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穿越千年的笛声

穿越千年的笛声

2020-10-15 00:22:52



1

我平生唯一为自己购置过的一种乐器是笛子。

我觉得笛子这种乐器至少有三大优点:

一是声音悠扬悦耳,好听。

二是容易弄出声音,随便一个人,撮起嘴唇对准笛孔,就可以吹响。

而它最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应该是它的价格亲民,一支笛子只需几元钱,只要稍微勒一下裤腰带,就可以买一支。不像小提琴,动则就要几十元。(以上谈论的价格,背景请参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水平,以一个资深的老师为例,那时,一个月的工资大约也就五十来元而已。)

也因此,笛子便成了我眼中最可爱的一种乐器。读师范时,当教我们音乐的吴文银老师发动我们这些伪音乐爱好者们购买乐器时,我的同学刘新军、郁时安等选择的是小提琴——家里真是有钱啊!——而我则毫不犹豫买了一根笛子。

我后来通过自学能够吹奏几支半熟不熟的笛曲,《姑苏行》《跃马扬鞭催粮忙》等,自我感觉还不错,觉得比郁时安们拉出的像拉锯声一样的小提琴声要好听。

说这么多,你可千万别误会,以为我是要在这里专门吹嘘自己的笛子演奏水平有多么高超,余虽不敏,但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如你所知,我这段时间正在带学生读古诗,是的,你猜对了,我今天要跟大家要谈的唐诗跟笛子有关。

这首诗就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如李白的其他诗一样,这首诗也很好懂。

李白就有这样的本事,以最寻常的,大家都看得懂的语言,写出具有最丰富的意蕴,引起最多人共鸣的诗句。大约高手都是这样的吧。

正如武林人士一样,只有那些二三流角色,才需要借助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来表示自己的武功不凡。真正的武林高手,哪怕是拿着一根树枝都可以拿来当剑使,而且一招制敌。

回到《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它说的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喧嚣了一天的东都洛阳终于静了下来。客居于此的诗人李白正在城墙上看着洛阳城内的万家灯火思考人生呢,还没思考出个所以然来,这时候,就听见了不知从哪儿传来的笛声。悠扬婉转的笛声,乘着春风,一下子如水一般迅速弥散在洛阳城的每条大街和小巷。

懂音乐的李白马上就被这笛声所吸引,仔细一听,笛子吹奏的分明是那首自己最熟悉的《折杨柳》。李白心里暗叫一声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首《折杨柳》触动李白隐藏在心里的那根想家的弦了。

话说这首《折杨柳》的曲子,正是专门抒写离别行旅之苦的。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有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读完这首诗,我们看到,在诗里,笛声无疑是绝对的主角。

忽然想起,前不久跟大家一起读过的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也写到了笛声。于是突发奇想,想查一下,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唐诗中到底有多少跟笛子有关。

还好早有有好事者对此作了统计,说是光是《全唐诗》中,涉及到写笛的诗作就有240首之多。原来,在唐诗中,笛绝非作为诗歌偶尔被涉及的对象而存在,而是唐代诗人们非常乐于在诗中写到的一种意象。

这样看来,笛子也算是唐诗中的网红了。

而且,我还发现,有两位诗人对笛子这种乐器尤其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他们正好就是上面说到的李白和李益。唐诗中写笛子的诗句也以这两首最有名。

先看李白。他的诗作中提到笛子或笛曲的太多了,不信请看:

题北谢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中的《落梅花》是当时和《折杨柳》一样著名的笛曲,它的名字将会在其他诗人的诗中频繁出现。

还有这首:

从军行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还有:

听胡人吹笛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再看李益,李益写到笛子的诗歌,除了刚才提到的那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外,至少还有以下这些:

闻笛

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

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夜宴观石将军舞

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寒秋。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

笛子如有知,当会引二人为知己吧。

3

为什么唐代诗人这么热爱笛子这种乐器呢?有一个叫刘孝标的唐代诗人用一首叫《咏笛》的诗作了回答:

凉秋夜鸣笛,流风韵九成。
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证人怀离绪,邻人思旧情。
幸以知音故,千载有奇声。

什么意思呢?

说是在寒冷的秋天夜里,传来笛子的声音,婉转悦耳的笛声似流风一般有韵味。

笛子的声音有时高,慷慨激昂,有时曲调一变,凄惨悲凉。

作客他乡的人听着笛声,会触发他的离愁别绪;而身边在一起的同伴听了笛声,也会想起了昔日的那份情感。

不要怕笛声没有知音,即使在千年之后也能留下奇妙的乐声。
也就是说,笛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魔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笛子的表现力非常强。任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笛子都可以派上用场。

你表示不服?请看,别急,马上就会有一大波大咖诗人挺身而出为笛子站台。

4

首先上场的是“诗佛”王维先生。王维轻捻着自己颌下的几茎胡须,慢条斯理地说,刚才的“二李”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自己。虽然在乐器中,我的最爱是作为隐士的标配的古琴,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我的诗歌中,,说罢,王维清了清嗓子吟道: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

还真是的,诗中悲凉的笛声,一下就拧开了贮满关西老将们思乡之泪的水池的开关。

王维的吟诵刚结束,与王维交游甚密的李颀狠拍了几下巴掌,然后一脸神秘地笑着说,这个,其实我也会: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李颀《古塞下曲》

意思是,军书急迫啊,发至上郡;春色青青啊,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了啊,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啊;横笛声声,奏出令人肝肠寸断的声音。

你看,我不但有笛声,还有琵琶声。李颀心下说,小样儿,我可是对音乐大有研究的人,在诗中写个笛声完全是小菜一碟。

这时,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立一旁的韦庄微微一笑说,两位说完了?下面该我了,你们大概都以为我只会填词吧?其实我也会写诗的。而且我可以在诗中用笛声感时伤事,还没等两位反应过来,韦庄便迫不及待地吟诵起来:

满庭松桂雨余天,宋玉秋声韵蜀弦。
乌兔不知多事世,星辰长似太平年。
谁家一笛吹残暑,何处双砧捣暮烟。
欲把伤心问明月,素娥无语泪涓涓。

              ——韦庄《夜景》

是的,虽然韦庄在诗中并没有说明自己因何而伤感,但句句都透着一种无言的、难以消解的惆怅之意。尤其是诗中写到的笛声,它从何处而来无从知晓,但它却让听者心中更添迷惘和伤感。

接着走上来的是赵暇。我可以用笛声悲秋,赵暇说,不信请听:

云物凄凉拂署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晚秋》

现在知道人们为什么叫我“赵倚楼”了吧?吟罢上面两句诗,赵暇带着得意的笑说。

Me too!写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样的名句的罗隐,听罢赵暇的诗句紧跟着说,诸位听我的:

偶因雁足思闲事,拟棹孤舟访旧游。

风急几闻江上笛,月高谁共酒家楼。

       ——罗隐《秋日愁张特玄》

换个话题,换个话题,当过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的韦应物大声嚷嚷。我可以用笛声送别:

远听江上笛,临殇一送军。
还愁独宿夜,更向郡斋闻。

——韦应物《听江笛送陆侍御》

我也送,一脸倦容的老杜哑着嗓子说: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声。

   ——杜甫《泛江送客》

我还送,因为在高考中写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样的神句,而名声大噪的钱起跟着说: 

横笛声转悲,羽殇酣欲别。

——钱起《送薛判官赴蜀》

尼玛,写个笛子都搞得这么心情沉重,看我的,我来个轻松的。曾经受到过李商隐表扬的年轻诗人韩偓小声嘀咕。

年轻人,你说啥?钱起没听清楚,问韩偓。

韩偓挺了挺胸脯,大声说,我可以以笛子为素材,写点轻松的东西:

沙头有庙青林合,驿步无人白鸟飞。

牧笛自由随草远,渔歌得意扣舷归。

           ——韩偓《汉江行次》

嗯,不错,牧笛、渔歌都出来了,够轻松,够闲适。钱起点点头。

我也来一句吧,看到钱起点头,来自江西的才子廖匡图说,然后徐徐吟道:

草接寺桥牛笛近,日衔村树鸟行分。

每来共忆曾游处,万壑泉声绝顶闻。

       ——廖匡图《赠泉陵上人》

这都不算啥,我还可以用笛声写女人。曾是杭州第一位状元的施肩吾说。快说快说!一听说还有人可以用笛声写女人,众人都来了兴致,于是都催施状元。

见众人的胃口都被吊起来了,施肩吾才不紧不慢,一字一句吟道: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施肩吾《夜笛词》

一个有着着溶溶月色的夜晚,一位安静漂亮的女子正在柔和温馨的灯光下,专心致志地裁剪着同心花,这朵花是要绣到准备和那个人一起睡的枕套上的。

这时,一阵嘹亮的笛声传来,笛声让女子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女子觉得,这笛声中有一种她很熟悉的东西在里边。对,笛声中有那个人的憨憨的笑脸,笛声中有两个人在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女子的脸上也不由得浮出浅浅的笑容。

果然好美,好浪漫哦!众人拍手赞道。

有人可能还是有点小疑问:刚才的这些唐诗中的笛声是不错,但都偏于阴柔,偏于纤弱,能不能来点豪迈洒脱的笛声呢,比如表现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和英雄气概的?

能,当然能!

照例,寻找这类声音应该去盛唐,去边塞诗里:

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晨光初露,笛声中,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的呐喊声,让阴山也发出共鸣。

岑参的这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到的笛声,应该不会让你失望吧?

好了,写到这里,这篇文章也该结束了。看到我所喜欢的笛子原来有这么的大咖诗人为它代言,有这么多的拥趸,我也就放心了。读着这些诗句,你是否也如我一样,耳边响起了一阵阵从遥远的唐朝传来的笛声呢?这笛声,虽然遥远,却依然新鲜,依然能直抵人心。

注:文中所提到的笛子一律为横吹的笛子。羌笛和箫不在讨论之列。羌笛虽然也有笛之名,但它跟笛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它也是竖着吹奏的,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