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除了男女本身的性别因素,以及大家唾液腺普遍变得比较发达了,导致厮杀声分贝陡然升高之外,还有几点原因:
第一,其实现实生活中,各种对立都挺严重的,而互联网直接放大了这种对立,所以事实上,男女对立只是网上很多对立中的一小种类型。
比如键政圈,赢麻了党和腿软党也天天在各种新闻资讯下相互撕,扔出去的砖头垒起来能盖一座东方明珠电视塔;比如房产圈,看跌派和看涨派永不妥协,而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都投入真金白银去砸;再比如财经圈,也都非常严重。
男女对立严重,阶层对立不严重吗?派别对立不严重吗?中西医对立不严重吗?都是喊打喊杀,都希望对面的龙头人物能早点进去。
看多了,就习惯了。
我现在觉得,先不要把男女对立这事儿魔化了,同一性别的人为了一个远在天边的漂亮国的事儿都能撕得你死我活,那么不同性别的人为了切合自身的房子票子车子孩子之类的事儿对立很正常。
网上对立,恨不得拿刀去砍了对方,但现实中,日子该要过还是继续过,大家都心知肚明,提溜着刀乱逛是违法的。
超过10亿的网民基数,不说其他的,单纯就这个量级,想让大家不对立起来是不大可能的。
更何况每个人银行卡余额,受教育程度,地域文化,原生家庭各不相同,而结婚恋爱之类的事儿又是所有人面临的共同话题,再加上性别不同,这意味着体内激素不同,DNA编码不同,男生永远无法体验女生大姨妈和生孩子的经验,女生永远不知道那帮站着尿尿的生物是怎么想的。
就这一点而言,你会发现不仅男女对立严重,女女对立也很严重,否则婆媳关系是怎么成为中华民族千年来难以攻克的难题的。
第三,消费主义思潮卷起来了,这是最显著的人为因素。
当然,消费主义并不等同于直接让你掏钱,那太低端了,而高端的狩猎往往是以吹风的形式出现的。
每年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情人节,本质上都是购物狂欢节。以前光棍节大家才疯狂购物,现在光棍和情人节商家都想吃,创造了很多名次,比如单身经济,情侣经济,目标是,薅完单身狗的单身经济,立马就薅情侣的。
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们创造了很多标配。
标配的意思是,我没有期待多高,但也不能太低吧,换句话就是,「这要求不过分吧」?——你想想现在互联网情侣的标配消费是什么?可以结合知乎人均百万,抖音人均上亿资产为代表的中国网民收入来感受一下。
最后的结果,恋爱婚姻成本都飙到天上去了。
这玩意是没办法解决的。
第一点和第二点注定男女对立是不可能消失,差异就摆在那里,人口基数就摆在那里,真正的解决之道其实很简单:
至少在消费层面,互联网的标配,在现实中基本算是顶配。
不要参考网上的坐标系去生活,否则会把生活捆绑死,大家活得都很累,一场恋爱谈下来,朋友变仇人,相互骂,更没意思。
生活配置的标准,不在于任何外界体系,而在于自己,和自己的收入,需求,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有关,和任何平台上发的今天去某某奢侈品店买了个奢侈品犒劳自己或者对象都没有关系。
哪来那么多标配,为什么收入不能标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