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华文好书1月入围书目公布,30种新书等你来选!

华文好书1月入围书目公布,30种新书等你来选!

2022-08-30 20:07:50

简介:“燕京八景”中有“蓟门烟树”一景,意指北京前身蓟城的古城墙上树木蓊郁,如雾如烟。

作者侯磊借此化成本书书名《北京烟树》,寄望于依依柳烟中,述世态变迁,品人情冷暖,发怀古幽思。本书是一部地域色彩浓厚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有关北京日常的生活之书。侯磊是老北京的后代,他在一系列的回忆中,记叙了胡同人生、街面儿江湖、古都掌故,展现了一位80后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间烟火。

简介:一八二〇年代,身世成谜的苏格兰博物学者H游历世界,登陆广州,在当地芦竹林中遭遇一只雌性巨蛙,成功将其诱捕,豢养在澳门好景花园。由此,奇异的笼禽困兽、寰宇新知并四海众生相,悲喜相侵地进入蛙的生命。鸦片战争前夕,H破产自杀,好景花园如大梦般消失,而蛙也将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这个根植于岭南风土的魔幻故事,从珠江水上人家,到广州十三行,在澳门奇珍园略作停留,又探向万物有灵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大大小小的乌托邦相互碰撞,是一次穿越近代世界的迷人宴游。

简介:《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是一本解读《水浒传》人物的书。书中写了林冲、鲁智深、宋江、吴用、晁盖、武松、李逵、扈三娘、石秀、燕青、史进、雷横、朱仝、杨志等十几个人物,作者"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心理,推敲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的性格,搞清楚他们何以会如此行事",从而让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他复杂的一面,展现出他们人性深处的善与恶。

《钱理群讲鲁迅》: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在晚年重新回到鲁迅研究,采用讲演的方式向大众再谈鲁迅。这是一幅鲁迅的简笔画像,作者从三个角度勾勒鲁迅的面貌和他的作品。第一部分是鲁迅和当代的关系,追问当下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为什么还要阅读鲁迅的文章,这个问题最为迫切也最需要先行解决;第二部分对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阅读和分析,令人切实感受到鲁迅作品的魅力;最后一部分,则是回到鲁迅的年代,还原他的真实生活、工作场景,让读者从另外一个具象的层面获得对鲁迅其人的生动感受。

《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二〇二〇年全球性的灾难和危机,使人类陷 入了困惑和焦虑。这时候,人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可以坦诚交换意见、自由讨论的“真朋友”,钱理群想起了鲁迅——他就是这样的“真朋友”。

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他不仅敢于公开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更从不向他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和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

钱理群结合自己的困惑和毕生对鲁迅研究的积累,精心挑选23篇鲁迅的经典杂文名作,逐一与它们对话交流。全书分成七部分,以“怎样——”作为引导,鲁迅原文+钱理群导读,从怎样看、想、说、写,到怎样读书、做人、做事,全景展示鲁迅的思想光芒和精神气质,让鲁迅走进当代生活,与青年读者对话。

简介:《信使的咒语》是一个超现实主义文本,记录了作者的99个梦,共计23万余字。作者通过“梦幻叙事”,向我们敞开了心灵最为隐秘的部分,赤裸裸地展示了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令人震惊而又丰富无比的风景。这些梦幻的片断,既让人看到现代人内心深处的迷惘、孤独、囚困、分裂、挣扎,更让人看到作者对爱的真诚渴望和无比强烈的吁求,以及对灵魂救赎之道的探寻和努力。

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在梦思维和神话思维的主导下,通过对梦境的记录,打开并记录了深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晦暗领域,让梦、无意识或潜意识获得了文学性及其修辞形式,开拓了文学的题材领域,从而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话语。

简介:《武康路113号:走进巴金的家》是“文学时空漫步”系列图书中一个品种。武康路113号的这幢花园洋房是一代文学大家巴金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在这里,他写成了《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小说和译作。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神圣的文学殿堂。本书即以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为讲述对象,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精美而细腻的图片,直观而清晰地展现一代文学大家巴金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同时,本书还对巴金故居(博物馆)的重要馆藏、故居所在文化局域之文化特点作了画龙点睛式的介绍。读者漫步于此,可以品读一代文学大家巴金人生故事,感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贡献。

简介:《物色:文学的维度与标识》为青年评论家赵依的一本评论小辑,收录了作者十年间创作的文学评论。作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90后批评家群体中的代表,这本评论集可以看作是她作为一个批评家所提交的一份答卷。作者对当代中国文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她不仅关注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关注同龄人中的同行们年以作品堆积而形成的文学现象。相对于年长的文学评论而言,赵依的视角更新锐、更前卫,更能理解年轻作家们的创作意图。通过这部主题集中的文学评论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为大众提供了代际经验和切肤之痛,但文学也同样提供着恒常的爱恨情仇、人间烟火以及审美的欢欣喜悦。

简介:《忽有山河大地》是青年作家胡烟继《读画记》之后的全新文化散文集,其中一些篇目在《文学报》《北京晚报》《福建文学》《山西文学》《黄河文学》《美文》等报刊发表,全书以王维、苏东坡、宋徽宗、米芾、董其昌、石涛、沈周、八大山人、郑板桥、齐白石等26位文人画家为书写对象,通过画家们的成长经历、代表性绘画作品,再现了文人画家这一群体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丰饶的精神世界。胡烟的文笔流畅细腻,遣词用句极为讲究,文质兼美,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审美性。

简介:《在鲁迅的余影里》以受鲁迅影响的著名作家作品为例,考察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变迁、追踪现当代文学的时代热点、直面现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为当代中国文学反观自我提供了借鉴。书中各篇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关涉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迅传统,文字平实、可读性强。

简介:《酥油和麻辣烫》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8部中短篇小说,都以当下都市为背景,其中北京是这些故事的主要发生地。《雅典娜》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情欲萌动,《动物园》描绘了一个北京土生土长的80后在“人间动物园”的成长历程,《会飞的蚍蜉》写的是一名北漂90后在北京的最后一天,《酥油麻辣烫》探讨 了一位北京女金领在穿越火热的生活表层进入到生命本质的过程,《阳历年》道出二胎家庭的喜怒哀愁,《戈多来了》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如何不迷失自我、找到人生的真谛……它们各自成篇,又完整统一,似乎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接受自己。

简介:《凝固的浮云: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四十年人生回忆》是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吴长生的回忆录,涵盖时段为1948年—1988年。“童年往事”记述了作者的童年和他父母双方的大家庭在1949年前后,由旧入新的过程;“少年风雨”记述了作者1961年—1968年在北京四中的学习和生活;“西藏岁月”记述了作者1968年—1980年在西藏插队和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为改革开放鼓与呼”记述的是作者1980年代在《人民日报》农村部的工作历程。

简介:《大湖消息》记录了沈念近十年百余次去往东洞庭湖湿地、长江集成孤岛的见闻与思考。他以个体行走的遇见及湖区人的生存现实,叙说麋鹿、候鸟、江豚、鱼类、欧美杨林及各类植物等与人和土地的命运交集,背后折射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示时代变迁中生态与生活的渐变和嬗变。

简介:王阳明是怎样一个人?他生活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如何?他怎样一步步走上了明代的政治舞台?广为人知的“投江渡海”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和各种政治势力有怎样的联系?一生几经波折,原因何在?

他以“致良知”为中心的心学体系究竟是如何建立、如何发展而成的?“良知”说,究竟有怎样的含义?他所说的“心”“良知”,和传统儒家所说的“性”“理”等概念,是怎样的关系?当如何评价?

他本人的思想和作为,对我国历史和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有没有可供我们今天参考的因素和值得吸取的教训?

本书建立在对国内外所见王阳明生平资料的网罗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上述问题,做了认真的考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勾画出比较真实的王阳明的生平脉络。

简介:历来对《韩非子》的解读有两种:一是训诂学的字面解析 ,二是哲学或法学升华诠释。本书另辟蹊径,从政治学的角度解读《韩非子》的真正价值:一、还韩非以历史本来面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政治转型,即从君政转向帝制的理论完成者;二、传统儒家习惯于从温情道德的角度来想象政治,拒绝用冷酷权力的眼光来打量政治,本书恰恰是从权力本身也就是政治本身来解读韩非,廓清了长期以来对韩非的误读;三、采用文本细读的做法,对《韩非子》原典进行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四、把中国古代的韩非与西方近代的马基雅维利做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得出韩非思想的现代意义。

简介:你知道吗?在宋代,燃放烟火是市民生活技艺的一种,由此出现了职业“烟火师”。你知道吗?至少在宋代,就有比较明确的以说唱乞讨为生的“艺术乞丐”。宋代以后,有些乞丐以传统曲艺“莲花落”乞食,也就是说,当乞丐,是需要拜师学艺的。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常用的一种书籍装订方式“蝴蝶装”(像两只蝴蝶一样,对折起来再装订),这也是宋代人发明的——这是阅读书籍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上述这些内容,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市民生活研究专家伊永文教授力作《宋代烟火:市民生活笔记》中读到。该书收录了伊永文教授写作的读史札记、专栏随笔、学术论文,文笔通俗流畅。

简介: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他的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的史书,记述了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一场大战,凸显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是对《历史》一书的解读,借希罗多德之眼回看瑰丽复杂的古代地中海世界, 探究兴衰背后的道理。

本书作者张新刚教授选择了希波战争中的一些关键节点以及最重要的议题进行拆解和分析,这些议题往往关涉人性和人类秩序的本源问题,如: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统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自由对于人和城邦意味着什么?习俗究竟有何约束力量?波斯和希腊的冲突是利益的冲突还是自由与奴役之战?……这些议题是当时的希腊思想界最关切的问题,是古希腊思想的精髓,也决定性地塑造了2000年来西方文明的走向。

张新刚教授把《历史》一书广博而复杂的内容,浓缩于12 堂课,带领读者回到“历史”发 的地 ,把握希腊文明的精神内核。

简介: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畸形繁荣”的城市生活。同时从大时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从畸形的繁荣见民众的消费习惯与集体心态。此外,作者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简介:提起《世说新语》和其中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魏晋风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自由、个性、反抗等标签。本书一反老生常谈,认为魏晋名士的风流洒脱、放荡不羁并不是真性情,也不是所谓“个性的觉醒”,而更像是一场场经过精心谋划的“表演”,需要“观众”看到并广为传播,借助这条路径,以获得更佳的社会性利益,如声誉、地位、官阶等,所谓“风流”,只不过是一种精心且刻意的营造。

《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门,在作者看来,更像是名士们谋求脱颖而出的“三十六计”。三十六门不论褒贬,每位名士或有侧重,都可以看作名士与众不同的三十六个方面,作者认为这些是名士们刻意表现的特质,目的是打造一个个专属“人设”,塑造自己想要的社会形象,从而跻身所谓名士之列。

简介: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简介:与政权博弈、与市场共生、与学界互惠、与帮会智斗,合作与冲突错综复杂、矛盾与调适交光互影。在这繁难艰辛的职业化挑战中,新闻记者生产新闻作品、建构身份认同、激扬家国情怀,并奋力将新闻业建设为一个“高尚”的职业。

本书融新闻社会学与职业社会学之视角,入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之波澜,追随民国新闻记者采访报道之实践,通过观察其与媒介组织、职业规范、行业制度、专业教育以及国际新闻界的交互与互构,探索新闻界职业化的发端及过程。

简介:《山海经》久已被当作怪物志、妖怪谱、神话书,这些成见根深蒂固,障蔽了人们的眼目,就像一些绊脚石、拦路虎,遮挡在通往《山海经》世界的道路上,或者让人中道而折,或者让人误入歧途。《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主要解答三个问题:1.《山海经》是怪物志吗?2.《山海经》是妖怪谱吗?3.《山海经》是神话书吗?这三个问题,是任何一位《山海经》的读者都首先会面临的问题,但迄今为止都未得到透彻解答,只有先解决了它们,才可能真正读懂这部奇书。

简介:不同于主要作为新知识、新生活方式集散地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都市,“晚清北京”的意义更在于新旧共生、士庶交涉、旗汉杂居,传统政教与近代文明相交融。这一文化空间,既不失其固有的政治资源,更在清末“中西学战”、新旧社会冲突、上下关系变化、中外习俗更迭等一系列文化转型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

《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将晚清北京视为一个“文化空间”,探讨其间各个社群在各种场合运用多样表达方式的共生关系,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充分利用报刊、档案等原始材料,力图深入晚清的历史情境,研究具体的文化人物、事件、机构和相关的文学文本,力图交织呈现晚清北京这一特殊历史横断面的文化生态和城市性格。

简介:这是一本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历史的跨界之作。

风起云涌的楚汉争霸,居于下风的刘邦为何能反败为胜,推翻战神项羽?作者潜入历史深处,用经济学视角,详细梳理了刘邦、项羽两大军功集团的用人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剖析鸿门宴等历史事件中,当事人的决策经过了怎样的利益考量,戏水分封中,项羽打的如意算盘,为何失算……

简介:在潜心诗歌研究、文艺评论之外,学者谢冕对于美食,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体验和额外的寻觅经历。

本书收入谢冕先生美食文字近三十篇,从惹人向往的“面食八记”,到“一碗杂碎汤等了三代人”;从游历山川的“小吃四记”,到“颐和园附近一家见证时代变迁的餐馆”;从知美味的“红辣仔”,到美食社交中的“论乏味”,谢冕先生笔下的美食文字,记略了因美食而遇到的人和事,耐读的同时,多了人生的滋味,淡然而不乏丰满,从中还可读出一位有趣且可爱的“觅食者”的形象。

简介:《翠微却顾集:中华书局与现代学术文化》通过对中华书局原始档案、往还信札的梳理,挖掘了许多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尘封旧事;作者徐俊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辑、掌门人,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是中华书局历史的亲历者,与许多学者交谊甚厚,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忆述与诸多学者交往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一代学人的风范与行谊。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丰富立体鲜活的现代学术史。

一个有着悠久优秀传统的出版社,是与学者相互成就的,本书全文整理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为我们全景呈现了这一中国出版史上的佳话。作者并回顾了编辑工作生涯的许多往事,记录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作的诸多细节,分享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

简介:1986年,叶锦添得到徐克青睐,出任《英雄本色》的执行美术,由此步入美术与服装设计领域。从《胭脂扣》到《卧虎藏龙》,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直至新作舞台剧《倾城之恋》……叶锦添塑造了 “太平公主”“玉娇龙” “白流苏”等一系列经典人物造型,同时开启了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他是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的首位华人艺术家;也是深受吴宇森、林怀民、李安、李少红、赖声川等人推崇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诠释者。

本书是叶锦添的全新艺术随笔集,囊括他在服装、舞台、电影美术、视觉艺术、当代艺术创作等多元领域的美学观点与实践层面的探索,诠释了独树一帜的艺术主张,以及从传统与文化中生发创意的方法。贯穿于其中的,是他对于时空、未来、科技、人与周围及自身关系的哲学式思考。

他承袭了讲求意境的中国审美传统,游走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美感之间,以充满创意与可能性,流美华丽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富有东方诗意的艺术世界。

简介:《城象:武昌的历史景观变迁》是一部讲述武昌历史的简明视觉读本,它以城市景观为切入口,以“古老””砖瓦”“变革”“新景”为线索,挖掘出这座古城自宋明以来,特别是近代时期,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种种故事。

作为城市史研究新生代学者,作者多次深入武昌旧城的大街小巷,拍摄了大量一手影像,并遍寻海内外馆藏,钩沉稀见老照片百余幅,生动重现了古城历史风貌的隐秘细节。

消失的楚王府,武昌的老城门,屡毁屡建的黄鹤楼,武昌起义中的谘议局,历经坎坷的长江大桥……翻阅这部古城的千年兴衰史,我们将对现实、对未来有更深度的感悟与思考。

简介:《小象日记》以近期云南亚洲象群大规模远距离迁移事件为蓝本,以其中一只小象的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讲述小象跟随着外婆、妈妈和阿姨们的脚步,懵懵懂懂,一路“象”北,寻找传说中的乐土。这是一场家族旅行,其中有欢乐、有感动、有挑战。在经历完这场像是冒险的长途旅行后,大家对家的思念日益深切,于是又集体返回了南方。

简介:《谷雨》是一本以季节为主题、以一年四季为分类的儿童散文集,通过大自然和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遇的微小景物和事物,生发出美好的感受和体验,传递出“美,无处不在”的主题。作品语言文字充满想象力,拥有优美宁静的力量,精当而又富于哲思,在不经意间深深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度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整部作品充满着大自然和生命的芬芳,作者用善于观察的眼睛、优美的文笔,抒写对生命与生活的态度、观察、感悟。阅读本书,可以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收获人生道理,受益匪浅,对于提高阅读兴趣和习作水平,都有裨益。

简介:《神秘日志·达尔文环球旅行记》是这个系列2021年的全新尝试。这一次,我们把目光投向200年前的达尔文,推出这本以环球考察探险为主题的神秘日志。在保留传奇叙事方式的同时,全书更包含50多处精彩工艺,超越以往所有神秘日志系列。

故事的主人公是与达尔文从小一起长大的仆人山姆·考文顿。1831年,他陪伴达尔文乘坐英国皇家军舰“小猎犬号”环球考察期间,记录下了这本神秘日志中的一切。他一路跟随达尔文科学考察,搜集标本。走进亚马孙雨林,在潘帕斯大草原驰骋,探寻“企鹅故乡”福克兰群岛,翻越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见证“进化论”的秘密……他们都经历了哪些冒险和奇遇?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是如何在这次5年环球考察中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