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时评型作文展示3例

时评型作文展示3例

2020-10-12 21:55:47

作文原题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太原二模)

近日,年近古稀的某大学教授在课堂上的板书火了。严谨、工整的板书配合偶尔出现的科学家头像,被网友评价为“比PPT还要好看的课堂板书”。这位教授从教几十年,一直坚持书写板书上课,教学严谨又生动,课程常常是一座难求。“画画是我小时候的爱好,后来上课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听课,记住这些内容,就放到了板书里。”有人对这种教学方式不以为然,倒推十几年,从小学到大学,哪个当老师的不写板书呢?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呢?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还死守着效率低下的板书,是不是也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呢?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与立意


限制性

1.“对此,你怎么看?”明确了任务指令,考生需要就引导材料讲述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议论文体最佳。

2.“对此,你怎么看?”“此”的内容为“有人对这种教学方式不以为然,倒推十几年,从小学到大学,哪个当老师的不写板书呢?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呢?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还死守着效率低下的板书,是不是也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呢?”观点应在此基础上生发。 

3.选好角度,意味着材料具有多向运用的特性。在本题中,认同或者不认同这种教学方式是显性角度,倘能考虑到思辨性,则挖掘出“寻求兼顾、学会变通”之隐性角度。如果全盘否定,持“传统板书与信息化运用两者皆不可取”的偏颇怪论,无疑是不当的。 

4.材料中论及的关键词是“板书”,这种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背后,代表了对传统与创新的抉择,受限于此,由“板书”而始的观点生发是必要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理性思维的迸发,脱离关键词这一载体,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有套作之嫌。所以扣住材料,合理推导,才能入格直至升格。

开放性

1.材料提供了几个思维方向,借此可以广泛联想,合理生发。 

2.文题既体现了人文底蕴,让人一窥老教授的敬业谨严和工匠精神,又站在信息化时代的广角视域,去发掘考生习见常知事物的演进变化,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


解题与参考立意


材料讲述了某教授用严谨、工整的板书引来追捧的新闻现象,引出了赞同或反对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话题。考生圈点材料时,可以划出“严谨工整、严谨生动、几十年一直坚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重点表述,在文中,要有意识地引用或化用这类词句,以达到紧扣导引材料、响应文题指令的目的。当然,选取“信息时代、效率”等词,或反弹琵琶,或兼收并蓄,未尝不是一种妙解。


范文与解析


1、教学之道,贵在维新

近日,年近古稀的某大学教授将严谨、工整的板书与科学家头像生动结合,引发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过是板书而已,不值得表扬,甚至死守落后的板书,不失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而我却认为,教学之道,贵在维新,老教授能将传统与新奇相结合,严肃而活泼的教学方式应该被推崇。(本段概述导引材料,先写反向观点,再写自身见解,形成对比,为后文先驳后立的行文思路张本。) 

古语云:“周岁旧邦,其命维新。”周就是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融合新鲜的创举元素,使其维系封建统治的同时又能开创同顶峰开化时代一般的繁荣昌盛。由此可见,维新之举,是任何事业的先决条件,教学依然。倘若老教授只是单纯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单调贫乏的授课内容与死板无味的板书,只能令无数学子昏昏欲睡,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在严谨生动的课堂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学海的畅游。老教授此举,无疑是对传统教学之道的创新提升,能使更多学海苦读的学子收获学习的乐趣,真正去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学习。(先用引证法,及时扣题,在分析中提出观点,再运用假设分析法,并巧妙化用《师说》文句,指出了维新的必要性。)

教学的呆板与乏味在新时代推出新的理念中逐渐被鄙弃。当博物院也化身“软萌”形象时,是否使你的学习斗志空前激昂?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院采用App/虚拟形象等方式带给参观者各种新奇的体验。不同与以往讲解员专业却长篇术语令人不解的讲授,博物院的“软萌”形象用可爱有趣的虚拟动画、语音带每位参观者走进历史,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观众感到有意思的同时,还能收获很多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进一步演绎论点,援引同类例证,拓展话题。尾句一问而发人深思,用语轻快。)

传统与创新,看似矛盾,但深究其根本,两者同源,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文化成果能被学习与掌握。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之道上,不妨让创新携行,使教与学能够合二为一,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使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能浅显易懂,彰显其魅力的同时让更多人收获知识。(深化论证,联比分析。)

教学之道,如一首深沉的诗,一盏明亮的灯,吸引无数人前往探索,只有敢于创造,善于维新者,才能解得奥秘,收获知识。(运用喻证法,巧妙地重申了论点。)


【点评】
本文纵横行文,无拘无束,引申比联,各得其妙,堪为一篇精妙的一类文。

2、传承创新,手中乾坤可绘知识世界

一笔一画写下严谨,是传承而下的方式,一勾一勒绘出生动,是创新而出的智慧。板书怎勘落后之名,要知与传承创新为伴,手中乾坤可绘知识世界。(开篇运用整句,也暗合了“严谨”的观点。)

传承,严谨中播下知识。(分论点单列,结构明晰,也有突出强调之功效。)

板书,并非效率低下。双手刻下的痕迹,总比荧光屏上的光影更震撼人心。板书,可贵在思维的痕迹,手写的方式,决定板书定有先后顺序,这一片的奥妙为何先要展现,那一点的神秘怎么紧随其后,从梅雨潭的绿中,是否看出了春的消息,在孔乙己远去的背影中,是否听到了几缕祝福声响起,伽利略手中的铁球震动了牛顿头上的苹果,门捷列夫绘出的表示后继者们的地图。手就是线团,笔迹正是丝线,牵出一条知识的轨迹,让学生们永不迷路,这是幻灯片无法比拟的领域。严谨中,有思维的火光闪耀,照亮了知识的前路,也让学生们追逐这一点光亮。落不落后,要看效果,一座难求,怎说落后!传承下的这种方式,仍有强大生命力,在严谨中播下了知识的种子。(排比用例,弥补了素材不够新颖的缺憾。)

创新,生命中留下智慧。(分论点单列,结构明晰,也有突出强调之功效。)

曾经,那个老师不写板书,但谁又写过这样的板书!老教授的板书,是创新的结晶“需教自我胸中出,莫跟他人脚后行。”画画与板书相合,纵横出别样的智慧。这样的板书,几个科大家的头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记住了更多的智慧。信息时代,正需这样跨领域的结合,正求这样出人意料的创新。这不是落后,相反,这是真正的先进,这其中,有信息时代的智慧,有可行有效的创新,耳目一新,刻骨铭心。这样的板书,生活死板,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挖掘材料中的特色,于无声处听惊雷,也是对观点的有力宣示和阐释。)

老教授的板书,让我想起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经典永流传》,节目将诗词与歌曲相合,也兼备传承与创新。当然仍有很多人说这是毁了经典,一分钟能读完的诗唱了四五分钟,效率实在低下。但我不这样认为,正如老教授的板书一样,这个节目扩大了诗歌的受众,提升了人们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严谨生动的兼备,知识智慧俱全。(联系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再一次为板书正名。)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应学会传承与创新,承炎黄魂,开自己路,接过中华文明的接力棒,异响办法能传得更快,传得更远。(结合自身发展作深化论述,体现对观点的进一步解读。)

板书效率不低,其中闪耀着严谨,手写并不落后,里面蕴藏着创新。传承与创新,先人智慧交融着现代精华,让知识世界更好地展现于手中乾坤。

【点评】
全文用语朴实,注重行文逻辑,在不蔓不枝的论述中,深刻、透彻地论证了“传承与创新”这一思辨性论题。


作文原题展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4月4日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外卖小哥雷海为一路过关斩将,问鼎总冠军;北大文学硕士、《诗刊》编辑彭敏获得亚军。

雷海为:衷爱诗词,喜欢音乐和琴棋书画,会武术,爱交友。夺冠后,一如既往地淡定。他的获奖感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获奖后的体会:“我就算赢,也是赢在了心态上。”

彭敏:做菜放进过柴油,走路掉进过粪坑。是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双料年度总冠军。他对“诗词的现实作用”的理解:“世界上空虚寂寞的人那么多,诗词还是能拯救几个。”

网友:热爱和兴趣,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腹中贮书一万卷”的彭敏,输在了心急气躁上。

评委:诗词深入人心,深入民间。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给雷海为、彭敏、网友或评委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针对确定的收信人,选择材料中两三个事例或观点,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统 一以“潍生”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与立意


限制性

1.“选择材料中两三个事例或观点,使之形成有机关联。”注意是“有机关联”不是简单罗列。

2.“你有什么感想?”“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由“感想”到“看法”“态度”,隐含文体指向,可以是抒发“感想”的散文,也可以是议论文。

3. “衷爱诗词”“淡定”“心态”“诗词的现实作用”“热爱和兴趣,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传统文化的回归”,这些都在暗示着命题人的立意指向, 但不管朝哪个方向立意,都和“上面的材料”直接相关。

4. “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请给雷海为、彭敏、网友或评委写一封信”“针对确定的收信人”“统 一以‘潍生’为写信人”,这是提醒考生本次写作是有确定交际对象的写作表达,交际对象为“雷海为、彭敏、网友或评委”。

开放性

1.可以自主选择材料中两三个事例或观点,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作者可以“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2.写信对象相对自由开放。给雷海为、彭敏、网友或评委都可。

3.在肯定诗词大会和雷海为的立意指向前提下开放,彭敏的表现可以一分为二的分析。



材料的主要内容:本次命题,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紧扣传统文化这个社会热点,这应是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所在。试题选取第三季诗词大会作为写作材料,从四个角度三个层面精心组织材料。一是参与者层面,简要概述获得本次大会冠军、亚军的主要事迹、对诗词的认识态度和赛后的体会;二是旁观者层面,既对雷海为和彭敏对诗词的热爱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指出了彭敏的不足;三是组织者层面,既有对诗词大会的感悟,也有对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切期许,审题难度不大。


立意指向

就材料和写作要求来说,文题的核心内容是“外卖小哥雷海为问鼎总冠军;北大文学硕士、《诗刊》编辑彭敏获得亚军。”

围绕这一中心内容,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1)可以谈“热爱和兴趣”的重要,可以谈心态;

(2)既可以谈诗词对个人的影响,也可以谈诗词对社会的影响;

(3)既可以表达对参与者的敬佩,也可以表达对组织者的敬重;

(4)既可以谈审美情趣,也可以谈弘扬民族经典文化。

……

问题警示 

1.对书信体非常陌生。

(1)不熟悉书信的格式。

(2)文章缺乏对象感。书信是一种实用类文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它更像是散文。它的主要作用是:交流观点,沟通情感。但有很多同学的作文是自说自话,没有充分考虑写作对象。比如,有的同学没有考虑收信人的情绪。有学生写给亚军彭敏的信,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谈论彭敏没有获得冠军的原因是心急气躁,劝彭敏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名次,对待生活忽,略了命题人的意图,把写作方向搞错了。

(3)表达方式单一。很多学生的作文还停留在印证式写作的层次,只是以书信为格式的议论文而已,不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真情,写真话。

2.审题不清。

(1)有的同学不用书信体。有的同学把“雷海为”看成了“雷海”;有的是给四位写的;有的是给自己的同学、朋友写的;还有的是代彭敏等给自己写的,不一而足。

(2)不能整合文中的观点形成有机整体。比如,有的学生抓住材料中的一句话“热爱和兴趣,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来立意。在正文开头提出观点后,就开始罗列爱迪生、居里夫人、莫言、屠呦呦等人凭“热爱和兴趣”成功的事例,分析归纳他们成功的原因,而联系材料内容来进行分析的文字却非常少。


2017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她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2、自拟题目;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共建精神故乡


郇静


书,常被称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店,则是售卖物品或提供服务的场所,功利性是其存在的基础。书和店结合在一起,联通了精神和物质,这是其他形形色色的店,比如饭店、旅店、药店、商店所不具备的特点。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才会期待书店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一所能够24小时营业,不但不排斥任何人而且经营者还从中感受到工作意义的书店,就完全满足了我们的期待。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整个城市酣然入梦,只有一所书店仍然绽放着温柔的灯光,迎接着来此安放心灵和安顿身体的人们。这幅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当然是令人感动的,那书店的灯光不就是城市的指引,那书店的空间不就是人们的精神故乡吗?



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有太多人从哲学的高度上总结过,也有太多人从人生的实践上验证过,我们不妨以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理解,那就是休息。我们需要借助书进入精神故乡,在此暂时忘却工作的成败得失、人际的蝇营狗苟、家庭的鸡毛蒜皮。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店全天候开放的难能可贵恰恰因为我们最需要的书却常常是不易得到的。


“书不易得”这个话题,前人有两篇文章说得透彻。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向同乡马生回顾了自己年轻时借书求学的经历,他说自己幼时家贫但好学,就向藏书人家借书,约定日期归还。借到书后,手自抄录,纵使冬天砚台结冰,手指冻僵难以屈伸,也必定在约定的期限内抄毕归还。因为他好学且守约,别人放心借书与他,他从而得以博览群书。袁枚借《黄生借书说》表达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他在文中回忆了年少时借书未果的经历,也批判了藏书人家不读书的现象,所以一片苦心,只在劝读,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艰苦而畏读,也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懈读。宋濂和袁枚,一位向人借书,一位借书予人,均在劝学的主旨下反映了“书不易得”的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案均是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遇。



24小时经营书店,在精神上与那些乐于向好学之人开放私家藏书的古人是相通的,解决的也仍然是“书不易得”的问题。这之所以获得瞩目、赢得尊敬,我想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店”所固有的功利性藩篱,承担了本来可以不必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理解,是不是这份社会责任本需更多机构、更多人来共担呢?已经衣食无虞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调整一下支出结构,适当多买几本书,从而使更多的书店有能力加入24小时经营的行列?我们的公立图书馆,是不是可以开辟一间24小时开放的阅览室?“此心安处是吾乡,”营建安放心灵、安顿身体的精神故乡,不应该是个案,而应该是共担共享。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