人才培养。

记者:作为综合类艺术大学中的民乐系,它的学科建设怎么样?
阎爱华:目前民乐系的在职教师维持在十几名左右,授课方式主要是一对一。和全国九大专业院校不同的是,我们民乐系没有教研室之分,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等专业均在一个系里。多年来,民乐系建成了一支配备齐全、人才济济、师资雄厚的师资队伍。鉴于系里的教学方式是一对一的,系里的教师数量尤其是青年教师数量不是很多,师资队伍对于招生人数有一定的限制。民乐系有所侧重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师资培养上苦下功夫,提升整体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然后通过团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并采用个性化的授课方式与集体授课方式相结合,既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又注重老教师的“传、帮、带”。

记者:作为综合类艺术大学中的民乐系,它的招生标准是怎么样的?每年招生的数量是?
阎爱华:近几年来,随着民乐的普及和发展,学习人数越来越多,我们招生的标准也随之提高。依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整体安排,民乐系每年招生人数维持在30名左右,通过严格的考试以保证生源质量。在招生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有音乐技能的展示并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需要学生有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有对音乐音准节奏等的基本素质,如果视唱练耳不达标只有单方面的技能也不行。

以学生为本搭建展示舞台 广办组合开展艺术实践
早年地方院团中充实的演出实践经历使阎爱华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合作实践能力培养大为重视,从她上任系主任以来,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合奏、重奏课外,同时也积极为学生寻找外出演出机会。

记者:民乐系的教学特色及授课要求?
阎爱华:民乐系对学生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重视,秉承文化是根、创作是乐的原则,无论在他们的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除常规技能教学以外,还特别注重创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可以在作品演奏上展现自身的个性要求,同时又增添一份自信在音乐作品上。每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的唯一,需要不断地寻求中国音乐文化源泉,在创作、演奏等方面充实自己,大胆展示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记者:有哪些民乐系组合以及每年开展有哪些艺术实践活动?
阎爱华:系里的每个专业诸如古筝、琵琶、二胡均有独立的组合,比如墨语组合、南旋组合、黑鸭子组合等,此外还鼓动系里青年教师加入江苏省茉莉花组合。通过这些组合的成立与参与大大提升了师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演奏水平,同时也为学校争取到了荣誉。每年的金钟奖、文华奖、江苏省内茉莉花奖以及教育厅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等,民乐系均会积极参与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每年寒暑假期间社会各界组织主办的艺术节、比赛等,更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

通过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产生了诸多的改变,很多学生由起初的畏惧舞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变得十分有自信,不仅自如演奏,还学会了主持节目,潜力得到了挖掘和激发,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经验。

记者:学生的毕业走向与现状如何?
阎爱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进入各地音乐文化系统以及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有进入教师队伍,也有进入职业乐团,学生整体就业水平相对比较乐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客观理性的对待自己,不要把自己定位过高,也不要妄自菲薄。如今社会上喜爱民乐艺术的人还挺多的,所以学生就业比较容易,有走出校门自己创业办艺术中心,还有选择出国交流深造。

以传承民族音乐事业为己任 提升教学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四十一年与南艺的不解之缘,十年系主任之路,使得阎爱华对于民乐专业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作为民乐系的领头人,阎爱华潜心耕耘,为全系发展尽职尽责。

记者:作为综合类艺术院校中的民乐系,它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区别?您觉得今后应该如何提升自身民乐系的生存空间?
阎爱华:二者各有特色,同时又有共性。共性在于二者对于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做贡献;此外,南艺民乐系对于民族音乐普及人才的培养亦十分重视,如今国家提倡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而音乐普及在其中占据颇为重要的位置。今后,民乐系将继续保持优良传统,树立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坚定传承普及民族音乐事业的目标,并将其列为必尽的责任。

记者:在专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您认为该如何解决?
阎爱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教师需要用敬业的精神去感染他们。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格、修养、技艺等方面具有示范楷模作用,对此,我们民乐系着重在学科专业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大教师外出观摩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以此开阔教师眼界与技艺。

此外,我们需要在回归传统基础上接受新事物,特别是在加强本科生的基本功训练方面,不仅要传授学生技能,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修养,努力使他们从一名演奏者人上升为艺术家的角色。我一直强调学生需要加大“技能基本功”“修养基本功”两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融合、跨界等方面有所成就。系里的学生在此方面做得很不错,他们不仅大胆吸收时下创新作品,同时也有自发创造性的移植作品,大胆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跨界方式等,学生非常有想法,敢于实践,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挺强的。

记者:对于未来推动民乐系的发展,您的想法和建议是什么?
阎爱华:民乐系今后将继续以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艺术人才为目标,建立一流的民乐专业学科为工作重心,积极打造并不断积累参加国家级大赛的经验以提升专业实力,建设高水平民乐专业学科平台,以人文修养、文学品位提高为辅助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民乐专业教师不同层次、不同特点教学的优势互补形式,采用联合式教学的方法使民族乐器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方法不断改进、思路不断扩展,进一步丰富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水平,为民乐系不断得到发展并发挥其在文化大省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南艺民乐系,阎爱华表示她将承上启下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展新的增长点,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创作表演,加强发展科研创新,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具有地方区域特色、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艺术院校。
文/梁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