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是在过去教课经验过程中以及这两天密集课堂上一直有同学先后提出的问题 : 左右手指法技巧究竟是否有一个标准的规范?
在这点上,我想借用龚一先生的回答,龚一先生在很多次古琴大会上都提过这部分,我很赞同他的观点。
不同琴家在他一生弹琴过程中,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些指法风格。在后来传授过程中,虽是并非有心将自己的风格教给学生,但可能有很多学生因为尊敬老师以及对老师的崇拜,把老师的一些指法上的样态和风格误认为是圣旨,就学过来。这种情况在古琴界极为常见,其实他们学的并非是一个标准的指法,而是学的老师的。不管他们老师指法是否标准或正确,只是一种指法风格。
我必须得说,有很多指法的风格,也许可能不太科学。但因为几十年的习练,即使不符合科学、并不能够成为一个标准的范本,但在他们的体系里,也形成了强烈的、稳定的一个“对”的“标准”技法。在这点上请各位同学日后不管在各地不同琴馆、不同老师门下,看到这种情况,不要说那是错的。因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之分。
用龚一先生的话讲,其实,我们需要推崇和传播,最符合科学的、最符合力学的、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指法,如果非要有一个规范和标准的话,我们可以将此称之为所谓的、标准范的标准技法。
比如“勾”这个最简单的右手中指指法。李祥霆先生的勾是要求整个中指关节都用靠近指根、靠近手掌的部位发力,这样弹出的力道是非常强、非常大的音。但我们在赵家珍老师门下初学时,中指勾时每一个关节都保持圆弧形,整个手掌也是较圆的。后来龚一先生说这个就符合古琴微拱的面板,手掌也和琴面的样态相合,出来的音是最佳。
以我个人习琴经历来看,初习琴时的基本指法是师从赵家珍老师,她的基本指法先是和龚一先生学的,到北京之后跟随吴景略先生学。事实上,我们这个体系严格来讲,是所谓标准的学院派指法体系。当我读研究生时,转到李祥霆先生门下,他试图改变我的指法。因为他对勾剔抹挑的弹奏方法,和吴先生、龚先生、赵老师这一传承之脉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后来李先生放弃了对我的改造,因那时我已用赵老师的方法练琴十多年了,所以也难改了。
就这么两个小小的分歧,其实在我们日常学习当中,尤其在社会学琴中,很多同学在这点上便会出现极大的困惑。今天讲这部分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是没有对错之分,个人认为最适合自己。
若不小心跟着这流派或那流派的老师在学,建议就全盘接受老师的指法。但最终目的是要坚持习琴若干年后,你的手完全松下来,指与弦合,弦与音合,音与意合,将自己在琴上的表达自然呈现。
相信大家定会慢慢越来越理解,你们看到不同人有不同手法这件事情。除非那人手法看上去非常别扭,但如果那弹琴的人的指法非常纯熟,也能够化在自己身体里面,很圆融使用,那么这指法也没有相对的对错之分。只有一个相对的科学与否,或符合所谓的人体工程学,符合琴的弧度或一个所谓的学院派专业的理解等等。在这方面,也请大家有更广泛的认知。
本文来自巫娜老师于【巫娜古琴传习】全国学员群内的主题分享。
巫娜最新专辑——《江湖禅语》
首次由古琴艺术家巫娜个人主导创作,
对于“佛乐”的一次最直接的呈现。
跨界的概念一如既往的贯穿始终,
古琴与人声、
大提琴、莱雅琴、电子音乐、大竹笛,
一次淋漓尽致的对话。
融入了多样的实地采样,
尼泊尔丛林、村庄、寺庙
和西方的教堂钟声、海浪、雨声……,
描绘出了
一幅幅风光旖旎的音诗画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巫娜最新专辑“《江湖禅语》”。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巫娜最新专辑“《江湖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