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长河 | 婉丽妩媚昆山腔
何为昆曲
昆剧,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找你
起源
元末明初,昆山一带已经流行以当地方音为基础的南曲,称“昆山腔”。“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在明代万历之前,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
明周玄炜《泾林续记》记载:朱元璋曾召见昆山老人周寿谊,并问:“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魏良辅《南词引正》也说:“国初有昆山腔之称。”说明昆山腔在明初已为朝廷所知。据明代苏州书法家、词曲家祝允明(卒于嘉靖五年)《猥谈》记载,昆山腔是南戏的四大声腔之一。
发展
约在嘉靖初叶,江西南昌人魏良辅认为当时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无意致”(行腔简单,或节奏拖沓),于是在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的协助下,与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以及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等人一道,为其革新,使之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腔曰‘昆腔’,曲名‘时曲’”。
成形
嘉靖末年,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梁辰鱼“考订元剧,自翻新作”,写作了《浣纱记》传奇,并第一次将昆曲搬上舞台。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以此为发端,昆曲便以昆山和苏州为起点,迅速地传播到南北各地。
兴盛
万历以后,昆曲流行的地域逐渐广阔,在全国形成了以苏州、南京、杭州和北京为据点的四大中心。 昆剧的兴盛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昆剧不断地兼收并蓄,对“北曲”逐步改造适应,使之成为“北曲南唱”,昆曲的繁盛时期,拥有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和戏班。
衰落
昆曲从晚明开始式微,到清代中叶已转入衰落时期。许多原来的优点发展到一定阶段便转而成为缺点 。至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北京的梨园子弟学戏,在同光年间尚是昆乱并学,到光绪庚子之后,则专学皮黄了”(梅兰芳)。
新生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改政策的出台,昆曲出现了复兴的局面。1956年国风剧团的《十五贯》晋京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京华争说《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的成功,,但它的成功,对昆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时剧场
已是初夏,明晃晃的日头透过叶隙,密密地筛下来,又轻巧地把雕花木窗推开一条缝儿,溜进屋里,落在少女艳红的裙角上,明明暗暗,斑斑点点。这套服饰实在是繁琐厚重,此时虽算不上很热,但折腾了一早上,少女的额上也已经沁出了密密的一层汗珠。推开半掩的窗,柔柔的风携着融融暖意扑面而来,不凉,却也让少女顿觉清爽。远处,隐隐有吹吹打打的声音传来,是迎亲的队伍吧,可转瞬又随风逝了,大抵是听错了吧,这深深庭院,哪里就能听到外面的声音了。
(一)
“尚泉兄,久闻令爱温淑娴雅,今日在下冒昧登门,实乃犬子倾慕令爱已久,万望贵我两家结两姓之好,不知尚泉兄意下如何?”
这前厅陈设简单,却透着风雅别致,更难得是寻常物件的摆设,都别有一番韵味在其中。说话的是一中年男子,瞧着周身的气派,必是一方富庶人家。对面的男子,身量清瘦,虽则瞧着尚正当年,实则五十有余,已过知天命之年。男子名魏良辅,字尚泉,原籍江西豫章,后寓居江苏太仓南关,善歌唱,酷爱声曲艺术,尤善昆山一带的小曲名“昆曲“,在苏州城内久负盛名。有女亦善歌,诸贵争求之。可这魏良辅,却屡屡虚与委蛇,终也没个准话。
魏良辅略施一礼,“李兄盛意在下心领,小女愚钝,在下只恐委屈了令郎啊。”眼见那李姓老爷急着接话,又抢先接下去:“况在下随心惯了,家教也不若贵府严明,这婚姻之事虽由父母做主,私下里,也必得询问小女的意思一二啊。”李老爷听魏良辅此话,心下苦笑,心知这便是婉拒了,倒也不好再纠缠下去。两相又恭维寒暄了一番,便寻个由头告辞了。
魏良辅亲自将李老爷送至正门口,然后自己慢慢折回,脸上看不出表情,心里却暗自思忖,自家女儿确实到出嫁的年纪了,这一二年往来求亲的也不少,这些人多乃一方大家,也算得上非富即贵了,怎么看也不算委屈了自家女儿。
只是他有自己的顾虑,自己唱昆曲也有一二十年了,这些年自己结和南腔北腔特点,又吸收弋阳、海盐、余姚等声腔长处,锐意革新昆曲唱法,也算小有成就,只是,自己既以春秋晋国师旷自期,必不会满足于此。然近年自己年岁渐长,隐有力不从心之势,膝下又无男丁,便难免寄希望于未来的女婿了。这些富贵之家条件自然是好,只或家学不深、土财主之辈,或规矩甚严,小女若嫁,女婿必也不能一同致力于昆曲了。
“真的没有合适的人吗?”魏良辅自语,忽的紧蹙的眉头一展,其实有个人,他倒是属意已久了。
(二)
魏良辅是在街头偶然遇见张野塘的,那日途经太仓,忽闻有人放歌,歌声奇异,竟与自己寻常所听不同,于是留了心,想站住细听片刻,谁知这一听便入了神。长年累月和乐曲为伴,魏良辅几乎是下意识地觉出了这放歌之人的技艺之不凡,当下按捺不住,便立时上前,得睹此放歌之人真容。二人同好,交谈也容易些,不多时,便已熟络。
此后数日,魏良辅常与此人会面,相谈甚欢,渐渐地也互相了解。此人名张野塘,河北人,因罪发配至苏州太仓卫,素工弦索。这张野塘久闻魏良辅大名,今乃得见,自是喜不自胜,每见面必先请教一二。魏良辅呢,既有赏识之心,又存了提携之意,二人亦师亦友,常讨论昆曲演变之法,每酣畅淋漓,几忘时日。
这人虽因罪至此,但相处下来,却实乃敦厚稳重之人。细细思忖之下,魏良辅越发觉得这张野塘是合适的人选,至于家世,自己向来也不甚在意这些。不过此时说这事还为时尚早,自是要探探野塘的口风,免得老头子自己一厢情愿,白白忙活。
正想着,可巧,张野塘来访。魏良辅迎出厅门,掩不住的笑意:“野塘来了,来来来,快进屋。”
见过礼之后,张野塘也不多言,直奔主题:“魏先生,小子冒昧前来,乃是因前日忽得灵感,昆曲改良仅从吐字唱腔等方面着手怕还是单薄了些,这器乐一层,也举足轻重。”“哦?莫不是野塘已有主张?”魏良辅连忙追问,眉宇间掩不住的欣赏。张野塘起身:“小子琢磨数日,谱一新曲,特请魏先生指教。”
(三)
“客官,客官,您要的热水我给您送上来了。”小时被敲门声吵醒,揉了揉眼睛,一时有些懵。自己离开天福茶楼已一月有余,前几日跟父兄报备,来这苏州城“采风”,今日近晚膳时分才到。随意寻了家客栈住下,吩咐了小二送热水,自己倒先眯了一觉,想是累极了吧。
自己做梦了吧,这梦好生奇怪,看那陈设服饰不知是何年月,反正必不是本朝。那二位先生想必是唱曲儿的,那年岁长的记不清面貌了,那年轻的长相,自己倒是印象挺深的,也没有因为梦醒了就很快忘了。还有那个穿嫁衣的姑娘,想来是那魏先生的姑娘?在梦里只闪过一个片段,也没瞧着脸,倒是让小时好奇的紧。
“客官?水我给您放这儿了,您要是没事我就去忙了。”小二见小时开了房门不说话,倒愣在那儿不知想些什么,遂出言提醒。“啊,好好,辛苦你了。”小时回过神儿来,随口应着,目光瞥过这小二,不由得怔了怔——
这小二,长得倒有七八分像那张野塘啊。
(未完待续)
【声明】“小时剧场”板块所有情节均为虚构,但时代背景及技艺发展状况等均遵循基本史实,如有疏漏之处,敬请指正。
燕都创造未来
我们创造燕都
时间线整理 | 王肖
文案、排版 | 臧蓓蕾
审核 | 刘洋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