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时,大利侗寨的中午,和它的清晨和黄昏没有太大不同。最早开始准备午饭的几户人家,蓝色的炊烟如轻纱,在黑瓦屋顶上升起。
200多年的古井旁,几个男人蹲在那里洗一堆刚刚采摘回来的青菜。11月的大山里,温润的气候催生出青菜宽厚的叶片。
古老的青石板砌出小池和大池,井水溢满小池后,流入下游的大池,村民们在小池里洗菜,在大池里洗衣物。
一个女人站着,在池边洗她织好的白色棉布,它将和一种叫蓝靛的染料相遇,经过复杂的洗染过程后,成为侗家人身上的深蓝色衣服。
池塘边放了一个染缸,一块布已被染成湿漉漉的蓝色,变得厚重,折叠起来放在缸上晾晒。身旁的侗族女孩告诉我,这是她母亲染的。说到母亲时,笑容在她脸上荡漾。女孩在寨子里的小学做语文老师,她指着对面的山坡,说学校就在那里。
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了寨子里高低起伏的道路。星期天不用上课的男孩们,在这些狭窄的道路上奔跑和跳跃,一根青色的长竹竿就可以成为手里的玩具。有时候,他们停下来,在编背篓、镰刀篓和草鞋的老人们身旁站一会儿。
女孩们像山坡上的青草一样安静,在外人面前更加害羞腼腆。她们几个人聚在一起,微低着头,双手绞着上衣的衣摆。外人的到来,使她们拘谨,但内心又是兴奋的。偶尔有调皮的男孩经过,打破了她们的紧张,她们和大家一起笑起来。
会做琵琶的老人姓杨,这是侗家人的一个大姓。在寨子里的老人里,他的普通话说得最好。年轻时,他曾短暂离开过家乡,去外面打工。后来回到寨子,再也没远走过。
他的孙女,像寨子里的其他小女孩一样害羞,在他坐在门前给琵琶上弦时,会无声地偎依过来,看一会儿那把将要做好的琵琶,再离开。她经过几把靠在门边的琵琶和牛腿琴,它们都是爷爷自制的侗族乐器。
寨子四面环山,山上树林茂盛。树林为侗家人提供了烧饭、造房子和做乐器的木材。自制的琵琶和牛腿琴,并不精致,却有着粗粝的质感,和来自山野的清新气息。
杨姓老人拿起一把做好的琵琶,弹起一首乐曲。旋律流淌,他浑浊的眼睛变得明亮,低下头进入到一个故事或一段记忆中去。
侗族的民俗“行歌坐月”,青年男子就是这样弹着琵琶和牛腿琴,来到姑娘们家中,对唱情歌,互诉真情,最终约为夫妻。这样的歌声可以从夜晚持续到黎明。
在侗族大歌的《正月立春歌》里,侗族男女用合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春天的爱情故事。
“她站在柳树下有美丽的长发,春天的风吹过她突然望见了他。湖边风景如画他摘了朵野花,他一眼瞥见了她她含羞作答。”
“这种感觉来得像浪漫的童话,天地之间忽然变得好幽雅。他遇见她芳龄十八,正梦想着白马。”
大利侗寨的中午,院落里的木柴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自编的箩筐,地上有一个被暂时冷落的篮球,一只鸭子摇摆着走过。
村民们大多穿着黄胶鞋。,他们穿着黄胶鞋走过河上的风雨桥,经过挂满金色稻谷的粮仓,就会走到萨坛和鼓楼。
如果往山下走,沿途他们会和一些正在编草鞋和背篓的老人打招呼。老人们的手艺比古井旁的青石板还要古老,那些普通的生活物件被他们苍老粗糙的大手编织得结实而精致。
有一双巧手的老人们的心中,一定藏着一个诗意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稻田在牛腿琴的旋律中起伏,又大又圆的月亮穿过云层,月光落在琴弦上。清风送来远处的歌声,他想起年轻时,一个女孩被风吹起的裙角。
(本文图片拍摄于2015年11月,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大利侗寨)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请不要随意转载。谢谢。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往期内容
碧色寨火车站,电影《芳华》的取景地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there那里
原创旅行笔记
深度行走|旅途故事|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