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一千多年前的声音
——欣赏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后想到的几个问题
2013年10月23日晚20:00点,我慕名来到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现场,欣赏了一场闻名遐迩的纳西古乐演奏会。
观众中以外国人居多,中国人似乎仅有寥寥数人。
当身穿缎面洒金长袍、头发花白的老者手持400多岁的曲项琵琶、120岁的五音云锣等一件件古老的乐器,演奏着《紫微八卦舞》、《浪淘沙》、《水龙吟》、《山坡羊》等唐宋古曲……构成了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音乐盛宴,让我深感震撼,不虚此行,大饱耳福。
听罢之后,但我也想到了几个问题:
第一
古乐会演奏的第一个曲目是《紫微八卦舞》,当我听到年轻漂亮的纳西族女主持人在介绍《紫微八卦曲》这部乐曲的历史背景时说:“《紫微八卦舞》是唐朝开元廿九年二月,唐玄宗李隆基为庆祝‘太平宫’竣工庆典所作的乐曲……”心中不禁一颤。
不仅主持人这样介绍,古乐会大门口销售的《宣科与纳西古乐》(周文林主编,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一书中,也全部这样写。
据我所知,南宋文学家谢守灏在《混元圣纪》卷八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帝(唐玄宗李隆基)制作《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于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
太平宫和太清宫是两座不同的宫殿,不应相互混淆。
太平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太平乡太平峪口村,据清康熙廿一年康如琏《户县志•古迹》记载:“太平宫,隋建。在县东南三十里草堂寺东,唐高祖避暑处。西南有太平谷,宋程伯淳游此有记。”
太清宫遗址则位于长安城内,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年)及二十九年(741年),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天宝初年,更改庙名。长安城内的“玄元皇帝庙”改为“太清宫”,东都洛阳改为“太微宫”。长安的“太清宫”还下设御斋院和公卿斋院,成为国家斋醮的重要法坛。
很明显:太平宫建于隋朝,太清宫建于唐朝。
我心想,若是主持人能将《紫微八卦舞》创作背景的介绍改为:“《紫微八卦舞》是大唐开元廿九年二月,唐玄宗李隆基为了荐献供奉李氏始祖老子(李耳)的玄元皇帝庙(太清宫)而特地创作。”就好了。
第二
演奏纳西古乐的老艺术家们一出场并坐定位置,我心里就突然产生了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至于为什么,一时半会儿自己也说不清楚。
听了几首之后,才慢慢反应过来。原来是他们在乐队位置的坐法上,与我之前心中预想的有点儿不一样。
据史料记载,梨园是专门演奏“法曲”的宫廷音乐机构,具有一支庞大的丝竹管弦乐团。教坊则专演所谓的俗乐歌舞。它们都是唐玄宗时期在太乐署之外增设的音乐机构。
纳西古乐所演奏的唐代古乐都属于“教坊乐”,而“教坊乐队”是宫廷乐队,他们的位置和坐法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和习惯,不能乱坐。
比如,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乐舞图像极为普遍,几乎每窟均有,它们形象地反映了自汉唐到元末以来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面貌。
具有代表性的有:272窟(十六国“天宫伎乐”奏海螺乐舞图像)、275窟(天宫伎乐演奏琵琶、五弦等西域乐器)、254窟(北魏乐伎演奏腰鼓、横笛等乐器图像)、285窟(西魏化生伎乐,西壁上一组排列为“月牙形”的八人乐组在聚精会神地演奏着腰鼓、横笛、筚篥、海螺、排箫、五弦、曲颈琵琶、龟兹琵琶等,完整乐队的萌芽状态已经产生)、302窟(是独具风格的反弹琵琶及乐舞结合的表演场面)、390窟(出现了窟主家伎的形象,这些伎乐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身着世俗人们的服装,吹着横笛,奏着笙,击着方响,弹着龟兹琵琶,是当时世俗伎乐的现实写照)、148窟(中唐乐舞,有《西方净土》、《报恩》、《天请问》、《药师》等“经变”故事乐舞)、220窟(大乐舞图,场面规模宏大,乐队组织严密,乐器种类繁多,乐舞有唱有奏,乐工达二十七人,颇具代表性)、154窟(中唐乐队,击鼓者大多坐于前面,具有指挥者的作用)、138窟(盛唐大型乐舞演奏场面,乐工达七十八人之多,分坐两侧,他们肤色不尽相同,使用的乐器中原和西域兼有,这说明乐队是由当时各民族的乐师所组成)。
莫高窟第112窟中表演反弹琵琶的舞伎和分坐两旁的乐团
另外尚有244窟的方响、304窟的拍板、394窟的毛员鼓、302窟的瑟、290窟的筝中西乐器形象以及晚唐时期156窟中的十六人“羽人乐舞”乐队、112窟的经变乐队、360窟的迦陵鸟乐伎、397窟的故事画乐伎和465窟元代的菩萨弹奏“凤头四弦琴”等等。
、文化、宗教、民俗、民族等方面摄取而来的。为我们准确的展现和反映了中国古代乐队座次、乐器形制、舞蹈样式等内容,间接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具有中国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表现效果。
敦煌莫高窟第154窟《报恩经变图》中的鼓手
据我所知,在唐代,宫廷乐队的座次一般是:鼓手是整个乐团的总指挥,一般坐在中间靠前的位置。其他乐手呈纵向排列,分坐左右两边。
而我所看到的纳西古乐会的老艺术家们却是呈横向排列,分三排就座。鼓手位于最后一排的左角。
目睹此情此景,让我略感怪怪的。
第三
江油作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具有十分丰富的唐文化基础。
据我所知,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田山村、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姜马村和云南省丽江市大研镇都发现了唐代的乐曲、乐队和乐器;叶栋、陈应时、席臻贯、何昌林等专家学者根据敦煌遗书、经卷和工尺谱等文献整理出了唐代音乐的《乐谱》;甘肃省歌舞团、西安电影制片厂和甘肃省敦煌艺术剧院于1979年根据敦煌壁画编排、拍摄了彩色电影《丝路花雨》中也恢复了唐代舞蹈;上海民乐一厂复原了唐代乐器的生产并接受全国订货……。
在样本、乐谱、舞蹈、乐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江油能否在这些基础上加以学习、借鉴和提升,雇几位有舞蹈艺术基础的女学生和能演奏民族乐器的退休老大爷,排练一下,形成一台具有江油地方特色和历史韵味的唐代音乐盛宴——《大唐李白》,既可以用于接待莅临江油的上级领导、外宾、贵宾和专家学者,也可以参加江油举办的各类晚会、团拜会,还可以参加“三下乡”“送温暖”“走基层”之类的文艺演出……使之成为江油一张文化旅游的名片。
(作者系唐代文化业余爱好者)
2013年10月28日于云南纳西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