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前演讲,学生介绍“琴”字。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我隐约记得“琴”是形声字,上头二“王”组成“珏”,以玉器相击之声拟琴音,作形旁;下面的“今”,作声旁。
待学生把“琴”字古文写在黑板上,在座学生忍俊不禁。
这太像兔斯基表情包了,有木有!
我没见过古琴,但细细观察过古筝,这字形,不正是这类乐器侧视图的抽象画法吗?
琴面两端低,中间高,甚至连琴身之下的支架都被画了出来。最妙的是,弦和柱用并排的两个“王”字表示,真是奇思妙想,惟妙惟肖!
但问题是,古筝有柱,古琴并没有柱。然则“琴”字上二“王”之横从何而来?
凭借不甚丰富的音乐与物理常识,也应该知道,弦的长短影响音高,像古琴这般七根长短相差无几的弦,怎能发出天籁之音?
我注意到古琴琴身下端的白色标记点,会不会是以手指按住相应位置,以充当柱?网上一查,果真如此。
由是可知,“琴”最初写作“珡”,是个象形字,“瑟琵琶”三字皆从“珡”,形声字。
刚学过的《琵琶行》,即将要学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都能由这个字产生联想,汉字是多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