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华文好书11月入围书目公布,31种新书等你来选!

华文好书11月入围书目公布,31种新书等你来选!

2022-09-04 21:07:49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简介:《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包含四篇中篇小说,分别写了20、30、40、50岁的四位当代女性。作者用“梅兰竹菊”给她们命名,她们生而多艰,却以柔软与坚强抵抗现实,在时代的狂潮中沉浮挣扎,也乘风破浪。她们的故事里有人性的温暖,也有时代的残酷。她们跨越了城乡,跨越了身份,也跨越了年龄,她们站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她们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拥有难以解释的倔强和野蛮能量,在夹缝中腾挪辗转,每个都“活着,且活得盛大”。

简介:像艺术家那样将熟悉的世界陌生化,使自己的生活焕发新意义,这是作家西闪最近持续思考的主题。

西闪认为,在当下这个冲突加剧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文化冲击,产生不适感或幻灭感。未应对这种“巴黎综合征”,我们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通过阅读来接种观念的疫苗,让自己低烈度的体验各种文化带来的纷繁感觉,从而产生免疫力;另一方面,要学会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视角的新奇治愈习惯的慵懒。书中辑录的这些思想随笔,既是观念的疫苗,也是审美的技艺。

《巴黎综合征》分三辑,主要讨论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这些话题引导读者思考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关系,勉励大家在复杂世界中勤于思考、善用想象,摆脱因熟悉造成的偏见,重塑面向未来的信心。

简介:《世界的每一个早晨》为“中国好诗·第六季”中的一种,是诗人谷禾的最新诗集,收录了他创作于2017-2019期间的100余首短诗和获得杜甫国际诗歌奖一等奖的长诗《四重奏》等精品力作。这些诗歌大多发表于《人民文学》《作家》《山花》《钟山》《花城》《诗刊》《扬子江诗刊》《草堂》《星星》等国内重要期刊。这些诗作视野开阔,情感丰沛,通过纤毫毕现的雕刻和绵密沉着的叙述,呈现事物的灵性和真实,同时又以诗人个人或个性化的视角去关注现实,接通历史。人与事,事与史血脉相连,共同见证了变幻的世事人情大地的万物生长。

简介:丧失恋爱欲望的年轻白领、对女大学生暗生情愫的快递小哥、病倒了也只有单位领导知道的独居男人、影视寒冬中无以为继的编剧枪手……文珍笔下的他们就在我们的不远处,“他们”同时也有一部分属于更广阔的“我们”。

在时代的磁场下,这些规规矩矩、太过普通的人,各自陷入不太“正常”的境地。衣食无忧者精神困顿,有精神追求者受困于身外物,还有的人身心俱疲。“他们无力反抗,但是他们的痛苦却无比真切。”

《找钥匙》收入了11篇中短篇小说,讲述了11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暴食者、囤积狂、母胎单身、丁克已婚女、广场舞大爷……他们常被目为边缘,同样参与了构建这城市,却始终难以真正融入主流。无数的“他们”安静地生活着,轻微地反抗着,日复一日地小型崩溃着。文珍把我们拖入北京城的众声喧哗中,如置身于不舍昼夜的流水,又逼迫我们在这河水深处寻找各自生活的钥匙。

简介:深夜,潜进动物园把动物释放的司机;从揉皱的报纸中升起的关于娅的爱情幻想;成为野人的少女田佳,及猴形的商人;能一杆清台的台球高手徐小南,械斗……

《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收录作者二十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十八篇,包括上、中、下三辑:上辑“生活在别处,也在此处”收录小说四篇,以探讨当代社会为主;中辑“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收录小说七篇,以描绘情感生活为主;下辑“小城往事与人生”收录小说七篇,以记录县城人物故事为主,多为新作,是作者近年创作的方向之一。

简介:赵文韶误入洞庭强盗窝,修成旷世武功踏入江湖;袁安告别桃花源,重返刀光剑影的绿林;大别山中,张竖与黑驴一道,得到关乎社稷的屠龙刀;云梦县的八名工匠,在司马飞廉的指导下,修筑全新的龙宫;葛晴徘徊在琉璃迷宫般的崇宁雪隧,不知如何探访旧雨与故剑;惠能师太在君山岛,与木兰花妖一道,屏心静气地等候她们三生石上的恋人……

离别与重逢,侠情与爱情,大宋的晴天丽日,华夏的江湖庙堂,需要侠客们游历体验,从而领悟天命,重新抉择。

九篇故事、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舒飞廉承接平江不肖生、王度庐、还珠楼主、古龙、王小波以来的武侠传统,超拔雅俗,兼采中西,小说里有瑰丽的世界、蓬勃的侠气、玄妙的幻想、深幽的哲思、滂沛的文字。

简介:《向阳花海:溯海寻光》故事基于“特殊人员保护中心”展开。该中心设定为新型警务机构,外号为“向阳花中心”,专门提供警员保护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受犯罪威胁的证人、热点事件的当事人等。延伸出新警钟:特护警。特护警的工作任务是是保护一些特殊人物,比如刑事案件的遗孤、热点舆情事件的当事人、家暴或是受到感情中威胁的受害者。非悬疑、非刑侦,为核心较为复古的公安文学,以社会热点案件,与隐蔽在都市中的犯罪传说为主线,除却正邪对抗外,其中还包含较多一线实战中的战术描写。

简介:第一部分“命子:果”,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儿子成长的种种,以及身为父亲的苦与乐……相较于第一部分的回忆录或生活散文的形式,完全虚构的第二部分“笛卡儿的女儿”是一个反照。我刻意加入许多注释,写成好像译自外文的人物传记的模样,但角度却是主观的,也即是一个父亲的角度。在构造一个想象的女儿之后,我觉得无妨再构造一个想象的儿子,于是便有了第三部分的构思。这个不存在的儿子花,是真实的儿子果的对照。作为一个“弟弟”,我想知道“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儿子”有什么可能性。也许他只是作为大人的我试图回复年轻的伪装。

简介:明朝万历三十年八月。江南繁华之城杭州。锦衣卫北斗门掌门田小七和他的小分队领命执行绝密任务:护送火器制造技术奇书——《神器谱或问》进京。而此时的杭州城突发离奇儿童被劫案,随之失踪的还有钱塘火器局总领赵士真以及这部军火奇书。

内外交困之际,田小七和赵士真女儿赵刻心一起展开侦查。各色人马纷纷登场,鱼龙混杂的堕落街,无人知晓的南屏山山洞,凶险狡诈的易容高手,神秘难解的数字代码……

八月十八,天下壮观钱江潮。皇帝突然亲临杭州城,执意要登上已被火药包围的六和塔观潮。身负千斤重担的田小七,分身乏术之中需要护驾,也需要杀敌,任务和潮水都在路上,绣春刀的刀光在大潮来临之际,寒意汹涌……

简介:作者寄形于小品,有意延续先秦以来便存在的文学传统。本书即按照撰写的主题,分为“如是吾闻”“美与忧虑”“时间—空间”等凡十二章。而章下段落如珠错落,篇篇着墨不繁,却微言大义,不失思想性和知识性。

作者长期在人文学科中钻研,通晓德、英、日等多种语言,熟稔古今中外人文经典,故在书中随处可见经典的引援——既有大量的历史文人掌故、禅宗公案,描摹了众多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画像;也有词源考据、翻译推敲,分享了作者的治学心得。此外,本书还融入作者个人的生活观察、教学反省、审美体悟,以及哲学思考。片言只语间,耐人寻味。

简介:李劼人(1891—1962),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现代具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李劼人一生颇为传奇,写作、经商、从政均有建树,这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极为少见。他经商的时间最长,占据了人生的重要时光,而三者又密不可分,可谓是生路步步紧逼,命运暗中牵引。《李劼人往事1925-1952》从李劼人早年在《四川群报》当主笔讲起,包括留学法国、筹办纸厂、开“小雅”饭馆、遭遇绑票案,抗战期间工业内迁、“文协”在成都成立分会、乐山遭遇轰炸、嘉乐纸厂谋求发展,以及抗战结束后四川工商业面临的巨大变化,以嘉乐纸厂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寻找李劼人先生笔下遗失的故事。

李劼人的写作有两个黄金时段,一个是1925年到1927年;一个是1935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就被迫中断了。没有完成更多的作品也许是李劼人最大的遗憾。本书或许就是一种解答,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遗憾”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生的,让人们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李劼人。

简介:《人生忽然》为著名作家韩少功全新散文集,回应了时代之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存在,是新时代文学的标杆之作。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读大地”,收录对自然、大地、社会、生命、故乡等万事万物的精彩叙事;第二辑“读时代”,收录关于知识与经济、科技与价值、历史与文化、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等转型时期的深刻哲思;第三辑“读自己”,收录作者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处世智慧以及灵魂深处最本真、最深情、最动人的点点滴滴。

地球的每一天都是新的,给予我们的是绝望还是机会?是拐点还是稍息?作品以一个文学家的睿智通达,对这个时代进行精准观察,告诉大家如何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如何打开理想生活的心灵之门,找回自我定位和价值,献给迷茫、脆弱、却又满怀憧憬、渴望广阔天地的人。

简介: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简介:唐长孺先生(1911-1994)是著名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是继陈寅恪之后公认的祭酒。唐先生生于江苏苏州吴江平望镇,祖母和母亲都是今浙江湖州南浔人,从舅乃近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回忆录记叙了南浔顾、朱、刘、张、庞、邢(南浔四象)、邱、梅、蒋,以及吴江殷氏、凌氏,嘉兴王氏等望族的兴衰史,涉及刘承干、张石铭、张静江、庞元济、蒋汝藻、殷兆镛、王欣夫等众多政治文化名人,并记叙了南浔与平望的园林、寺庙、学校、方言、风俗、米业、戏曲电影等,尤致意于人物、文化等随家国命运的沉浮。

唐先生1942年从上海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1944年从蓝田赴四川乐山武汉大学,回忆录详细记述了入湘、入蜀的一路经历、见闻,以及与诸多学者的交往,如吕思勉、钱基博、马宗霍、吴其昌、钟泰、李剑农、彭铎、蒋礼鸿、朱东润、王仲荦、黄焯,等等。另如治魏晋南朝隋唐经济,乃受李剑农的启迪,在重庆初次与王仲荦相识,钱钟书《围城》中的“三闾大学”等,均在回忆录中述及。

唐先生晚年右眼失明,左眼视力经矫正亦仅0.2度,在学生的协助下完成《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后,开始奋笔独力撰写回忆录,虽仅至入蜀而止,但内容生动丰富,文笔简净,以史家的眼光,呈现了近代江南大族随家国命运沉浮和江南人文民俗变迁的一幅长卷,同时也是抗战时期学人辗转播迁、孜孜不懈为文化存亡继绝的社会缩影。

唐先生由于视力所限,手稿极其难识,王素先生做了细致的整理和简注,使这份珍贵文献得以粲然可读。此次出版,并将唐先生全文手稿影印,以与天下读者共参酌。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简介: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简介:颜元被认为是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学界之前对他的研究有两个问题:一是对其思想进行“现代化”误读,二是在深度上开掘有限。《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另辟蹊径,从思想史、生活史相交融的角度,讨论了一个“乡里的圣人”所具有的思想史价值。

相对于传统思想史以“新观点”的提出作为衡量尺度的做法,本书试图提出一种将“平庸的思想者”纳入思想史研究中的思路。

此外,本书亦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广泛采用了“心理史学”“具身认知”等理论,并借鉴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做法,以期开掘思想史研究的新空间。

简介: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北宋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北宋文人和北宋文学,有其鲜明的特点。王水照先生所著《北宋三大文人集团》,通过分析钱幕僚佐集团、欧门进士集团、苏门学士集团这三个时间上前后相继、人员上传薪接脉的文人集团的构成、群体特点、文学活动,为人们展现了北宋的社会文化和士人精神生长、演变的主要线索,以及北宋诗歌、散文、歌词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简介:明清中国的一些商业城镇曾经发生经济组织、经济法令乃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动,进而促成当时的制度变迁。针对苏州商人团体、苏州与松江棉布加工业、云南铜矿业与重庆航运业的种种经济组织,还有重庆债务与合伙诉讼、明清商业书的传播,邱澎生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借以呈现当时中国在“经济组织、法律体系、文化观念”三者间的密切互动,希望能进而论证这些变化如何共同构成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至于如何比较明清中国与西方商业制度史的异同,邱澎生主张:与其斩钉截铁地简化近代西方种种复杂的发展历程,研究者或许可以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来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西方以外地区如何进行其各自的市场演化道路。

简介:《伦理学新说》为李泽厚四部伦理学论著之合集,系统地阐述其“伦理学新说”:一是伦理(外在规范)与道德(内在心理)作二分,并“由外而内”讲道德的起源;二是道德内作意志、观念、情感三分,调和康德与休谟,认为理性为主,辅以情感;三是道德外作传统宗教性(私德)与现代社会性(公德)二分,主张以“情本体”的中国哲学来解决当代既人欲横流又理性跋扈的问题。但所有这些都只是概括性的哲学提出,具体探讨仍留待有关学科。

简介:建安,作为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一共被使用了二十五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建安年代的中间点,也是汉末三国的转折点。这一年,曹操在黄河边确立了对北方的统治,这一年;曹操因长江边的一场失败而失去了南方,赤壁的那把火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一年之前,中国历史主要表现为东西对抗,这一年之后,则变成了南北较量;这一年之前,中国是四百年的治世太平,这一年之后,则是四百年的乱世纷纭;这一年之前,曹操一统在望,这一年之后,曹、刘、孙割据一方,三国鼎分的局面隐然成形。

《建安十三年:后汉三国的历史大转折与大变局》以邺城、江夏、襄阳、许都、关中、长坂、柴桑、赤壁、江陵、合肥、建业、益州这十二个地点为时空节点,俯视三国时代中的这个转折之年,凝视曹操、刘备、孙权、马腾、刘表、刘璋等各方势力在这转折之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重新审视历史之流的波澜壮阔与百转千回。

简介:《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简介:早年天才,辞亲远游,蹉跎岁月,献赋谋仕,供奉翰林,李杜相识,安史入幕,赋歌而终……李白的一生既富有传奇色彩,又不失世俗烟火气息。在浪漫与挥洒、挫折与苦闷、功名梦想与求仙情怀之间,李白思悟着生命的况味。

《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以李白的生命观为线索,穿起李白一生的重要作品,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还原了一个肉体与精神的李白,一个既是天才诗人又是凡夫俗子的活生生的李白。为走近李白其人其诗的精髓提供了新视角。

《欧洲的细节:从海洋帝国到欧洲联盟》

简介:《欧洲的细节:从海洋帝国到欧洲联盟》预见了默克尔时代完全不同的欧洲政治格局,为《德国的细节》《日本的细节》姊妹篇,再续欧洲的社会、历史、科技、教育、经济的可圈可点之处。本书主要从历史细节、城市细节、文化细节、经济细节和教育细节5方面出发,阐述被英、法、德三国围绕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小国,是如何发掘自己的潜力,独树一帜,成为欧洲联盟,乃至整个欧洲排头兵,并用文化、经济和教育引领全世界风潮的。

本书试图抛开固有的观念、习见的标签,从王安石的全部作品入手,考察同时代人与他的交游,展现出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

简介: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

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简介: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如何跟医生有效沟通?要不要告诉家人他得癌症了?癌症病人饮食有哪些禁忌?工薪阶层该如何有效应对癌症带来的经济压力?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临终关怀该怎么做?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主治医生为癌症病人家属写的书,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以幽默诙谐而不乏温情的叙述,解答了癌症病人及家属广泛关注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正确就医?如何与医生交流?如何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如何正确看待癌症?怎样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掌握哪些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如果大限来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作者不仅分享了科学、系统的医学指导意见,便于病患和家属查询、借鉴,也揭示了很多“只有医生知道”的行业内幕和医学从业者的酸甜苦辣,富有亲和力和实用性,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简介:对计算机科学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一个计算机行业从业者能走多远。在本书中,作者将人文历史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分10个主题系统地讲解了计算机科学的精髓。这些例题是作者面试求职者时用到的考题,或是头部计算机公司和金融企业的面试题。

作者在书中结合自己对计算机工程师的五级分级标准,详细讲解了每类题目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法、不同水平的人大约能思考到什么样的深度,深度阐述题目背后的计算机科学精髓。通过对比优化解题思路,读者不仅可以衡量自己的水平,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可以深刻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思维,逐渐把握计算机科学这门艺术,获得重复性成功。

简介:《虫子书:迷虫记、虫语者》是被誉为“中国法布尔”的杨鸿雁(笔名半夏)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一本昆虫生态科普图书,科普知识严谨准确,行文风格清新活泼,文字优美俊逸,在极富美感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里讲解科学的知识,传达自然生态理念,潜移默化地将生态观植根于少年儿童心中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让少年儿童学会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学会尊重和善待每一个生命。

人命关天,虫命也关天。人与虫,命运相系。本书从人类与昆虫的关系探讨了“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所有生命物种的周期节律如复调音乐,声部各自独立却又和谐统一,万物生长,生生不已。同时,提醒孩子们欣赏自然之美,从“无用而美好”处出发,着眼生态文明,重塑人类质朴心灵。

简介:化学元素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卖灯具的摊位上,LED灯仿佛一夜之间取代了普通的钨丝灯泡,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岩画创作者也许从不了解岩石内部的硅结构,可凿刻于石头上的画作却跨越了时空,成为如今研究文明发展过程的证据。不管人类是否已经意识到化学元素的存在,文明却一直都在这些元素的背景板上延伸。时空变幻,唯有化学元素保持了定力,记录下那些人类文明的精彩瞬间。

《元素与人类文明》是以五种重要的化学元素金、铜、硅、碳、钛为主线,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将这些元素与人类文明的关联展现出来,让喜爱历史、探险类的读者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元素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影响,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化学元素并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它们所参与的化学反应,也不是只在实验室发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化学元素背后,都有着非常浓烈的人文味道。每一个元素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有着不同的光谱,反射出人类文明的不同面。正是化学元素的变迁,向宇宙证明:我们曾来过。

从来不出差的妈妈竟然一连两天没回家,这让叶歌在放松之余感觉到了一丝不安。更让他目瞪口呆的是,当“工作狂”爸爸全面接管了家务和他的作业之后,原本井井有条的生活瞬间变得鸡飞狗跳起来。父子俩手忙脚乱地应付着每件小事,闹出了一个又一个笑话。两天后,妈妈终于回家了,她带回了一个关于新生命的秘密。

小说以一个小家庭为切入点,细致地描绘了大宝们在迎接二宝时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二孩政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故事温馨、风趣、可爱,展现了中国家庭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歌颂了当代儿童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心态。

简介:糯米团和咸蛋黄是好朋友,它们总爱在一起玩。今天,它们决定要玩捉迷藏。糯米团藏,咸蛋黄捉。哎呀,快被发现了,怎么办?

“我不是糯米团,我是粽子。”

哎呀,又快被发现了,怎么办?

“我不是糯米团,我是驴打滚。”

《不要和糯米团捉迷藏》是一本好玩的原创美食图画书,通过一个小小糯米团的神奇“变身”游戏,让孩子感受中华传统美食的无边创意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