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10个最难读的常州地名,常州人也读不对

10个最难读的常州地名,常州人也读不对

2022-06-15 03:43:13



常州的历史悠久,很多地方的名字都有着文雅的典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常州人,面对前人的智慧,小编自叹弗如,只想扶额问一句:“这地名咋这么难念?”小编罗列了其中几个“说不出口”的地名,看看你认识几个?


圩[wéi]塘


“圩”读[wéi],本意是中国南方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然而有另一种说法道,“圩塘镇”由原本的“于塘村”易名而来,所以很多常州当地人仍读作“yú”。


舣[yǐ]舟亭


位于东郊大运河畔,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来常泊舟处,南宋时已建亭纪念。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在此基础上建过“万寿宫”,并重修舣舟亭。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解放后重修并建园为“东郊公园”。此处林壑蔚秀,水石清奇,大运河绕亭东流,为江南名亭。


柏[bǎi]花楼

位于城西,南接茅司徒巷,北通荷花池,为明代兵部尚书陈洽所建,又称陈家花园。楼建园内,高达数丈,故又称“百尺楼”,是陈洽当年的读书处,巷名一直沿用至本世纪初。


[bì]箕[jī]巷


在朝京门外大码头,新桥弄内,沿运河北岸。明正德十四年起,毗陵驿即设于此,因旧时巷内商店兼售宫花、梳篦,故称花市街。附近有接官亭和驿馆皇华馆,相传清代进贡的宫篦、名篦在此采办,乾隆帝南巡在此改“花市街”为“篦箕巷”。


[jiāo]莆[pú]巷


此巷方志早有记载,由来不详,称此地原为隋代司徒陈杲仁(陈司徒庙)的后花园,后因庭院荒芜,茭类莆类植物蔓生,遂有此名。巷内西部还有花椒园,为邑人种植菜蔬之地,后有商家在此购地置屋,绿荫成片,花木掩映其间。


娑[suō]罗巷


与局前街博爱路连接,此地原称锁龙巷,相传巷内曾栽有娑罗树,以盛开娑罗花而得名。该树相传产自印度,。娑罗树能给人们带来“佛家见,常生明”、“月中桂,常绿荫”,明永乐年间传入中国,此地开始种植,始有巷名。


斛[hú]搅巷


位于和平南路与正素巷之间,与头条弄、二条弄、留余里相遇。斛搅为旧时的量具,旧时这里巷内的居民都从事制作量具业的,所以此巷名来源于量具业。


[wéi]墩[dūn]


圩墩遗址在戚墅堰南岸。五千多年前,此处已形成了一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它的范围有十万平方米以上。1972年开始在这里先后进行三次发掘,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玉器等制作的各种工具。说明常州此地缘故即有人类在这里生产、生息繁衍。


万绥[suí]


古名为东城里,因位于武进故城之东而得名,为“齐梁故里”。汉丞相萧何后裔萧整于大兴元年(318年),由山东兰陵侨居于此,称这里为南兰陵。梁太平二年(557年)改为兰陵。宋时已称“万岁镇”,齐文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建都于此而得名。明清时期改名阜通镇,清末亦名万税,后改为万绥。


[bǔ][yì]桥


卜弋桥,始建于元代初年。因卜弋有美丽的“卜弋望仙”神话传说,元代元统年间(1333——1335年)曾名为望仙桥。单孔石拱桥,横跨在鹤溪河上,渔舟翩翩,桃柳成荫,为旧时常州城西八景之一,称“卜弋云溪”。




↓↓↓点击
阅读原文
5折抢购常州淹城春秋乐园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