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源于律诗中的颈联和腹联
这两联要求有平仄的协调
对仗的工美
以及词意和句式的相匹
因此对联极具
语言的表现张力与空间的对位之美
寂寞寒窗空守寡
梧桐朽枕枉相栖
相传此对是宋词女李易安守寡后,多方仰慕才名或觊觎其家财而强要提亲做媒。于是,词女怒而出对:寂寞寒窗空守寡。并放言,谁能对出意境字句皆佳的下联便与他为妻。后来一位轿夫对道:远近达道过逍遥,被世人以为好对,可惜易安已去世10年之久了。后来有才子[宋]崔拂对道“梧桐朽枕枉相栖”,后人公认是最工整的。其中“栖”繁体字为“木妻”,与“梧桐”做的“朽枕”厮守到老,也不过“枉”自悲伤。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清人李文甫,少时随老师出游,师指积雪山峰出上联相试,李低头沉思,见一池碧水被风吹皱,悟出下联。水本来是没有什么烦愁的,因为他像镜面一样平静没有一点皱纹,但当风吹过的时候就起了波澜,就像起了皱纹,山原来是不会老的,但是因为山顶的白雪而显得好像白了头一样!拟人的方式,比喻因为外界别的原因使自己改变。
烟锁池塘柳
灯垂锦槛波
陈子升在其《中洲草堂遗集》中,作了三个对句,寓于四首《柳波曲》诗中。皆以五行对五行。其一为:灯垂锦槛波。所在之诗为:"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回波初试舞,折柳即闻歌。""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墉柳。妄梦五湖湄,郎家大堤口。"一般地说,诗中之对仗,若未单独使用,不当作对联看。但陈氏在两诗自序中说:"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
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对伐
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
据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非常骄横傲慢,在一次歌舞宴会上,有一个所谓中国通摇头晃脑,面对满脸谀笑的清廷官员说:我出一联,看看诸位谁对得出?我的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对伐;”当时清廷的众多官员,面面相觑。正在全场尴尬不堪之时,清廷要员中一个下属,忍无可忍,气愤万分,直挺挺地站起来说:我对得出,我的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这一对答,使帝国主义分子们大出意外,啼笑皆非,十分狼狈。
冰冻兵船 兵打冰 冰开兵出
尼姑泥鞋 尼洗泥 泥落尼归
清朝大学士李鸿章到巢湖游玩,夜宿姥山寺。次日清晨巢湖封冻了,李鸿章急于赶路,乃命水兵凿冰行船·这时一个正在巢湖边刷鞋的尼姑即兴作对吟道:“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李鸿章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泥沾尼鞋,尼洗泥,泥净尼归。”
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擎酒碗 过九碗 酒碗失九碗 久惋酒碗
相传,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有一天与文人学士乘船游西湖,一歌女提锡壶给苏拭等斟酒,不慎失手将壶掉入湖中。一文人来了灵感,据此吟出此联。联语中的“锡壶”“西湖”“惜乎”声韵相同。几百年来,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下联,直到1986年《沈阳群众文艺》以此联广征下联,才有沈阳的赵严华对出下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
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
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相传有一名士来成都游览缅怀诗人,登上望江楼顶层,举目远眺,感触万端,遂情不自禁地吟出此联.可是吟完上联后,他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乃惆账而去.多少年过去了竟无人续就,遂成“绝对”。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附近什邡县有李吉玉者,某日去县城北面的珠市坝散步,见该处有一井,井旁清代石碑上刻有“古印月井”,乃触景生情,突发联想,对出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烟沿艳檐烟燕眼
雾捂鸟屋雾物无
清朝末年。相传一人在门前生火,灶间柴烟沿那艳丽的屋檐氤氲地涌入了燕子窝中,大燕子飞出巢去,小燕子在窝中被熏的叽喳乱叫。有人以此为题写出一副上联,七字同音、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以此索对。
乔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 何劳铜铁铸鏢锋
有一个典故:据说粤剧表演艺术家薜觉先先生,在一九四三年排演《乔小姐三气周瑜》时,在剧中要用一联,于是就在报刊上以“薜觉先征联”为题,登启示公开征联。剧团出的上联是: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
后来在收到的1500多封征稿,联文2000余句中筛选出的下联为:
“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下联中的止戈两字为武的拆字,后五字都是金字旁,正好又是以周郎口吻作答。
国学达人养成记
荟友们一起来对对联
来源:青春国学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