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行走在两岸”与大家好久不见。早春三月,邀请大家一起欣赏一首温暖的歌,一起走进一个台湾的音乐人。
白
1
台轰情报局
下午四点的厦门,阳光暖暖的,微风吹拂海浪,自行车铃叮叮当当。我们就这样来到了“微风乐集”,那里舒缓的音乐、精致的陈设都令人感到舒适。猫咪慵懒地躺在沙发的角落里晒太阳,小提琴和吉他在一旁静静地,仿佛随时都可以奏出一段美妙的旋律。
我们见到了“微风乐集”的创始人杨慕老师,他那首温暖全厦门的《厦门亲像一首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致力于“让全世界听见厦门”的他就一直坚持着,用一颗纯粹的心做纯粹的好音乐。
与音乐、厦门结缘
杨老师与音乐结缘,还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因为时代不同,学音乐又很苦,所以最后留下的,都是真心喜欢音乐的人。杨慕老师回忆童年:“我们那个时代可能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小孩子的父母会刻意地培养,逼着他们学一些音乐、艺术,我们那个时代是没有的。当时学音乐是很辛苦的事,家里可能也没能力支持。而这样的时代反而造就了真正做音乐的人,他们一定是非常感兴趣,并且有一些天分的人,所以做出的音乐也会更加纯粹。”
没有培训班、没有专业的指导,书籍便成了他音乐道路上最好的老师。“我最重要的老师可能就是书,当时看了很多书,结合少有的音频资料听音乐,自己不断地摸索,”他笑着说,“当时所有能够接触到的乐器都会碰,像小学的时候一直对弹吉他、吹笛子特别感兴趣。”
与国外相比,华语乐坛起步较晚。曾经的国语流行乐很少,可以借鉴的音乐类别也很少,以西洋音乐和古典音乐为主,而杨老师这一代是真正开始创造华语流行乐的人们。杨老师说“虽然我们是在英文歌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做音乐时会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当下的音乐口味比较重,讲求跨界、复合式等等,这确实和从前不一样,从前的音乐就是淡淡的、纯粹的感觉。”
大概每个做音乐的人都有一个有趣又自由的灵魂,杨慕老师走过很多地方,最终选择了停留在厦门这座城市。他说,人生有很多轨迹,有趣的尝试很多,也会想去很多地方。之所以选择厦门,是因为:“厦门这些年有很大的进步,刚好也有一些政府的项目邀请我过来。厦门是有音乐潜力的,近些年也一直在耕耘厦门的音乐土壤。”杨慕老师于2013年发起了“音乐厦门”计划,迄今做过上百场演出,吸引了很多市民参加。他不断努力着,让音乐成为厦门的一种生活方式。
音乐的从前与现在
杨老师说自己“和每个时代都没脱节”。在平时与学生们的交流、相处中,他也发现一代一代的变化。木心,一位在采访中反复被杨老师提及的前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他说:“看木心老人写的东西,会有很多感悟。从前人们喜欢音乐,就去写出来,抒发感情,更多真实的东西会被表达出来。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多了,当一切交流都需要靠文字来完成的时候,创作出来的东西也变得单纯了。”
此外,杨慕老师也谈了自己对于当下音乐潮流的看法:“音乐本应该是很艺术、很纯粹的东西,但现在越来越有综艺化、娱乐化的倾向。比如做一个节目,它可能会用煽情这种方式来吸引大家的目光,这当然是一种手段,但当市场上全部只剩下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当写歌的人就想着怎么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可怕,我觉得这不是做音乐、做艺术的心态。”
市场是需要存在的,有思想的人不会盲目跟着现有市场走,而是会主动去创造市场。杨慕老师那一代人,便是勇于创造的人:“我们那一代没有人教,很多事都需要自己开窗。我也常常感慨人家是怎样想出来干这个事。我不一定是思想领袖这样的人,但是我会尽量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把厦门唱给全世界听
谈到关于音乐人是否有责任引导和培养大众的审美取向的问题时,杨老师觉得倒不是希望现在做音乐的年轻人有多么伟大的思想,只是不应该一味追逐单一的市场取向,要坚持为受众带来多元的东西。
而他为保护和开发闽南语歌曲所做的努力就是在亲身践行这一观点。
2017年9月,,而杨慕老师受邀担任厦门形象宣传片的音乐总监,于是《We are 厦门》中那首让无数人湿了眼眶的《厦门亲像一首歌》得以被更多人听到和传唱。
谈及这首歌的创作初衷,杨老师坦言当初并没有预料到有如此广泛的传播效果。这首歌本是为了“音乐厦门”计划创作的城市主题歌,“亲像一首歌”是杨老师对厦门这个“有山有海有白鹭鸶”的城市的概括。走在台北士林街道上,“厦门亲像一首歌”这句词突然从他脑海里闪过,从这句开始一句一句往前倒叙,才有了这首完整的歌,闽南语中夹杂着普通话和一两句英文,让这首歌在母语的温暖中又添了几分活泼的意味。
书面语不同于的日常的口语,用闽南语进行歌曲创作,要想写出一首好的作品并非易事,而对于母语保护,杨老师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
除了用闽南语进行歌曲创作,杨老师还组建了闽南语混声四部合唱团,来自全厦门不同行业的专业或者非专业的歌者聚在一起,把闽南语唱给更多的人听。
“厦门亲像一首歌,咱来唱歌给全世界听,让全世界听见厦门”,当越来越多的人唱起这熟悉的旋律,杨老师坦言,他在不同场合听见从小孩到大人的不同形式的演唱时,也会被感动。如他所期待,“让每个人都有去感知艺术的权利”,这也许就是“音乐厦门”带给公众最好的礼物。
与两岸年轻人在一起
作为靠自己摸索出来的第一代独立音乐人,杨慕老师一直身体力行做一个给年轻创作人“开窗子”的人。他接触了许许多多两岸的年轻音乐人,特别是高校的学子,让音乐成为了两岸年轻人交流的纽带。
谈及大陆和台湾高校原创音乐的异同,杨老师认为由于几十年来发展的一些差异,他接触到的台湾的创作会更大胆活泼一点,对文化的保留也会更好一些,这一点对于保持音乐市场的多元化很重要。他强调,更重要的一点是,两岸年轻人的音乐正在走得越来越近。
音乐走得越来越近正是两岸年轻人交流的一个缩影,通过音乐的方式,被联结在一起的还有年轻一代对于两岸共同文化的认同。杨慕老师发现,他的学生们不光能唱在一起,更能开心地玩在一起,更有三对早已结成良缘,跨越海峡的甜蜜羡煞旁人。
久居厦门,杨慕老师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厦门人,而对于两岸的和平统一,他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希望自己能尽一份力。看到身边的两岸年轻人毫无代沟地相处和交流,他更加坚信文化的关联无法斩断。
大陆经济的腾飞和实力的崛起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了更多的条件,不过从一个本地公民的角度,杨老师也坦言公众素质的提高是如今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国家硬实力得到提升之后,软实力的提高才能给人带来更多归属感和温暖。当公民素质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社会的人文关怀更为彰显的时候,两岸走在一起也会是必然的潮流,质疑和反对也才会不攻自破。
空
白
杨慕老师的纯粹音乐就像是给厦门这座城市的情歌,希望这熟悉乡音中的情歌能够唱给对岸,声声不息。
台轰情报局
输入
图文 | 邹文雪、张一诺
编辑 | 张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