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老冯:三心二意评红楼

老冯:三心二意评红楼

2022-08-28 20:24:49

老冯有“野心”。对《红楼梦》这本书,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可以对它解读――以此吃饭谋生的,穷经皓首,把它解释得高深莫测,这些文字被人们称为“红学”;以此抒怀遣兴的,小打小闹,自娱自乐,总能读出些爱情宝典和人情世故,也不失为一种人生享受。老冯评《红楼梦》肯定不属前者,人家是清华的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和博导,研究的是生物,品读红楼确实只是业余爱好而已;但老冯好像也不是后者,一部《冯永君评石头记》上下两册,皇皇九十五万字,哪里像自娱自乐的小玩闹?

老冯有“诗心”。老冯名永君,山东临沂人。临沂古称琅琊,这地方出过诸葛亮、刘勰、王羲之等一众名流。老冯从小浸淫于书墨之香,平素和细胞细菌较劲之余,总喜欢舞文弄墨,追风逐雅,据说招个硕士博士也得要求考生先通读红楼;平日过年过节,他更要带上一众弟子寄情山水,娱心花鸟,诗文咏志。诗须格律,现代诗不算;文须古文,白话文不行。

老冯还有“色心”。他四岁那年,邻家大哥结婚,他跟小伙伴一起去看新媳妇,看完后别人都兴高采烈回家,独他一个人默默垂泪而归。其母还以为没抢得喜糖,孰料他回答:喜糖倒是得了,就是大哥的新媳妇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被他娶了,我就再也捞不着了!

老冯三心合一,最终图穷匕首见,在这部近百万字的《冯永君评石头记》中暴露无遗。捧着这两本厚厚的大书,我感慨万千,印象中二十六年前那个在山东大学同窗读书的老冯,背微驼,行走急急如风,过几天似乎就要坐公交到经十路一个专供实验动物的什么去处,买回一只兔子,给他拔草喂食,然后再把它开膛破肚,要提取一种抗癌元素――这是老冯的硕士论文的题目。后来折腾了大概很长时间,本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举攻克癌症难题的老冯忽然发现上了前人的当,终于弄明白这是一个伪命题,于是赶紧改弦更张换题目。老冯的这个经历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多年以后我一想起这情景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事实还是有我个人想象的成分?所以在读他这本《冯永君评石头记》时,我常常走神,眼前总是晃荡着老冯那双解剖兔子的手怎么就伸得这么长这么远,一直伸到了宁荣二府和大观园怡红院,干起了“解剖”宝哥哥林妹妹的勾当?

老冯的“真意”首先是求证考辩之真。他这个理工男把实证科学的精神运用到《红楼梦》的考据中,寻章摘句,爬梳剔抉,很多地方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冯氏观点。如在对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评语中,针对“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也,贾赦、贾政之母”一句,指出周汝昌先生从甲辰本而不从甲戌本,认识有误,不只是因为甲戌本是公认的最接近原稿的脂本系统,更因为《红楼梦》中多有此种注明。他认为这些“都是做补足说明的重要文字,或为观者省眼,或为释疑,或自占地步,或略作感慨,作者行文法度灵活多变,自由洒脱,不可看呆了。”此种判断若非对《石头记》行文风格烂熟于胸,很难轻易得出。

老冯的求证考辩不只针对《红楼梦》这部书以及从这部书延伸出的大千世界,还针对自己。一个好的评论者要达到学理的境界,首先要能“入乎其内”,进入作品内部深入分析。批评也是创造,是一种源自作品内部的召唤。我在批评,也在被批评;我在解释,我也在被解释。批评者通过对作品的批评和解释,也是形成一个“新我”的过程。作品是一个意义生成的现场,批评就是进入作品意义生成的现场,在发现和解读作品的同时,也在发现和解读自己。老冯说,“余亦欲通过红楼故事解读人生,力图将今天的喜怒哀乐与三百年前的悲欢离合相融合,用现代人的人情世事重现红楼情感。当下的生活似乎总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些反复上演的、日常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例,更容易引发我们的自我剖析或者感同身受,会成为启发思考人生的良好切入点。人生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认知和思想的过程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此,我列举的这些事例并非是与评《石头记》无关的闲言,而是为现实生活中实践作者的人生理念和情感思想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一部《冯永君评石头记》是老冯在批注《石头记》,也是在批注他自己的人生,追昔抚今,借题发挥,有感而发,如此而已。

除了“真意”,还有“情意”。老冯是个有情人,对己对人对社会,老冯处处有情,处处留情,视情意如生命。他在《石头记》第一回的批注中,针对空空道人易名为“情僧”感叹道:空空道人终入于情,可见情之力也,且道人自易名为僧,这释、道两家的分歧竟能因情儿弥合,可见情之力远过“阿弥陀佛”“元始天尊”!正是把情熔铸于人物当中,而不惟理性分析和原型索引,老冯的点评才显示出慧眼独具之光彩,如在第五回评秦可卿秘授宝玉以云雨之事这一段时,他这样论及情与性的关系:写情不可不写性,但在全书大悲剧的氛围下,作者不可能写到宝玉与黛玉、宝钗之性,故只能用已经结了婚的兼钗、黛之美的可卿来代替,而且还是在梦中,这样处理就十分巧妙了,是实在不能不写又实在不能写,是在写与不写之间也。正是因为对《石头记》中的情与性有如此独到的认识,老冯对庚辰本在此处复有“将门掩上自去”六字而深恶痛绝,认为这是以猥琐小人之心妄加揣摩。又如,在秦可卿死后,曹雪芹写贾珍和贾宝玉各自的反应,前者是“哭得泪人一般”,后者则是梦中吐血,唬得袭人等慌忙询问,宝玉却笑言“不用忙,不相干”等。老冯在此处批注道:可卿之死,贾珍纵哭成泪人不及宝玉此一笑感人!再如,在二十三回,针对贾珍责骂宝玉不务正业,专在那些浓词艳赋上做功夫,老冯感慨:奉劝年轻人一句,浓词艳赋读了须挨一时之批评,不读必定一生后悔。读罢此评不禁让人莞尔一笑,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没有体贴同情心者,是断然写不出这样评语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一开始就把结局告诉了读者,看来宿命是一定的,不过重要的不是一开始就告诉你的结果,而是让你跟着宝黛一路走过,看所有的人和事都匍匐在命运面前,历经前世今生。老冯历经数载,三心二意评红楼,不求度人警世,但求自证自醒。