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杨氏
一、河东杨氏的来历
山西旧称河东的文献,至迟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年间。《左传.成公十一年》:“泰伯.......使史颗盟晋候于河东。”《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辞海记载:河东:1、古地名。战国、秦、汉时指山西省东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本区位在黄河以东而得名。2、郡名,秦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移治所蒲板(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辖境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蒲州为河东郡。产池盐;历为军事上控制关中的门户。宋时设河东路,治所在太原市,辖长城以内山西全境,设河东李度使。元废。
据汉书写,公元前140年前,汉武帝重新划分全国为13郡,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长城以南,太行山西部为河东郡。从隋始,河东郡下辖九府十六州一百零单八县。
凡与中国、中华民族有关的总称谓,其原始意义几乎无一例外地起源于河东。
1、河东,最早称“中国”。
《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解释说:“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曰:“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释》说:“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原来,“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是指“京师”,即帝王建都之地,而史传最早的帝王尧、舜、禹都建都于河东,所谓“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是也,故历史上最早称作“中国”者只能是河东这块宝地。
2、“中华”之“华”出自河东。
中国称为“中华”;中国人称为“华族”、“华人”、“华裔”。据著名“古史辩”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及其弟子刘起纡教授考证,“华族”是由于先民居于华水、华谷而得名。《水经·汾水注》曰:“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经一故城西。”刘先生断言,正是由于住在华水流域的先民最先自称“华人”,其它部族人们也称他们为“华人”,沿袭下来便有了“华”的名称。这华水、华谷位于何处呢?就是今稷山县化峪镇一带。化峪即“华谷”,今称“黄华峪”;至于“华水”,则由于气候变迁早已干涸,不复存在了。
3、“华夏”之“夏”亦指河东。
4、“唐人”之“唐”源于河东
海外称华人为“唐人”,称大陆为“唐山”。此称始于唐朝。因李唐王朝盛极一时,声誉远播海外,各国均称华人为“唐人”。而“唐朝”之“唐”又源于太原。高祖李渊任隋太原留守,太原古称“唐”,故袭封唐国公,后代隋而立,国号为“唐”。而据史家考证,太原之“唐”实则又系由翼城叔虞所封之“唐”讹传而来。故以此推论,则称华人为“唐人”之“唐”,亦当起源于河东。
5、“冀州”之“冀”亦在河东
中国上古分为九州,曰: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蓟。而九州之中心则在冀州。《路史》曰:“中国总谓之冀州”。顾炎武《日知录》曰:“古之天子(尧、舜、禹)常居冀州,后人因以为中国之号。”冀州在哪里?《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王炎《禹贡辨》云:“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名州。”说的是冀州是由晋境内一个叫“冀”的地方而得名的。这个“冀”又在哪里?就在今河律市。《水经·汾水注》曰:“汾水过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当然,随着夏文化圈的扩展,冀州在地理上涵盖的范围就更加扩大了。
(二)考古的成果:
在华夏文明的史前期,河东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地带,沉淀了极其深厚的原始文化层。
1、西侯度人是中国土地上最早的居民,是世界上最先懂得用火的人。
位于黄河岸边,芮城县境内的西侯度文化遗址,是一处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这个遗址说明,早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我们先民生存,这是迄今已经知道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最早的居民,也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最早的居民。这里发掘的石器为人工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这说明西侯度人已开始用石片加工制造工具,这是世界上最早用石片 加工技术的标志。这里还发现了人们用火的遗迹,说明180万年以前这里人们已开始用火。过去考古学家认为50万年前的北京人开始了中国人类用火的记录,而西侯度遗址的发现,把中国人类用火历史推前了130万年。这不但是迄今知道的中国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也是世界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与西侯度属同一考古时期的还有云南元谋人、河北泥湾河人等,但无论是工具制造或火的使用,都远不及西侯度人。故考古学家称赞西侯度为目前我国“首屈一指”的古文化遗址。
2、匼河文化、南海峪文化和丁村文化等展示了河东远古文化的延续性和丰富性。
除了西侯度文化,目前在河东还发现有多处原始文化遗址。最著名的是芮城县境内的匼河文化遗址和襄汾县境内的丁村文化遗址。匼河文化遗址是距今约60万年更新世中期的原始居民区。 匼河文化分布得十分密集,范围广泛,证明当时此地古人类是相当繁盛的。这里出土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有其明显的特点,且匼河人也懂得了用火,因而代表了文化的一个类型,故被考古学界命名为“匼河文化”。丁村文化遗址,是距今约10-15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的原始居民区。这里出土的大量石器工具,多采用交互打击等更加进步的制作方法,并且这些石器一般都经过二次加工,这在古代遗址中也是很有特点的。另外,位于垣曲县城西南的南海峪文化遗址,与北京周口店遗址年代相近。位于垣曲县东北的历山大腰细石器文化遗址,是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转化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也是迄今长城以内仅见的一处旧石器遗址。至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则更多,例如临汾的金城堡遗址,襄汾的寺头遗址,夏县的崔家河遗址、西阴遗址,绛县阎家庄遗址,新绛的光村遗址、西尉遗址,万荣的荆村遗址,闻喜回坑遗址,永济的石庄遗址,芮城的坡头遗址等等。
3、河东地区原始文化不但分布的密度较高,而氏对其它地区的原始文化也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据专家考证,西侯度文化与距今约100—60万年间的陕西蓝田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匼河文化与隔河相望的陕西潼关、河南灵宝、三门峡等原始遗址文化面貌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说明他们之间时代相当,且相互有过交往。丁村文化在类型上更接近匼河文化,丁村人又与距今约如万年的北京人有密切的关系;而北京文化与匼河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又较之进步,其源头可追溯到西侯度文化。这些说明,从西侯度文化开始,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以河东地区为中心的中国原始文化网络。
(三)河东杨氏
河东杨氏,从《史记》中看,周朝已有记载,祖居山西省的洪洞县、襄垣、新降、永济等县,河东杨氏原为杨国实际管理者,以邑为姓。河东杨氏的上祖,追述到周朝晋国,始祖杨干,晋悼公八年(前566年)被封洪洞杨国,晋平公二年,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杨干和弘农杨氏上祖杨肸(xi)是同时代人,杨干比杨肸大32岁。
《 汉书·扬雄传》曰:“其先祖出自周伯侨者,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杨,因氏焉。杨国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杨氏或称侯,号曰杨侯。后晋六卿争权,韩、魏、赵、齐,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杨侯,杨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此误以杨侯与杨食我为一人也。《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羊舌四族,叔向食采杨氏, 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及晋灭羊舌氏,而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用修据此,以杨、阳、扬、羊四姓为一,尤误。按杨国即今之洪洞县,本杨侯国。《左氏》女叔侯所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而子云《反离骚》亦云:“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不知其字何以为“扬”?及其灭于晋,而为大夫羊舌氏邑,则食我始见于《传》。而杨朱与老子同时,又非羊舌之族也。阳氏则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皆不可知。晋有阳处父,乃在叔向之前。而楚之阳匄,鲁之阳虎,非一阳也。宋之羊斟,邾之羊罗,非一羊也。安得谓阳为平阳,羊为羊舌,而并附之叔向乎?
综上所述所知,羊舌氏为弘农杨氏的先祖,同时另有扬、阳同为一家并存,秦汉以后,扬统一改为杨,即除了羊舌氏的杨外,仍有杨氏他族宗亲存在,上祖都是晋国始公唐叔虞次子杨杼。同一血脉的微记-----杨氏,成全了天下杨氏一家人的传说。因为氏族是因血缘关系而成立,而民族由地域形成。
北宋杨大雅至道元年(995)十二月作《杨氏族谱》称:“杨氏本姬姓也,晋文公族..”
《后汉书.杨璇传》及《永康志》载,杨茂,河东人,光武时为威寇军封乌伤新阳候。建武中(40)就国传封三世,子孙因家焉。曾孙扶,字圣仪,为武原,杨扶“这武原令”,迁交趾(越南河内西北)剌史,有理能名。二子:乔、璇。乔任尚书,数上书言正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固辞,不听,遂不食而死。璇,字机平,举孝廉,灵帝时为零陵(湖南零陵)太守,三迁勃海(今河北南皮县东北),所在有异政,后为尚书仆射卒。扶墓在今浦江县北十五里鸡冠山上,至今有杨剌史祠。浦江,汉乌伤地,墓祠均在。
《三国志》中关于河东杨氏的记载中:杨奉(?--197),河东人(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河东杨氏始祖杨干的第12代孙。父杨侘(cha),祖父杨空,曾祖父杨茂。后为李傕部将。李傕、郭汜之乱时,为汉兴义将军,护送汉献帝东还。建安元年(196),帝还洛阳,以奉为车骑将军,出屯梁。曹操迁帝许都,奉欲拦截车驾,为曹操所败。乃南奔袁术。功吕布,为布离间,反破术将张勋,擒桥蕤。后为时左将军刘备诱斩。
经查阅有关两个杨奉将军的资料,如果杨家将的上祖杨奉确为兴义将军,就不是汉太尉杨震的五子,而是河东杨氏始祖杨干的第12代孙。杨震五子杨奉“少传父业,博通书经”,为文官,而河东杨奉为武将。杨信火山王的土豪经历和大部分河东杨氏的发展有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令诸候的年代,河东杨奉38--42岁,而弘农杨奉已经95--103岁,可能早已不在世了。
有很多史料不是很精确的,人为修改现象严重,主观造诣很多,为了能攀附高位血亲,以视正统,不惜抛弃原有本色者不尽其数。“天下杨氏出弘农”,就是在这种附名心态下形成的,很多家族家谱中出现了众多的名人名相,而一般的流民散勇从中出走了。另有一种情况,就是自私心态促成,兄弟之中富人修谱,而穷人未有资金,也被取消了入谱资格。在各地的修谱活动中,都出现了类似的历史状况,有很多的支股找不着自己的上祖根系,一是上祖没有修谱,散失祖谱资料,二是各种社会原因,如逃荒、流民、战争、遇害,避灾,不敢声张等因素,失去了重新修谱的基础资料。只好攀龙凤,走高壁,根据传说将自己一支高挂,上靠弘农。
我们的祖先是高官,是我们的荣誉,他们有的是流民,放羊汉,也是我们的骄傲,因为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他们能繁衍出一个家族来,必定有异常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今天的中华振兴事业中,我们不能凭借祖先的功绩生存,因为现代社会已经取消了“世袭”制度,我们不能靠祖先过去的辉煌照耀,而是需要吸取祖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传承先进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建设现代化社会服务。
经查核相关资料,山西省境内的大部分杨氏都不是移民而来,而是根深蒂固,长期生活在山西省的河东杨氏(从汉朝开始,设河东郡,山西省全境,黄河以东,长城以南,太行山西部)。河东杨氏和天水氐族杨氏同时并列于弘农杨氏是全国三大杨氏之一。河东杨氏,现在山西省境内约有五万余人,在山东省有三万余人,浙江杨氏60%为河东杨氏后代。同时,在四川的梓潼、河南开封、江苏杨川、江西南昌,都有河东杨氏后人繁衍居住,在日本,山木、山口姓的人群,他们都说祖先是杨姓中国人,很多的日本山姓人员来我国浙江省寻根问祖。
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河东人,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楚国杨宜(豚尹官,见《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
据洪洞县志:原洪洞县在西周初称“杨”国,因古代杨人生息于此而得名。西周金文的“杨”字形如人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的样子,专家由此推测,古杨人是一个崇祀太阳神的部族。西周初,封周武王次子于此为晋,晋公子为杨侯(另有周宣王之子尚父封杨之说)。据史家考证,古杨人于西周从这里向南方迁徙,辗转至今湖北房县杨子山附近,建杨子国,南齐因在此置杨子县。后又东迁至江苏一带,留下扬州、扬子江等有关地名。在长江下游又与越人杂居,形成了春秋时期的扬越,战国时,扬越人的活动已达岭南,广州市神化传说有五位仙人持谷穗骑五羊创建五羊城的故事,这实际上就是扬越人开发广州的历史反映。如此来说,早在三千年前洪洞县境已经开始移民了,而且比明初移民的范围更远更广。晋献公时将杨侯国灭掉,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曰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汉代学者扬雄在自叙家世时说:“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说明洪洞还是杨姓的发祥地,且古代杨、扬二字通用,杨、扬两姓同出一祖。春秋末,晋国私家势力逐渐壮大,并不断对羊舌、祁等旧贵族发起进攻。前514年,新兴势力灭羊舌氏,将其采邑分为杨氏、平阳、铜鞮三县,以僚安为杨氏县大夫。这是洪洞县境内最早的置县。西汉在此置杨县,县址在今洪洞县东古村(一说在东南范村)。
东魏时出于战争需要,在杨县北25里建屯兵城堡“洪洞戌”,也称“洪洞镇”,洪洞之名从此出现。
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南下霍邑,在经过杨县时,因恶其县名与隋帝姓氏同为“杨”,遂改杨县为洪洞县,乃以古戌洪洞为名。
说到洪洞的含义,地方志记载是,因城南有上古传说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这种解释显然过于牵强。记得郝树侯先生谈到过他的见解,他认为:“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汾河,形容它波涛澎湃。”对此,很多人表示赞同。在古籍中“洪洞”又作“鸿洞”,原意确是形容大水,如《淮南子·原道》:“(水)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有时也形容大风,如汉代王子渊《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绝”。东魏在此设军镇,建洪洞戌,还应该有以洪波之势显扬军威的意味。
二、河东杨氏世系一线图:
------ --- ---- --|
---|杨干---|申杵---楚---宜考--何祈--燕---惕---招质---颗---仲叔--禽------武-------|在---可-----孙 ----可---孙---荣----|缙---?---异----
|孕---(扶凤堂)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
二十五世
二十六世
二十七世
四、河东人物简介:
杨干,(出生于前583年)前565年拜中军戎御。
杨朱,战国魏时人,哲学家,生墨子后,古籍中又称杨子,阳子居,或杨生。其学主张“贵生”,“重已”,“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孟子曰:“杨朱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与黑子“兼爱”之说相反,然同时盛行。故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逃墨必归于杨”,且并斥为异端。杨朱著作传世,其说散见《孟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中。
杨风,杨干第24世孙,,他与雷公、白波等起兵,灵帝不能讨,乃遗使拜杨风为黑山校尉,举孝廉计吏。,风等复举义旗,与黑山、黄龙等义军并肩作战。
杨奉(?--197),与杨风叔伯兄弟,河东人(今洪洞县范村),,后为李傕部将。李傕、郭汜之乱时,杨奉为兴义将军。护送献帝东还。建安元年(196),献帝还洛阳,以奉为车骑将军,出屯梁。曹操移帝许都,奉欲拦截车驾,为曹操所败,乃南奔袁术。攻吕布,为吕布离间,反破术将张勋,擒桥蕤,后被刘备诱斩。
杨丑,杨奉子(?--199年),东汉未,割据势力首领张杨部将。后为袁绍部将,战下邳。建安四年(199年),曹操进围吕布,张杨与吕布相善,欲求之而不能。其将杨丑杀张杨以应曹操,张杨部将眭固遂杀杨丑,次年眭固被曹操所杀。
杨楷、杨政,十六国时流民武装首领,河东人(山西省夏县西北),前秦未(385)苻丕败,收集流民数万保护湖陕之间。
杨贵,河东杨氏34世,杨标之祖,北魏官司吏。正平高凉人(今稷山县人),位县令,官至琅邪太守,生子:猛。
杨猛,邹郡(山西省垣曲县)县令。生子:标。
杨标,字显进,北周将领,稷山县人,北魏武泰元年(528),尔朱荣制造河阴之变,朝野上下率相逃匿,杨标平北海玩蚝,封肥水县伯(食邑三百里)。继随孝武帝入关,进爵为候。西魏大统初年(535年),从宇文泰进攻弘农。进取正平、河北、二降、建州、大宇诸城。从战沙苑,取东雍州。受命镇边,累败东魏军,威名大振,授建川剌史。录前后功,别封郃阳(陕西东部)县伯。,解玉壁之围。因战绩,改封华阴县候。北周保定四年(564),迁少师,出雎轵关,配合大军围攻洛阳。后因狐军深入而不设备,兵败降齐,为时论所贬。
杨异,东汉初农民军首领,河东人(今夏县东北)。浙江杨氏先祖,建武初年(25年),欲率军北渡。船为汉将杜诗焚毁被害,生子:茂。
杨茂,河东人,东汉初将领。(25-27年)为威寇将军,封乌伤(今义浙江义乌市)将阳为候。建武中(40年)转 封三世,后以罪除国,因此家焉。生二子:岑、孚。
杨孚,东汉官吏,官至议郎,撰有《异物志》一卷。生子:舜。
杨舜,东汉官吏,安帝永初年间(107—113年)任太守,生子:扶。
杨扶,东阳官吏。山东黄县(龙口市)杨家疃人,明朝杨官庄,村碑写有元初怀远大将军之子杨信由山东招远迁入本地
杨璇,汉朝,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市)人,字机平,高祖茂,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候。建武中(40年 ),国传封三世,有罪除国,因而家焉。
杨胜,山西运城有元怀远大将军杨胜墓塔 在河津市清涧镇。
河津有“元怀远大将军杨胜墓 位于清涧镇侯家庄村东。墓周3米,墓前有方形砖塔,高2.7米,宽1.7米,为元至元三十年(1293)所建,尚完好。墓志记有怀远大将军杨胜为龙门人,,拯民涂炭,战辄有功,累治军于同华,及元归顺,后还于河津... 隐居为农,卒年57岁”。
杨和,隋朝,河东人(今山西省永济人),字惟恭,隋朝散大夫,出补棣州(山东惠民县)浦台令。少学兵书,开元中(726年)以中军征胡,以骁勇称。27年(739年),诏四镇(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唐之四镇)诸军复出征,和为前驱,屡立功勋。天宝二年(744年),玄宗赐弓甲一副,马二匹。(745年)年,任武卫将军、四镇军略副使,加云麾将军、于阗军(新疆)大使,同工春习俗,正用大康。天宝十四年(755)五月卒于镇西之官舍。子:杨预,左卫军兼瓜州(甘肃安西县)都督关西兵马使。
杨巨源,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人,字景山,贞元五年(789年),进士第二。初为张弘靖从事,拜虞部员外郎。后摧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陕西)少尹。复招入朝,为国子司业。太和中(831年),年七十,致仕归。时宰河中少尹,食禄终身,工诗,有集一卷。
杨立,五代时河东人,潞州小校,同光二年(924)四月,,上表请愿,为民做主,庄宗大怒,命部将攻讨,生擒斩之。
杨崇本 (?-914年)唐末五代时人。为李茂贞养子,取名李继徽。官至静难军节度使。光化四年(901年),以邠州(今陕西彬县)降朱温,复姓名杨崇本,迁妻子于河中为质。旋因温其妻,复归茂贞。天复四年(904年)与茂贞传檄讨温,败于美原(今陕西铜川东南)。后被其子彦鲁毒死。
杨国忠 (?-756年)唐浦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东南)人,本名钊。杨贵妃堂兄。早年从军蜀中,旋授新都尉,罢去后,赖大豪鲜于仲通资助。贵妃得宠后,剑南节度使章亿兼琼乃引为僚佐,遣赴长安。玄宗引见,从金吾卫兵曹参军迁监察御史,又兼度支员外郎,领十五使。天宝七载(748年),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九载,赐名国忠。自此权倾内外,两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丧师二十万。十一载,李林甫死,代为右相,兼领四十余使,又专判度支、吏部,总揽财政与用人大权。与杨氏诸终姊妹斗富争侈。他与安禄山不睦,屡言将反,而不作准备。十四载,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次年,他恐哥舒翰图己,迫令出潼关决战,致有桃林之败。旋建议玄宗奔蜀,军行至马嵬驿,兵变,被禁军杀死。
杨贵妃 (719-756年)即杨太真。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东南)人,小字玉环。蜀州司户杨玄琰女。善歌舞,晓音律。初为玄宗子寿王瑁妃。后入宫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年)封为贵妃,渐干预政事,三姊分封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堂兄国忠操纵朝政,政事败坏。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随玄宗西逃欲往蜀中,路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李亨杀杨国忠,又迫帝将她缢死,葬于驿西道侧。
杨美,河东文水人,本名光美,状貌雄伟,武力过人,以豪侠自任。汉乾祐中(949年),郭威征三叛,杨美杖策诣军门求见,郭威召与之,离帐下。广顺初(951年),周太祖郭威即位,杨美迁禁军大校。后从周世宗柴进征淮南,以功擢铁骑都指挥使,领白州(广西刺史)。
宋赵匡胤与杨美有旧交,即位后,杨美任内殿直都知。建隆重三年(962年)升青州(山东)北海县(潍海)为 军使。讨蜀,任都指挥使。六年(968年),任广东防御使。973年,领河西军节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保静军节度。(978年)夏以疾求解。卒48岁。美为人任气好施,凡得予赐奉禄,尽赈给亲戚故旧,死之日,家无余财,人多吧息之。
杨重进,河东太原人,少有力。太平兴国初(976年),卫军都校,征太原,为徐州刺史。改武州(山西五寨)防御使。(986年)与辽战殁于阵,时年65岁。
杨琼,汾州人(今山西省临汾市),以勇称,宋太宗召置帐下,及即位(976年月),隶御龙直,三迁神勇指挥使,从征太原,以功补御龙指挥使。(984年)改佐马步军头领。(992年)平李顺判军拜单州刺史。后升至都督、左领军卫大将军。1008年卒,年67 岁。
杨敏中,山西省屯留县人,宋朝县尉。(1214年),元兵攻城,率众巷战,被执,宁煞费苦心不屈,迢赠昭勇大将军,同知横海军节度使。
杨仁风,襄垣(今山西省襄垣县)人,元朝进士,为刑部郎中,累官至辽阳参知政事,以中书左丞致仕。
杨守则。山西省翼城人,元初授翰林院检阅官,迁内台御史,户部侍郎,再迁大都河间路总管。
杨宪,河东职曲县人,字希武。少时从父官于江南,遂家焉。明太祖朱元章克集庆,宪进谒,太祖与之语,悦之,留居幕府,除博士咨议,摧江南行省都事。后迁任中书省、御史中丞、左丞。
杨砥,河东晋城人,洪武未(1397年)由进士授行人司右司副,历官湖广布政司参议、工部侍郎经理。
杨浩,山东济宁人,初以乡举入国学,任河东盐运判官,后任巡抚延绥。
杨继宗,河东阳城人,字承芳。天顺时进士(1457年),授刑部主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 岁不入学,罚其父兄。后任湖广按察使。
杨义 (?,字昆。崇祯进士。官山东聊城知县。顺治元年(1644)降清,授河南汝阳知县,,劝垦荒,修学校,理治安。五年,擢江西道御史,巡视两浙盐政,严行盐掣法,行官督商销。九年,迁江南督学御史,屡疏弹劾多尔衮遗党。十二年,疏陈时政,四迁至刑部侍郎,后累擢工部尚书。康熙元年(1662年)致仕。
杨深秀 (1849-1898年)清末山西闻喜人,原名毓秀,字漪村,号孴孴子。光绪进士。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创立关学会,参加保国会。上疏请定国是,宣布维新之意,痛斥守旧之弊。复以废八股为救中国第一事,上书请更文体。又严劾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激赏湖南巡抚陈宝箴“锐总整顿,为中华自强之嚆矢”。戊戌政变发生,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雪虚声堂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