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教学研究】长诗讲授“四得”法:情感体验与艺术鉴赏兼得 ——以带序长诗《琵琶行》为例

【教学研究】长诗讲授“四得”法:情感体验与艺术鉴赏兼得 ——以带序长诗《琵琶行》为例

2022-07-02 03:30:29





 
 


长诗讲授“四得”法:情感体验与艺术鉴赏兼得

——以带序长诗《琵琶行》为例

高中语文哪些篇目最难讲?长诗。

长诗该怎么讲?是抓到一方面就开始分析吗?这样的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时可能会挂一漏万,无法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又感觉很难有序地推进课堂。那么,这样的篇目究竟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讲法呢?在此,笔者以不揣冒昧之笔,分享一下自己对这篇课文的一点点浅薄的看法:四得法。现以《琵琶行》为例。

这篇课文名为《琵琶行》,自然与琵琶有关;而且琵琶女一共三弹琵琶,每一次都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整体感知音乐与情感志向的关系,引入了《史记》中记录孔子学琴的一段文本: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这一段文字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孔子对音乐的深入理解经历了一个“得曲—得数—得志—得人”(形式—技巧—意境—作者)的过程。那么,在唐代,也有一位诗人三次听琵琶曲,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1.得曲


学生阅读小序,搞清楚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遭遇,他们是怎样通过琵琶联系起来的:

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

        —闻琵琶声,有迁谪意

        —作《琵琶行》

(被贬官,离开京城)

琵琶女—年长色衰为商人妇

        —流落九江,有京都声

        —弹琵琶曲

(被遗弃,流落江湖) 

2.得数


学生开始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读熟乃至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之后,开始探究以下的问题:全诗琵琶女一共弹了几次琵琶?分析其起因、现场效果及效果成因。

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应该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了:

1.无聊:闲弹—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偏远之地有佳音

2.表演:炫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客人面前展才华

3.感动:酬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天涯沦落酬知音 

3.得志


接下来学生开始讨论:三次演奏效果均不同凡响,不过你最喜欢哪一次演奏呢?

1.忽闻水上琵琶声,观众于“醉不成欢惨将别”中获得极大安慰,故是最佳演奏(从应景上而言,是最佳演奏)(略写)

2.前奏:饱含情思,以乐倾诉。(主观感觉)

    第一乐章: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第二乐章:冷涩凝绝,幽咽阻滞

    第三乐章:高亢激越,铿锵有力

    曲终:收束有力,戛然而止(从技艺上而言,是最佳演奏)(详写)

3.感动,发自内心地演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感染力极强,是最佳演奏。(略写)

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感悟到音乐的魅力、音乐与情景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很好地鉴赏了三次演奏,完成了情感体验与艺术鉴赏兼得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这三次演奏都感动了作者白居易,那么真正感动白居易的原因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沦落(第三自然段):从技冠京城到下嫁商人,孤独漂泊,身世可怜

白居易沦落(第四自然段):从才华横溢到因言得祸,寂寞凄凉,卧病村居 

4.得人


给学生展示: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 ,曾积极兴修水利 ,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 ,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 ,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琵琶女:

当年:艳盖群芳,技压京城,粉丝众多,金钱无数

现在:年老色衰,门前冷落,下嫁商贾,晚景凄凉

白居易:

当年:诗酒为朋,少年得志,高朋满座,丝竹宴乐

现在:谪居卧病,送客惨别,孤独寂寞,燕乐断绝

 

【鉴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评曰“以江月为文澜”,再次阅读全诗,找找这首歌中出现的“江”“月”,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

别时茫茫江浸月—以动衬静,江月迎接琵琶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凝固延续了琵琶声的感染力

秋月春风等闲度—用美景快进了琵琶女的青春

去来江口守空船—在来来往往的分别中折磨着

绕船月明江水寒—映射琵琶女下嫁商贾的凄凉

春江花朝秋月夜—用美景反衬了白居易的寂苦

【鉴赏】写琵琶语之难:将流动的听觉转换成静止的视觉

感悟视觉之美

聆听音韵之美

激发想象之美

营造留白之美

【拓展】在唐文化视野下审视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和歌之行为

【资料】《唐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唐律疏议》卷二十六杂律上:买奴婢牛马……等依令,并立市券,而和市卖。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忠义下》记载:(张)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

《容斋五笔》: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纲虽于此为宽,然乐天曾居禁密,且谪居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尔。

【小结】《琵琶行》独树一帜的艺术之美、情感之美,对人个体本身的尊重超越了阶级、身份和性别。

【作业】学生根据诗歌改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资料提供】

杨慎:“枫叶荻花秋瑟瑟”,此句绝妙。枫叶红,荻花白,映秋色碧也。
苏舜钦:“夜深忽梦少年事,觉来粉泪红阑干”,此联真佳句。
陈洪绶:十分情十分说出,能令有情者皆为之死。
《唐贤小三昧集》: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泣。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笔意鲜艳无过白香山者。
《唐宋诗醇》: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意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朱子语类》:白乐天《琵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
《唐诗援》:初唐人喜为长篇,大率以词采相高而乏神韵。至元、白,去其排比,而仍踵其拖沓。惟《连昌宫词》直陈时事,可为龟鉴;《琵琶行》情文兼美,故特取之。
《批选唐诗》:以诗代叙记情兴,曲折婉转,《连昌宫词》正是伯仲。

《唐诗镜》:乐天无简炼法,故觉顿挫激昂为难。
《唐诗归》:钟云:以此说曲罢,情理便深(“水泉冷涩”二句下)。 钟云:唤醒人语,不怕说得败兴(“门前冷落”二句下)。 钟云:止此妙,亦似多后一段(“同是天涯”二句下)。

《唐诗解》:《连昌》纪事,《琵琶》叙情,《长恨》讽刺,并长篇之胜,而高、李弗录。余采而笺释之,俾学者有所观法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汝询日:此乐天宦游不遂,因琵琶以托兴也。“饮无管弦”,埋琵琶话头。一篇之中,“月”字五见,“秋月”三用,各自有情,何尝厌重!“声沉欲语迟”,“沉”字细,若作“停”字便浅;“欲语迟”,形容妙绝。“未成曲调先有情”,“先有情”三字,一篇大机括。“弦弦掩抑”下四语总说,情见乎辞。“大弦”以下六语,写琵琶声响,曲穷其妙。“水泉冷涩”四语,传琵琶之神。“银瓶”二语,已歇而复振,是将罢时光景。“唯见江心秋月白”,收用冷语,何等有韵!“自言本是京城女”下二十二句,商妇自诉之词,甚夸、甚戚,曲尽青楼情态。“同是天涯”三旬,钟伯(敬)谓:“止此,妙;亦似多后一段。”若止,乐天本意,何处发舒?惟以沦落人“转入迁谪,何等相关”!香山善铺叙,繁而不冗,若百衲衣手段,如何学得? 陆时雍日:形容仿佛。 又日:作长歌须得崩浪奔雷、蓦涧腾空之势,乃佳;乐天只一平铺次第。

《网师园唐诗笺》:为下二段伏线(“醉不成欢’:二句下)。 即声暂歇时言(“此时无声”旬下)。 应首段作一束(“惟见江心”句下)。 映上重作一束,为文章留顿法(“绕船月明”旬下)。 双收上二段,转到自己(“同是天涯”二句下)。 自叙踪迹与起处相应(“其间旦暮”句下)。此诗及《长恨歌》,诸家选本率与元微之《连昌宫词》并存。然细玩之,虽同是洋洋大篇,而情辞斐叠无伦,元词之远不逮白歌。即此与李毫州之悲善才,并为闻琵琶作,而亦有仙凡之判,醐不但以人品高下为去取也。
《岘俯说涛》:《琵琶行》较有情味,然“我从去年”一段又嫌繁冗,如老妪向人谈旧事,叨叨絮絮,厌读而不肯休也。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