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路,
经过千百年历史风沙的吹磨和雕刻后
才浮现出它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厚重脉络;
有一个人,
心无挂碍上下求索突破万难走过这条路后
才修得佛法大义讲经于芸芸众生。
今日回溯历史,
让我们再一次踏上那条人们称之为
“丝绸之路”的大道,
追寻那位叫玄奘的法师。
初心,让我在创作路上不断前行
姜莹与她的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
新理念·民族器乐剧
中国戏曲、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此外,意大利歌剧、英国舞剧等各类剧目也在人类戏剧史、艺术史、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至今影响深远。能够吸引人们一次次走进剧院的,也许不仅仅是那情节曲折跌宕,看后荡气回肠的故事,更源于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此次,中央民族乐团推出世界第一部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在调动我们好奇心的同时更是抛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民族器乐剧。
《玄奘西行》以玄奘在求取真经路上的种种际遇为线索来讲述故事,但用民族器乐串联剧情始末这种形式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部剧,走进这部剧,也许身兼本剧作曲、编剧、总导演的姜莹能够带着我们细细解读。
民族器乐剧,即以乐器为主题贯穿整部剧,呈现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它打破以往民族音乐会中以音乐本体作为单一欣赏对象的形式。中央民族乐团之前也推出过两部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和《又见国乐》,这两部乐剧的结构都是由一个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将整部剧串联起来,并不是整部剧讲述一个故事的剧目结构。而此次“民族器乐剧”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创新,也是对“戏剧”这一概念的有力补充。
新创作·《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创作灵感的闪现来自《又见国乐》全国巡演之时,在姜莹的潜意识中仍隐藏有许多自己迫切去表达的理念和内容,如果可以像西方歌剧那样,用民族器乐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会不会使音乐表达更具张力,又会不会是自己创作生命中的一次巨大挑战?于是姜莹便下决心要做好这样一部民族器乐剧。而这次,姜莹不仅担任了这部剧的作曲工作,更担任了编剧和总导演的职务。
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构思,姜莹便投入创作。她试想将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繁荣的音乐文化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来展现,思来想去,大唐高僧玄奘求经之路最为合适。在创作时,音乐与剧本中所涉及到的台词、情节设置、戏剧冲突几乎同步进行,音乐根据剧情的发展来构思,剧情通过音乐的表达来完善。由于是器乐剧,整部剧仍以器乐为主,戏剧为辅。姜莹选择了如笛、箫、箜篌、琵琶、古筝、二胡、唢呐等常见的民族乐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西域乐器和敦煌复原乐器。据不完全统计,《玄奘西行》几乎囊括了丝绸之路上百分之九十的民族乐器。
为了让各个乐器在剧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特点,姜莹在每一个人物的安排和每一幕剧情的设置上细致全面地进行考量,以乐器设定人物形象、布局故事情节,适当突破民族乐器在人们思维定式中的演奏模式。如第三幕“一念”中,为了充分表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完整性,在石磐陀与玄奘两位演员演奏音乐表现剧情之外,在舞台的另一方设置了另外一个窗口,由剪影的方式来表现石磐陀和玄奘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同时也避免打破音乐表现人物心理发展状态的连续性,使戏剧冲突在基于整体表演效果上得到合理安排。又如在第四幕“潜关”中,以大鼓和埙等打击乐来表现驰骋于沙场上将士英勇无畏的风貌和边关大漠长河的荒凉壮阔之景;在第十二幕“祭天”中,琵琶不仅仅作为乐器出现,而是作为一种乞雨法器出现在女神手中,改变了人们定格于敦煌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和江南丝竹中窈窕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刻板印象。
在整部剧中乐器担任载体,如何使音乐得到完整且完美的表现,作为作曲家的姜莹与乐团和台上演员的沟通就十分关键。姜莹谈及这一话题时说道:“我首先会告诉演员某段音乐在这里所表现的内容和人物在某段场景中的心理状态。比如玄奘是佛门弟子,他的情绪便会相对内敛,而不是一种彻底外化的表达。其次,我会与演员们在音乐技术层面上,从音乐进行的速度,某一场景中的演奏需要什么样的感觉、在某一冲突到达极致时如何把控好音乐的表现力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沟通。”
单纯从音乐角度来说,《玄奘西行》这部剧让人不难想到姜莹之前的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丝绸之路》。两部作品在历史背景上与音乐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沿着同一条多元文化碰撞的道路展开音乐创作。但就其音乐风格来讲,《丝绸之路》所表现出的西域风格更为典型,西域风味更为浓郁。而《玄奘西行》却容纳了更为丰富的民族音乐内容,如汉族音乐元素、印度音乐元素等等,而西域音乐元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此说来,《玄奘西行》在音乐内容的呈现上更具多元化。
《玄奘西行》不仅包含了汉族音乐、宗教音乐,还有维吾尔族音乐、塔吉克族音乐、哈萨克族音乐、印度音乐等。在大历史背景下,多重地域跨度和多元音乐文化无疑为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姜莹在采风中的种种所得也成为日后创作的不竭源泉。她曾随乐团成员前往敦煌、新疆采风,当地民间音乐家的演奏提供了其创作的丰富素材。在《玄奘西行》第六幕“遇险”中,男歌手的维语唱段便是根据新疆十二木卡姆中的音乐而作;“雪山”这一幕的设置也源自采风途中姜莹见到雄伟壮丽的雪山后心生震撼……采风的条件虽然艰苦,但能源源不断地有所收获,使创作更加丰满,姜莹也深感欣慰:“采风所得并不是灵感在当时当地的迸发,而是经过沉淀后由心而生的。”可以说,《玄奘西行》的音乐汲取了多地域民间音乐养分,是扎根在传统的多民族音乐土壤中一次锐意创新与历史性的突破。
新尝试·编剧 导演
《玄奘西行》有它宏大的历史背景,创作之初对史料文献的研读是十分必要的。姜莹也去翻阅了如《大唐西域记》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有关的书籍,希望能够加强对剧中每一个人物的把握和认知,使人物的塑造更加立体,也能够让剧情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而整部剧又并非完全是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剧中出现了很多幻境场景,如玄奘幻想中的极乐世界、部落的异教徒、营救玄奘的苍鹰,祭天中出现的女神等,虚实结合的故事情节给整部剧笼罩上一层神奇色彩,是姜莹以理想现实主义的笔法创作的一部民族器乐剧。
姜莹在此次《玄奘西行》中还担任总导演,作为导演要与各个主创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在服装造型上,为了能够达到自己心中对剧中人物形象的要求,姜莹曾与两位服装设计师沟通多次。龟兹的服装风格、高昌王的华丽造型、王后所戴的那顶带有猫头鹰羽毛的帽子等等,都是姜莹反复查阅史料,了解了各民族服装在唐代时的风格特征后而制作的;第十幕“雪山”中出现的鹰人那张开双臂时如苍鹰振翅般的造型,则是姜莹心目中鹰人应该有的形象。
此外,与多媒体工作人员的沟通工作更是繁复之极,剧中出现的各种符号、造型都是姜莹与多媒体工作人员经过不下二十次的沟通后设计出来的;由于在一首乐曲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播放不同段落的多媒体,为了音乐和多媒体的完美配合,严格控制多媒体播放的准确性,姜莹在每次演出时都会在多媒体播放台旁指导工作人员的每一步操作。
在谈到第一次担任编剧和总导演两个职位的感受时,姜莹说道:“这次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不同行业的辛苦,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其他职业的工作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任何行业中你要做出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的打磨中将最终的成果完善并竭尽所能将其推向极致。”
新收获·感受
《玄奘西行》从酝酿到创作再到如今与观众见面,将近两年时间,各种心酸与艰苦姜莹自是别有体会。在近来的试演前期的工作中,姜莹每天早出晚归,在剧场中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协调沟通,但是比起之前漫长的创作过程,那种没人依靠、没人给出建议的迷茫、彷徨,不止一次带给姜莹困难和挑战。但是,一切迷茫和彷徨终将随着她对于创作执着的信念和面对困难毫不退却的决心而灰飞烟灭。采访的最后姜莹笑着说:“我现在非常理解吴承恩笔下的唐僧为什么要经历那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其实,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就应该有一种如玄奘般执着的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没有简简单单的成功,只有跨越了一次次的坎坷,历经百般磨难,才能最终到达理想的制高点。”
小结
《玄奘西行》这部剧开发出了民族器乐表演的新途径。民族器乐剧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对于戏剧这一定义的补充,而民族器乐剧将成为日后民族器乐艺术表现形式的新范本。它打破了民族器乐以往音乐会的演出形式,将民族器乐与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本结合,以器乐为主体,在具备极高音乐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戏剧性与叙事性。此剧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将跨地域的多民族文化融汇其中,在当今文化交流的层面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突显出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
《玄奘西行》虽然以徒玄奘求取真经为故事蓝本,但透过人物本身的身份限定,我们仍然能够一窥宗教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玄奘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与他内心所持有的坚定信念和他自身对的信仰密不可分。正是在这种信仰的驱使下,玄奘才得以取经归来。他克服的磨难不仅仅是险恶的自然环境和路途中穷凶极恶的匪徒,更多的是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挂碍,战胜心魔才得以修成正果。而玄奘身上这种信仰和精神正是当今人们所需要的,也是和谐社会所提倡的。
这条玄奘求取真经的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路。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华夏文明相互融合。人类历史的一次次进步与发展不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次次碰撞的结果吗?而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中的分支,也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玄奘西行》这部剧所展示的各民族乐器让我们目不暇接,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在这路上相遇,随着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感谢能够有这样一部剧,让我们仍然能够在一千年以后看到各个民族优秀灿烂的音乐文化和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听到那遥远的来自中古的声音。
关于《玄奘西行》
、财政部立项的重点项目,由中央民族乐团制作,中南集团全年总冠名。
这一次中央民族乐团不拘泥常规民族器乐表现形式,以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将舞台表演和乐器演奏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故事性叙事方法讲述亚洲家喻户晓的玄奘西行故事,和中国音乐的前世今生,展现耳目一新的多民族音乐魅力。
剧目由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担任作曲、编剧、总导演,由“大乘天”、“佛门”、“一念”、“潜关”、“问路”、“遇险”、“极乐”、“高昌”、“普度”、“雪山”、“故乡”、“祭天”、“菩提”、“那烂陀”、“如梦”、“大唐”、“归一”十七个章节构成。彰显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印度等风格特征的音乐文化,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音乐在历史的陶冶、沉淀、融合中兼收并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元文化特质。
依托于“丝绸之路”上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中央民族乐团立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放眼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开拓性地颠覆传统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在全球首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表达。它一定是中国当代最有文化代表性、创新能力的文艺舞台表演形式。
其中高度凝练的“玄奘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继续前行”的有力注脚,激励走在“”上的国人,不畏艰险,奋发向前!
《玄奘西行》全国巡演日程
中央民族乐团《玄奘西行》全国巡演日程
城市
演出时间
地点
北京
7月7日-12日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成都
9月4-6日
锦城艺术宫
北京
9月18-20日
国家大剧院
上海
10月8日-11日
上海文化广场
苏州
10月13-15日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
南京
10月21-22日
南京保利大剧院
西安
11月7-8日
陕西大剧院
青岛
11月25-26日
青岛大剧院
郑州
11月30日-
12月1日
河南艺术中心
天津
12月9-10日
天津大剧院
济南
1月18-19日
山东省会大剧院
广州
18年1月26-28日
广州大剧院
深圳
1月31日-
2月2日
深圳保利大剧院
南通
2月26-27日
更俗大剧院
武汉
3月24-25日
琴台大剧院
杭州
3月29-30日
杭州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