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可关注我们
每天早上7点 聆听自己的音乐
「鸡汤还是要有的,万一你因它而改变了呢?」
二胡与琵琶相结合的《绣荷包》
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华广生编撰)中的《绣荷包》,共十二段,是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词版本。"绣荷包这一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与历史标志,更是区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华。
《绣荷包》大联唱
陕西、山东、四川、云南四个地方的《绣荷包》大联唱,这个视频很珍贵哦。
第一类是未出嫁的姑娘们,背着人暗暗绣制荷包送给意中人,表现了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类词曲有的温柔内在、细腻含蓄; 有的感情奔放、大胆热情; 有的天真活泼、欢乐俏皮。犹如不同性格的女子各自表达着自己的情思。
第二类反映年轻的汉子走西口( 指内蒙西部大青山一带) 做工,妻子为他绣制荷包表达思念之情。旧社会,由于地主阶级剥削或遭荒年,陕甘宁一带或华北诸省的农民苦难深重,只有丢下妻儿老小到口外谋生,有的能活着回来,也有的在外贫困而亡。
第三类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的只反映爱情故事但不直接表现思念之情。
在一首首动人的歌曲里,寄托着民间巧女们的心手合一的情感,绵长动人。这种独特民间工艺与歌唱的巧妙结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舞台上闪烁着独有的光芒。
这是一个让音乐发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