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在他的著作《终成眷属》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爱情的野心使人备受痛苦,希望和狮子匹配的驯鹿,必须为爱而死。
这句话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一段好的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势均力敌”且三观一致的,唯有夫妻两人的成长背景与家庭条件相差不大,他们才能对事物有相同的看法,并在婚姻生活中相处融洽。
爱上一个与自己在经济条件和精神思想上都有很大差距的人,这段爱情关系注定要经历很多困难的考验,最终也未必能够获得幸福。
年轻人对待爱情总是执着的,或许他们明知道这段爱情不会有结果,但他们依然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去努力追求,可老年人相亲时大多理性,已经到了暮年的他们,只想求得一种安稳的幸福,他们不会再用余下的时光,去追求一段看起来不可能的爱情之上。
在爱情之中,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懂得放手,这既是历经风雨后的一种成熟,也是维持自己体面的最好方式。
70岁优质男相亲,女方的气质却令他不自信,直言:这种女人可遇而不可求
现年70岁的胡长林(化名)是吉林通化人,常年生活在北京的他,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上过班、下过海,擅长与各种人打交道,即使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却仍然在一间公司兼职做法务工作。
半年前,胡长林的老伴去世后,他的心情很失落,于是便想回东北老家再找一位妻子,缓解自己的寂寞,陪伴自己共度余生。
回忆起去世的老伴,胡长林显得满怀深情,他说,老伴生病7年,他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与照顾,后期老伴病情加重,成为了一名植物人,他也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伴,直到老伴离开。
老伴去世后,胡长林一直非常难过,可逝者已矣,活着的人也要向前看,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 胡长林便想在余生寻找一位能够陪伴自己终老的爱人。
胡长林说,他自认为是一个条件很好的人,他有3套住房,退休金加上兼职的收入,每个月也有8000余元,只是他年龄偏大。
不过,胡长林却觉得自己无论是人品,还是修养,在男士里面都算是上乘,谈到对未来老伴的要求,胡长林说,他希望找一个可信的、智商和情商都高的、能够在同一个频道与他对话的女士为伴。
胡长林还说,女方最好有驾照,会开车,因为他想在余下的时光中享受人生,去全国各地旅游。
根据胡长林的要求,红娘为他介绍了一位家住吉林市,现年60岁的张姣玲 (化名)女士。
可胡长林与张姣玲刚一见面,他便被女方的气质所打动,原本自认为优质男士的他,也直言丧失了自信,他说,这种女人可遇而不可求,若是能牵手成功就绝不撒手。
现年60岁的张姣玲,有着与年龄不符的美丽与气质,她亦是一个独立且有主见的女人。
在吉林市,张姣玲有一间100平米的住房,她每个月还有4600元的退休金,在电视上看到胡长林对婚姻的阐述后,她觉得胡长林有很多想法与自己相似,便想与胡长林见面聊聊。
张姣玲说,胡长林有样有个头,他常年在外面跑,也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尤其是他在妻子生病后对妻子的照顾,也让自己非常感动,而且自己也有开车自驾游的想法,可以说胡长林除了年龄之外,别的条件,都符合她对未来老伴的要求。
红娘见胡长林有些不自信,便问道:您不是也挺优秀的,为什么不自信呢?胡长林说,自信要看站在谁面前,我觉得我的自身条件,和张姣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尽力争取吧。
胡长林与张姣玲坐下之后,胡长林便率先说道:我的法务工作辞掉了,因为我总请假,去各种地方相亲,一会儿去桂林,一会儿去海伦,一会儿去绥化,光长春就去过6次。
听了这话,张姣玲的脸色变了,她说,那你(对感情)不专一啊。
张姣玲认为,胡长林在老伴去世只有半年的时间里,就频繁相亲,这种行为有点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于两人之间的这点分歧,胡长林则解释道,他在老伴去世半年后,就频繁相亲的行为,并不是对故去的老伴不尊重,他认为,夫妻两人,一个人去世后,另一个人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张姣玲问胡长林,你相亲这么多次都没成功,是你挑别人,还是别人挑你啊?
胡长林说,只有两个人没相中我,也不是没相中,而是她们提出的两个条件我接受不了,一是没结婚就要买套房,二是她的工资要给儿子花。
张姣玲问道:人家要把工资给儿子,你有什么异议吗?
张姣玲知道胡长林的意思是二婚夫妻要将钱放在一起花,但她却不认同这个观点,她说,要是我的话,我会主动拿钱帮助另一半的儿子,他需要帮助,说明他生活有困难,否则就不会需要帮忙了。
张姣玲认为,胡长林是将二婚老伴的儿子当外人,要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胡长林就会情愿拿钱帮助儿子。
因为两人的理解不同,这次相亲便以失败结束了。
事后,胡长林解释说,他知道张姣玲气质高雅,并且对自己不感兴趣,所以他才故意说张姣玲不爱听的话题,只为能让双方体面地结束相亲。
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的,胡长林与张姣玲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不错,可当两人真的坐下来聊天,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们却发现,彼此在对待生活的理念上有所不同,很难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关于婚姻,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婚姻生活的全部意义,隐藏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若想获得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夫妻之间便需要有相似的生活理念,夫妻两人唯有能够在婚姻生活中相处融洽,他们的婚姻关系才会是稳定且长久的。
胡长林与张姣玲都是很优秀的人,两人之所以无法走在一起,也是因为两人对待生活的理念与看法有些不同,相信他们今后都会找到理想的婚姻伴侣。
从胡长林与张姣玲的相亲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一,在爱情中第一印象很重要,但互相了解更重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首因效应”,它指的是:
人与人在交往之时,留给彼此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它决定着两人今后的关系能否顺利发展。
在爱情之中,情侣间留给彼此的第一印象同样重要,张姣玲本想找一位50岁左右的男士为伴,但却因为对胡长林印象好,选择了与之见面。
如果张姣玲对胡长林没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他们也不会愿意见面,给彼此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
可在爱情中,相互了解更重要,它能让两人知道彼此对待生活的观念是否一样,是否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并最终获得幸福的婚姻生活。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之间三观一致很重要,它决定着夫妻两人能否在生活中相处融洽。
张姣玲不认同,胡长林在老伴去世半年后就频繁相亲的行为,她也无法接受,胡长林不愿未来老伴帮助自己儿子的想法。
假若两人真的结合在一起,他们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就一定会出现矛盾,因为他们两人对待生活没有一个相同的理念。
胡长林与张姣玲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在知道彼此并不合适后,也能不执着于爱情,坦然地选择放手。
这种不执着于爱情的做法,即使一种历经世事风雨后的智慧,也是一种心胸开阔的表现。
很多年轻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会在一段不合适的爱情里执着,结果很可能是既浪费了时间精力,最后又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